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东北第一古城(二)

本文篇幅较长,会分几部分讲诉家乡辽阳的历史,各位看官们如果不感兴趣或觉得浪费时间就请轻轻划过。发此文也是对家乡曾经的地位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能让年轻一代辽阳人对自己家乡有个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辉煌的历史

关于辽阳载入史册的历史,如果从箕子率领殷商遗民经营辽东算起,则超过三千年,如果从燕将秦开拓边建立辽东郡算起,则有两千三百多年,在历史长河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辽阳都是东北第一城。这里我们从‬时间‬维度‬聊聊‬辽阳的辉煌历史‬。


(一)箕子与东胡


在商周交替的时代,周武王四年(大约是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击败了商纣,建立了西周。周王室对殷商移民并没有赶尽杀绝,释放了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箕子素以贤德著称,在中国古代是坚守正道、传授明君、教化人民的代表,柳宗元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箕子碑》来纪念他,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上,成为传世的名篇。

据说是朝鲜的祖先


在周朝建立后,箕子带领商朝移民来到辽东,开始经营这片土地,并一直发展到朝鲜北部,建立了“箕氏朝鲜”,被西周封为侯国。箕子在辽东地区“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东北史的开端。

箕子朝鲜


历史上关于箕子经营辽东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有关辽阳的古代名字,但根据辽阳出土的史前文化遗存来看,这里早已是人类的聚居之地,并在春秋时期有了较为成熟的青铜文化。特别在箕子等到来之后,辽阳是繁衍成为辽东地区的最大城邑,否则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拓边辽东,不能立即将辽东郡的郡治设在襄平(古代辽阳称谓),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直以来,辽阳都是在燕将秦开拓边设立辽东郡为辽阳的建城史的开端,但是,如果根据张春雷先生的最新考证,从箕子移民辽东算起,辽阳的历史将追溯到三千零六十多年前。

在燕国设立辽东郡之前,辽东地区除了有土著的先民和箕子等殷商移民之外,还是东胡等早期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在周代时,辽阳虽然纳入到九州之内(隶属幽州),但还不能有效管辖,况且这里的东胡族比较强大,东胡族勇猛慓悍,善于骑射,在经过漫长的原始氏族生活后,进入到奴隶社会,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发展的很快。

东胡族


(二)秦开拓边建辽东


关于辽阳这座城市的最早文字的记载,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3世纪,确切的说是燕昭王二十八至三十三年,大在约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期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开疆拓土,派大将秦开奔袭东胡,使“东胡却千余里”,秦开又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大宁江流域博川郡境内的博陵古城)为界,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其中,辽东郡的郡治设在了襄平(今辽阳市老城区),郡下设县,其中襄平县的县治也在襄平城。至此,史册上的东北出现了第一个城邑——襄平,就是现在的辽阳。

辽东郡


有学者考证,设立辽东郡的具体时间为燕昭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0年,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到现在,一共是2318年。我们经常说,辽阳是一个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个2300多年是实打实的,没有一点吹嘘的成分。如果忽略箕子经营辽东的历史,从燕将秦开把辽东地区纳入到中原版图的那一刻起,中国东北地区才有了史册上记载的建制。到目前为止,在辽阳所有史志中,从没把秦开建设辽东郡之前的历史计算在辽阳建城的历史中。近些年,很多城市使劲儿的往前追溯,发现史前人类的几块石器,都会计算在本地的建城史当中,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可以明确的说,辽阳以外的东北的任何一座城市,如果号称自己的历史超过了2300年,绝对是吹牛。

秦开


由此而见,辽阳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是“襄平”,而且辽阳人乃至东北人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名字——秦开。秦开的开疆拓土,对开发祖国东北,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秦开有如此之大的功绩,但过去我们对他知之甚少,甚至于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可能还不如他的孙子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十三岁就敢当街杀人,因此被太子丹器重,派他给荆轲当助手去刺杀秦王。荆轲却认为他只有匹夫之勇,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果然,在俩人觐见秦王时,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说他因没见过天子而害怕,给搪塞了过去。后来的事情众所周知,荆轲一个人刺秦,以失败而告终。作为一个官三代,秦舞阳给他爷爷秦开丢了脸。


