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打出1:500交换比,远非鸳鸯阵那么简单,军事思想遥遥领先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二月初八,北京城天寒欲雪,位于东长安街的兵部衙门,考功司郎中与员外郎正坐在那里眉头紧皱,几个主事也是大眼瞪小眼。

起因皆是放在案头的一份军功评报文牒,上面是关于戚家军台州大捷的战报:斩真倭首级5500颗,自身伤亡115人。

怎么看,怎么荒谬!

01

在考功司的官员看来,这帮大头兵一向善于谎报军功,但是这次是不是太过分了?

问题是,这份军功战报有来自浙江巡抚衙门的行文背书,分守台州兵备道、监军道用印,徐阁老票拟、司礼监批红,兵科给事中也已抄会,就等着考功司审验执行。

如果换成其他军报审验,考功司还可以卡一卡,但是这个浙江都司佥事戚继光不一般:与翰林院侍讲兼国子监司业张居正有交情。

虽然张居正才是从四品,但那可是储相!且还是徐阁老的宝贝疙瘩,前途无量。

所以,张居正的面子必须得给,这次,就捏着鼻子验封吧!

然而,兵部考功司官员所不了解的是,就在四个月之前,戚继光在军营也为了如何写战报、请军功而为难:斩首真倭5507颗肯定是真的,而且分守兵备道与监军道都验证过,不怕考功司找麻烦。

但是,这个自身伤亡却不好写:台州之战,前后历经13次战役,全部大捷,戚家军损失15人,其中有2个还是因火炮炸膛自伤的。

就这么把伤亡数字报上去,可能会惹麻烦,关键是没人信。

最后,在幕僚建议下,损失15人变成了150人……

事实上,在台州大捷中的雁门岭歼灭战,戚家军还打出过0:700的神话交换比。

02

戚家军与日本倭寇对战,所打出的神话交换比,不能简单的用鸳鸯阵来解释。

在战争实践中,没有哪个单独军种或者是军阵能够包打天下。

在一些关公战秦琼的戚黑眼里:鸳鸯阵如果遇到八旗军,就是被一面倒屠戮的份儿。

然而,他们根本不了解的是,戚家军从来不是只靠鸳鸯阵取胜。

鸳鸯阵确实是戚家军的一个重要阵型,但这并不是取胜的手段,而是取胜的过程。

只要稍微用心想一想:移动缓慢的鸳鸯阵如何能够追歼?缺乏防护的鸳鸯阵如何应对箭矢?

古代的战场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概念,绝非影视作品中两军一哄而上,互相对砍那么简单。

一个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场,军阵会有前锋、左右两翼、后方预备,战场覆盖面积可能会超过十里。

双方接敌对战,是一个反复侦查、试探、拉扯的过程。

可能有时候斥候跑断腿,前锋也已经打了一个时辰,而中军却动都没动一下,甚至都没有披甲,正悠闲的盘腿休息。

这对主将的指挥调度、时机把握有高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在深度检阅平时训练水平。

缺乏良好训练一方,会在反复拉扯过程中,因为军阵无法做到如指臂使,出现脱节,然后被对方抓准时机,一击而溃。

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临阵搏杀所造成的杀伤并不多,绝大部分的杀伤都是在敌方溃败之后的追歼战中产生。

只要看一下《纪效新书》就能够知道,戚继光的军事训练水平绝对是历史上最顶尖的那一撮,培养出士兵就是没得感情的战争机器

03

戚继光在对战日本倭寇当中,最根本的军事思想并不是杀敌数量,更不是靠鸳鸯阵杀伤。

而是以火器(火炮、火铳)为中心的“大战场观”,这与后来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不谋而合。

火器在明军装备当中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全火器的神机营之外,就是普通部队,火器占比也都不低于10%。

而在戚家军当中,火炮与火铳的编制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大型火炮是以弗朗机为主,“以铜为之,长七尺,大者重千余斤,巨腹长颈”,射程能够达到600-800米。

