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历史的巧合和回环有时确实令人不胜唏嘘。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子是司马家族,他们在汉朝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大约200年后,他们却遭受到老刘家族的追杀,甚至躲到江南也无法幸免。这一令人惋惜的故事中,十万后裔都未能幸存,这种历史巧合让人深感震撼。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明朝末期,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满动荡,而孙承宗是当时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然而,他和他的家人在这个时期也饱受苦难。300年后,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孙承宗的十代孙会成为带兵的将领之一。

——【·孙承宗·】——»

孙承宗的生平堪称传奇,他的智慧和忠诚深受当时的崇祯皇帝推崇备至。

皇帝曾赞美孙承宗,称他若生于汉朝,将可媲美诸葛亮;生于唐代,也能成为唐朝首位宰相,开国功臣裴寂的对手。即便在清朝时期,当《明史》编纂工程进行时,孙承宗也备受推崇,专门为他立传,强调他的历史地位。这种推崇显然表明,孙承宗因其卓越的才智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而备受尊敬。

孙承宗生于1563年,出生地为北直隶保定高阳。从小就表现出与同龄孩子迥然不同的聪慧和机智。他的家人寄予厚望,并投入大量精力培养他的学识。

孙承宗少年时期的表现卓越,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次年在岁试中再次名列榜首。然而,接下来的科举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直到三十二岁才成功考中举人。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孙承宗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了进士资格,并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荣获第二名的“榜眼”头衔。他的成功使他成为家乡的骄傲,人们常常以“孙榜眼”的称呼来提及他。

然而,在取得成功之前,孙承宗曾不得不去他人家中授课来维持生计,这段经历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了民情和社会。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支持他的雇主,分别是北京的御史中丞姜璧和易县兵备道房守士。他们对孙承宗的才华深感欣赏,并为他提供了支持和机会。

孙承宗在大同游历期间广泛接触了边防将士,并深入了解了边防军事。随后,他被派往翰林院担任编修,从事文字工作整整十年。这段时间虽然已是年过半百,但他并没有放慢脚步。他主持了乡试和会试,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门生,其中包括钱谦益、傅宗龙等人。

1614年,孙承宗被调到了詹事府,这是一个负责太子教育的重要职位。不久后,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为天启皇帝,由于喜欢听孙承宗的讲课,他被提升为“经筵日讲官”,成为真正的“帝师”,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近。

然而,这些并不是孙承宗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他的伟大事迹将在后续故事中展现出来。

——【·披挂上阵·】——»

在明朝末年,国家内外危机四伏,朝廷不堪一击,南方叛军如燎原之势蔓延,北方的后金威胁迫在眉睫,整个国家陷入了 存亡的危机之中。

许多朝廷大臣因害怕牵连而四处谋求自保,纷纷收敛了锋芒,唯有孙承宗毫不动摇地站在国家的最前线,他毅然决然地脱下文官的身份,穿上了战甲,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队伍,包括袁崇焕、马世龙等杰出的将领,他们毅然踏上了战场,迎战强大的敌人。

孙承宗的使命是守卫国土,挽回失地,重振大明的威名。他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战场上得以充分展现。他亲自领导修筑关宁锦防线,这一壮丽工程包括九座巨大的城池和四十余座小型堡垒。

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充分利用战略农业,屯田五千多顷土地,稳固国境线,确保中国的安全。宁远大捷是他的巅峰之战,击退了敌人并迫使后金势力撤退整整七百里,不敢再次入侵。孙承宗的卓越能力和杰出战绩使他堪称明末时期的第一名将,他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孙承宗的非凡成就也引来了朝廷内的嫉妒和妒忌。魏忠贤多次向皇帝诽谤孙承宗,试图将他贬斥,但幸运的是,皇帝对孙承宗的忠诚心存疑虑,他没有轻易听信谗言。尽管如此,朝廷内部的问题,包括财政困难和奸臣当道,最终导致了孙承宗辞官归乡。

然而,后金的威胁再度逼近,朝廷再次需要孙承宗的才能。尽管孙承宗曾辞去官职,但他没有对朝廷怀恨在心,他听从国家的召唤,再次投入了战斗。

然而,这次他不仅面对外部敌人,还有内部的困难。尽管孙承宗再次辞去官职,但他没有责怪朝廷,而是教导自己的子孙后代要报效国家。

最终,后金军队逼近明朝境内,攻入了高阳,孙承宗的家乡。当时,他已经七旬高龄,但他依然不畏清军的压力,与家人一起坚守城门,英勇抵抗。

虽然清军原本不想对这位老将采取强攻策略,但孙承宗的顽强挑衅行为最终导致了悲剧。清军攻破了城池,整个家庭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在临终之际,孙承宗坚守信仰,拒绝投降,只求一死。他的英勇行为深深感动了清军,清军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敬意。孙承宗的遗言也激励着他的子孙后代,誓言要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永不忘记这位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他是历史上一位高风亮节、英勇无畏的伟大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誓死反清·】——»

1924年11月5日,晨光初现的北京城笼罩在薄雾中,一支精心组织的国民革命军部队,荷枪实弹,默默集结在紫禁城的周围。他们的装备整齐,纪律严明,神情庄严而坚决。

这支队伍的使命严肃而重大,他们并不是来肆意破坏,而是带着礼貌却坚决的态度,向紫禁城内的人们发出了严正警告: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撤离紫禁城,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个历史时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行动,它标志着封建统治的终结和全新历史纪元的开启。

这支特殊部队的领袖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的杰出将领冯玉祥和孙岳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清理紫禁城,更是彻底消除封建制度的象征。这次行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将中国的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孙岳本人也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他出生于1878年,是明朝第一位将领孙承宗的第十代孙子。他的成长经历饱含家族的反清情感。年轻时,孙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秀才,但对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充满了不满。

1904年,孙岳进入保定武备学堂深造,后来在北洋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积极加入了同盟会,开始参与反清革命的行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岳积极策划了滦州起义,但因计划泄露而被免职。随后,他前往南方,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开始为反清事业奋斗。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孙岳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领袖之一。1924年,他与冯玉祥合谋了"北京政变",将曹锟囚禁在延庆楼后,此举意味着封建制度的结束。

紧接着,孙岳和冯玉祥率领军队进入紫禁城,发布命令,驱逐了已经退位的清朝皇帝傅仪。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正式宣告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纪元的开始。

——【·结束语·】——»

据地方志记载,孙承宗的安葬地位于高阳的西北方向。尽管墓地早已经被岁月的洗礼摧毁,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将领,竖立了墓碑。当地的百姓们自豪地传承着关于孙承宗的故事,因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代表了高阳的光辉历史。

孙承宗留下的功绩和壮丽事迹将永远被铭记于史册之中。他的坚韧与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将一直被传颂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国民革命军   紫禁城   明朝   明末   将领   朝廷   清朝   皇宫   子孙   全家   皇帝   年后   时期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