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存的小国,兵寡地少,却让柴荣和赵匡胤两位雄主都铩羽而归

在五代十国的纷扰之中,各方势力如同狂风中的沙粒,纷飞错落。这个时代的豪杰,只需一点威势与志向,便能够冲破云雾,创建属于自己的王朝。随之,烽火连天,各方英雄交织在一起,争锋相对,致使民不聊生。

在公元951年,位于黄河以北的地域上,刘崇创立了北汉这一历史璀璨的篇章,定都于如今的太原。

《资治通鉴》中为我们揭示了北汉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初建时,它仅有十二州的领土,大多是山川之地。这片土地的经济基础与农业生产都十分薄弱,几乎无法与其他国家相媲美。但令人称奇的是,在五代十国的风云变幻中,这一微小的国家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成为了所有国家中最后一个被吞并的。

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文武双全的柴荣帝和有大志的宋太祖赵匡胤,在与北汉的交锋中也屡遭挫败,似乎始终无法占据上风。

那么,这样一个国家,究竟凭借着什么与各大强国一较高下呢?

一、背后有强大的辽国作为保护伞

五代十国的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北汉,作为最后的一股政权,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渺小的王朝其实继承了后汉的基石,历经四代皇帝,短暂存在了28年。其都城坐落于晋阳(今日的山西太原)。仅有十二州之地,四万家庭与近三十多万的人口,即便是其开国君主刘崇,也曾叹息:“朕的领地仅止于河东十二州,真是情境艰难。”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小民。

北汉之所以能够诞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背后的大国——辽国。作为契丹族的大国,辽国为北汉提供了稳固的支持,没有它,北汉的存在将成为疑云。事实上,北汉更像是辽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带。

五代之间的斗争主线,实则为梁与晋之间的角力,河东则是这一时期三朝的策源地。历史上,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均源于此地起家。当郭威开创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亦迅速奋起,建立了北汉,成为北方独立的王朝。

从北汉的建立开始,它与后周及北宋的矛盾已经如火如荼。后周和北宋目标明确,即夺回燕云十六州,进一步消减契丹势力。位于河东的北汉自然成为他们的首个障碍,这使得北汉在国家策略上被定义为首要的对手。面对这样的压力,北汉自然知其难,退无可退,降也无路。宋朝接替了后周,尽管对北汉的恩怨并不深重,但其对待北汉的策略,依然是铁腕手段,与前者并无二致。

刘崇即使年长,也在权术之前对年轻34岁的辽世宗耶律阮尊称为“叔皇帝”,自己则称为“侄皇帝”。相比于被尊称为“儿皇帝”的石敬瑭,刘崇的态度略显尊重,但其背后的权衡依然显而易见。

但是,仅仅的称谓并不足以讨好辽国。每年,北汉需要支付给辽国的“保护费”高达“岁输钱十万缗”的金钱,更不用说那些在特定的节日为辽国高官送去的额外礼物。这为原本经济萧条的北汉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导致民间承受更大的税收压力。

北汉的普通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中的官员也过得不比他们好。据说,北汉的丞相的年俸只有100贯,而地方上的节度使年俸仅30贯。这样的待遇使得许多官员贪图私欲,对普通百姓加重了负担,造成了一种政府与人民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北汉时期“国中少廉吏”,政府内部混乱不堪。

不过,辽国作为北汉的“保护神”,也不会光收好处,自然不能坐视其“小弟”受欺负,因此,北汉才能存留下来。

对于北汉能够抵御强烈的外部压力,除了其背后有辽国这一强大靠山,还有其他两大因素。

二、北汉立国于山西,而山西的地形非常复杂

黄河蜿蜒于山西的西部,而黄河的东侧则是壮丽的吕梁山。这片山区是北汉与后周及北宋交界的西侧关键地带。向东,吕梁山与汾河谷地相邻。从北到南,分布有沂州、太原和临汾三大盆地,其中沂州与太原属于北汉,而临汾则是后周与北宋的领地。