(三)秦汉时的辽东郡


辽阳有一条千载悠悠的大河叫太子河,太子河得名于燕国太子丹,这是辽阳人耳熟能详的。公元前226年,燕国的都城蓟城被秦军攻破,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辽东襄平,秦国军队追击,太子丹藏匿于衍水(太子河)。为了求和,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但苟延残喘四年之后,公元222前年,燕国灭国,从此辽阳这片土地纳入到秦国的版图。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十六个郡,其中秦开拓边建立的五个郡,即在三十六郡之中,器重辽东郡的郡治仍然在襄平。

秦三十六郡


秦汉相交之际,中原大乱,襄平也几经易主。汉统一天下后,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辽东地区被封给燕王刘泽。大家知道,分封制始于西周,在生产和交通都非常落后的时代,对国家统一有进步的意义,但它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谁还拿周天子当回事呢?所以秦国推行的郡县制是先进的,国家统一派出官吏管理地方,而不是分封和世袭。西汉的分封引发了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分封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历史上‬四大‬阳谋之一‬的‬推恩令‬‬和削官夺爵。此时的燕王在辽东已经传了三代,最终被汉武帝找个罪名给废除了,辽东地区又重治郡县,郡治仍然是襄平。辽东郡下辖十八个县,地域范围差不多是现在的辽宁省全境。其中可以考证的有襄平、辽队、居就三个县就在今天的辽阳境内。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辽东郡的十八个县中还有一个“辽阳县”。这个辽阳县的位置,既不是现在的辽阳县,也不是现在的辽阳城区,那它在哪里呢?我们看看辽阳这个名字,古代山南水北为阳,辽阳应该在辽水之北的位置。辽水是太子河吗?太子河在先秦时期叫衍水,秦汉时期叫梁水,并不叫辽水。辽水实际上是小辽水,就是浑河。根据辽阳籍的史学大家金毓黻(fu读‬二声)‬先生考证,汉代的辽阳县应该在沈阳、辽阳之间的太子河浑河交会处,大致在现在的辽中县茨榆坨附近。


汉代初年,辽东地区的人口不多,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辽东郡有55972户,27万余人,典型的地广人稀。为此,汉武帝组织大量向辽东移民,戍边屯田,发展生产,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坚持轻徭薄赋,辽阳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迅猛发展。

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短暂的新朝。王莽是个奇葩的皇帝,特别爱改名字,他把当时全国116个郡中的91个郡改了名字,把全国1585个县中的一半也改了名字。比如“无锡”改成“有锡”,“谷远”改成“谷近”,“曲梁”改为“直梁”,“辽阳”(此辽阳非彼辽阳)改成了“辽阴”,那么襄平呢,还算不错,改成了“昌平”。所以辽阳的第二个名字是——“昌平”。

王莽

但“昌平”这个名字使用的时间很短,很快汉武中兴,东汉建立,辽阳又恢复“襄平”的称谓。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对北疆边陲不断的骚扰和入侵,光武帝刘秀派祭肜为辽东太守,对东北各少数民族进行治理。

祭肜(rong,读‬二声‬)在辽阳历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来到襄平之后,一面厉兵秣马,一面经济安抚,即所谓“恩威并施”,使各民族与东汉王朝恢复和好,重新建立起隶属关系。之后,匈奴、鲜卑、乌桓、满离、高句丽又有了几次叛乱,都被祭肜打压下去,或者招抚,或者归降,诸夷惊惧。祭肜在襄平做了29年辽东太守,在他的出色治理下,辽东地区长期稳安定繁荣,祭肜也名震塞外,东北地区“万里朝献”、“野无风尘”,海外邦国“西至武威,东尽玄菟,皆来内附”。《后汉书》专门为祭肜列传,评价说“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虽条候、穰苴之伦,不能过也。且临守偏海,政移犷俗,灭烽幽障者三十年。古所谓必世而后仁,岂不然哉!”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蔡肜


(四)公孙氏的割据政权

滚滚长江东逝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东汉末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比比皆是。拜‬‬《三国演义》所‬赐‬,汉末到三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最为大众所熟知,我们都知道当时群雄并立,许昌曹操、河北袁绍、淮南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腾、西川刘璋、濮阳吕布、徐州刘备等等,经过战争和兼并,最后剩下三个巨头,建立了魏、蜀、吴,进入到三国时代。