此外戚家军又特地推出一款中小型火炮——虎蹲炮,射程是介于弗朗机与火铳之间,重量轻,尤其适用于野战。

戚家军中500营兵即配弗朗机2门,虎蹲炮4门;这还不算独立的火炮兵种。

据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步营2699人,备鸟铳1080支。由此可见一斑。

大量装备火炮与火铳,是要氪金的。戚继光确实是搞钱能手,最主要是朝中关系够硬,兵部饷银可以及时足额发放,自己也是四处拉赞助,甚至私藏缴获。

而且戚继光会做人,懂得向上送钱。

但这不代表戚继光是贪官,事实上,在戚继光致仕之后,家无余财。

戚继光一心搞到的钱,全部投入到了戚家军建设当中,是真正的不在乎名利,只愿荡平倭寇。

戚家军之所以大量装备火炮与火铳,就是要明目张胆的欺负倭寇手短:缺乏远程火力。

就是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

而当时火炮的射速十分感人,装填极度繁复,还要打几炮就冷却一段时间,不然就会炸膛。

而火铳同样如此。

这就决定了,火器是无法持续射击的,在间歇时间,足够倭寇冲脸10回了。

这也是后来虽然明军火器用的也不少,但却打不过后金的主要原因。

于是,这就轮到鸳鸯阵发挥作用了:

鸳鸯阵的本质,是防御,而不是出击,因为移动缓慢,灵活不足。

你倭寇来冲脸,但是我有鸳鸯阵在,大毛竹、刀盾兵、长枪手、镗把手密切配合,水泼不进,间杂鸟铳齐射,不时的还会扔出去标枪、飞斧,看你能不能抗住?

扛不住,就只能后撤一段距离。然后,火炮冷却时间到了,又开火了……

04

鸳鸯阵与火炮阵地会不断移动,目的就是要压缩倭寇的战场空间。

在一处战场当中,哪怕是东北大平原,也必然会有河流、矮山。

更不必说东南沿海水网密集,丘陵遍布。

在这样的战场之上,谁能占据更高的丘陵、更适合走路的平地,并且把敌军压缩到更低的谷坡、不适合走路的河流滩涂,那么胜负就失去了悬念。

戚家军就是这么一步步的压缩推进,并不停的用火炮打乱倭寇的阵型部署,逼着倭寇来冲脸,然后被鸳鸯阵教做人。

几次拉扯之后,基本倭寇心态就崩了。

然后鸟兽散。

问题是:在戚家军的“大战场观”之下,基本倭寇崩溃的时候,都已经是被逼到河谷、滩涂之地了。

比如台州大捷中的“花街之战”,就是把倭寇一步步逼到瓜邻江,导致倭寇大量淹死。

而针对滩涂之地逃跑的倭寇,戚家军还发明了一种能够快速滑行的“涂塌”,和雪橇的原理近似。

如丧家之犬的日本倭寇,被这个“涂塌”追上之后,就是一刀了账。

所谓“兵败如山倒”,如果没经历过冷兵器战场,是不会认识到溃败可怕的,所有人都是只顾闷头跑,半点反抗之心都不会有。

更主要的是:倭寇浮海而来,在东南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又能往哪里逃?

事实上,戚家军的衔尾追杀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探明动向,不紧不慢的跟着就行。

这也是台州大捷前后历经十三次战斗的具体原因:倭寇逃,找机会停下,被击败;再逃,找机会停下,㕛被击败;继续逃,找机会停下,叒被击败……

十三次之后,基本也就只剩下三猫两狗了。

戚家军的这种大战场观,对于倭寇而言,是无解的:扛不住火器远程打击,又冲不破鸳鸯阵,最终只能伸出脖子送出首级。

往往在一场大战当中,倭寇连戚家军的毛都没摸到,谈何杀伤?

这就是戚家军能够打出神话级交换比的原因。

05

在荡平倭寇之后,戚家军北上蓟辽。

在张居正大力支持之下,戚继光将鸳鸯阵换成了车阵,把火铳手升级成了铳骑兵。

把蒙古部的董狐狸打的只会抹眼泪。

所以,你永远可以相信戚继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滩涂   鸳鸯   台州   军功   兵部   火器   倭寇   大捷   火炮   遥遥领先   战场   思想   简单   军事   戚家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