继续东行,汾河谷地的东侧耸立着太岳山,而更东则是形势险要的太行山。太行山之中,隐藏着辽州——曾名为仪州的古地,这里构成了北汉与后周、北宋的东侧边界。

山西,古称河东,由于其地势高峻,为中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制高点优势。虽然刘崇可能没有唐庄宗李存勖的雄才,不能南下取胜,但他确保了北汉的坚守。后周与北宋对北汉的进攻,都受到了山西险峻地形的制约,使得大军的行进变得困难重重。

三、北汉的彪悍民风有关

晋阳位于华夏大地的中心,自古便是政治、军事、文化的交汇点。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崛起与没落,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重要注脚。在唐朝盛世时,李渊及其子嗣就在这块土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为大唐帝国的辉煌编织了不朽的篇章。他们展现了晋阳地区出色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五代十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晋阳更是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这些曾短暂存在的王朝,都选择了晋阳作为自己的发源地。每一个朝代都在晋阳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了这座城市丰富历史背景的组成部分。这些王朝虽然短暂,但它们的兴衰、荣辱、战争和和平都与晋阳紧密相连。

正因如此,晋阳被誉为“龙城”。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重要性,更是因为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这座城市,无论是在战乱还是和平时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见证了华夏大地上的风云变幻。

四、周世宗宋太祖与北汉的交锋

公元954年的寒月,后周的内部还为国丧而哀伤,刘崇却选择此时与辽国结盟,一起发难。但周世宗柴荣不敢大意,迅速召集精锐,两军于高平激战。尽管刘崇背后有辽国作为坚强的后盾,但柴荣还是打败了北汉军队,迫使刘崇退回太原。

后周军队气势如虹,柴荣命令迅速进攻太原,但太原的城墙坚如磐石,加上辽国不断的支援和骚扰,使得后周的军队如同陷入泥潭,不得不在一个月后结束战斗。

而柴荣的去世给了后继者赵匡胤巨大的机会。在陈桥起兵,他建立了大宋,即宋太祖。在赵匡胤的统治下,大宋逐渐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但因为北汉坐拥太原,外有辽国为援,使得北汉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在公元968年和969年,赵匡胤曾试图收复北汉,但每次都因为辽国的援助而被迫撤退。直到公元976年,当赵匡胤再次发动大军北伐时,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突然去世了,使得这场战争又一次戛然而止。这也意味着,面对历经风雨的北汉,大宋依旧无法一举取胜。

五、北汉的灭亡

公元979年,北宋太宗赵光义立志完成祖业,决定南征北战。面对北汉,经历了四月的连绵战火,当最后一位北汉皇帝刘继元面临困境,毫无退路时,他选择了向大宋投降。

在五代十国的舞台上,北汉并非最雄壮的王者,其人口不及南唐、后蜀的十分之一。但是,与南方那些轻易降服的国家相比,北汉的军队有着坚韧不拔的气节。多次大军压境,北汉始终坚韧抵抗,直到最后物竭力尽,才选择投降。而刘继元的投降,并没有遭到凌辱,反而受到了赵光义的宽宏大量,被封赠高位,最终以彭城郡王的身份长眠。

北汉虽然消逝,但其却成为历史中永恒的注脚。大宋通过征服北汉,终结了历史的纷争,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统一时代。

结言

尽管小小的北汉在后周和北宋的连续冲击中,坚韧地挺立了二十余年,但最终还是屈服于赵光义的铁骑。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理念和策略的较量。

赵光义不仅从柴荣和赵匡胤的策略中寻得智慧,还受益于他们对北汉的打击,使其力量日益衰弱。他细心地观察,学习前人的失败,同时结合自己的战略眼光,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

一个国家或一个王朝的命运,不仅在于强大的盟友或地理位置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凝聚力和自身的实力。国家的核心力量不是外部的助力,而是其自身的韧性、创新和领导力。北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单纯依赖外部援助或短暂的有利环境,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长久。真正的力量源自于国家的内部,是民心的凝聚,是领导者的智慧和策略,是国家在风雨中不断自我强化和完善的过程。

历史总是告诫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挑战,只有坚韧不拔,持续自我革新,才能使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您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河东   后周   王朝   后汉   铩羽而归   太原   山西   夹缝   小国   北宋   公元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