事实上,在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中,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风云人物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那就是公孙氏割据的辽东政权。辽东政权的开启人是襄平人公孙度,公孙度出身平民,通过自身的努力担任辽东太守,这在汉魏两晋时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当时特别看中出身和门第,公孙度出身低微,不被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所认可,但他很有手段,将豪强势力打压下去。这时候中原董卓内乱,他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并且平夷四方,拓展疆土,周边的扶余、高丽、乌丸被他各个击破。后来他又在襄平城南,建立宗庙,设坛祭天,还改变自己的仪仗,名为州牧,实际上行的是天子之礼,俨然成为辽东的土皇帝。

三国时期的东北王-公孙度


从公孙度开始,公孙氏以襄平为中心,经营辽东五十多年,传了三世四主。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也非常了不起,他掌权的时候,曹操打败了袁绍和乌桓,兵锋直指辽东。公孙康审时度势,极力避免跟曹操对抗,他斩杀了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献首级给曹操表示臣服,曹操封他为襄平侯、左将军,维持了辽东地区的稳定。其实,公孙度、公孙康父子都曾有心趁曹操征战之机进入中原,但他们很聪明,没有那么做。公孙康保持与中原政权的稳定后,数次打败来犯的高句丽政权,并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公孙氏政权达到顶峰。

公孙康死后,他弟弟公孙恭和儿子公孙渊相继主政。公孙渊志大才疏,没有他爷爷和父亲的本事,偏偏还不甘于现状,一直企图自立,并自封为燕王、平州王。魏明帝时期三次征讨公孙渊,最后由司马懿领军征伐,斩杀公孙渊于梁水(太子河),至此公孙氏在辽东的政权才宣告结束。

公孙氏政权管辖辽东时期,东北不仅疆域有所拓展,而且由于远离中原战场,很多流民迁徙避难来到辽东,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加速了辽东地区的发展。这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文人,讲授儒学,教化百姓,王烈、邴原、管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邴原在辽东“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管宁讲授《诗》《书》,多置汲水之器于井旁,厚饲邻人之牛,德行教化之功,“是以左右无斗讼之声,礼让移于海表”;王烈“避地辽东”,不仅“躬秉农器,编于四民”,更勤于教化,终“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三国志》分别为这三名辽东先贤列传。

三国时期的辽东三杰


(五)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辽阳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大的动荡的时代,除了西晋初年有过短暂的统一和安定的局面外,长达三个世纪都是处在战乱、分裂、斗争之中。相对而言,这一期间,辽阳这片土地所受的战乱要少得多,不过政权也是几经更替。


西晋时期,恢复了公孙氏在辽东时设立的建制——平州,辖辽东六郡(昌黎、辽东、辽西、乐浪、玄菟、带方),设立平州刺史,同时为了管理北方少数民族,又设立东夷校尉。平州和东夷校尉的治所仍然在襄平。


我们知道,西晋开国时,晋武帝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辽东地区从辽东郡变成辽东国。但这个时间很短暂,“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不断改朝换代,失去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辽阳一带成了鲜卑、乌桓、高句丽等各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焦点,其中,慕容鲜卑和高句丽两个政权争夺的最为激烈。前燕、前秦和后燕,不管政权如何更替,襄平城仍然是平州和辽东郡的治所。

公元404年,高句丽政权在朝鲜半岛击败百济后,把主要力量放在辽东,终于击败慕容氏,攻克襄平城,占据了辽东,并把襄平改名为辽东城,襄平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此后,高句丽政权与中国北方的政权基本保持和平状态,接受封赏,称臣纳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隋唐征伐高句丽为止,在唐代收复辽东之前,长达240余年辽阳地区在高句丽政权的统治之下。不过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所知甚少。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高句(‬gou)丽和高丽的区别: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前37年(汉元帝时期)由扶余人在西汉玄菟(tu读‬二声‬)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主要由獩貘(hui mo都读‬四声‬)人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建都于辽宁桓仁的五女山城,后来又迁都到吉林省集安境内,在北魏时期迁都到现在的朝鲜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也称高氏高丽,在隋唐时也称作高丽。


后来在朝鲜半岛建国的高丽是公元901年由新罗人建国,定都开城,定国号高丽,因其统治者姓王,学界称之为“王氏高丽”。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完全是两码‬子‬事‬儿‬,不仅不是同一民族建立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继承关系。简单‬来说: 高氏高丽由中国的扶余族创建,而王氏高丽则是由三韩民族建立。这个‬话题‬查阅‬了‬相关‬资料‬,也没必要‬来杠‬,你杠就‬‬你对‬。未完‬待续‬……

广佑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辽阳县   舞阳   辽东   公孙   辽阳   东胡   中原   政权   太子   古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