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南阳,走笔古镇

如果写南阳古镇,就不能不写古镇的夜景。

夜幕降临,灯笼初上。相较于都市的霓虹,南阳古镇的红灯笼更有韵味,灯光更纯更清澈,寓意更浓更深刻。南阳的灯笼走街串巷,一条条,一道道,迎着风向,朝着运势,齐刷刷地亮,甜滋滋地红。古镇的灯笼造型精巧,图案美观,灯光通透,尤为惹人爱怜。各种字体的“福”写满灯笼,福星高照、福如东海、福寿康宁,福慧双修,想要祈多少“福”这里就有多少“福”。晚风徐徐,灯笼翩翩,红晕处处,行于悠悠的青石板路,人追影儿,影儿追人,追着追着就追到了回忆里。

南阳人始终都有门前挂红灯笼的习惯,最早挂纸糊的灯笼。那纸糊的灯笼由细铁丝编骨架,细棉纸做灯套,木板为托,流苏成穗,一根红蜡烛总能尽心尽责地燃一宿。后来,家家户户改挂塑料红灯笼,再后来用电灯取代了蜡烛。燃一根红烛,挂一盏灯笼,迎一日祥瑞,待一家团圆。过去的日子贫苦,挂一盏灯笼就是挂一份希望,当下的生活和顺,挂一盏灯笼便是挂一份憧憬。不用说,灯笼早已成了南阳人的一种信仰。

如果写古镇的夜景,就不能不写南阳的河景。

灯笼引路,涛声唤人。南阳的街市靠着河岸,古镇的人家拥着运河,数灯笼的刹那间便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古运河边。河道上串着灯,星星点点;小桥上盘着灯,层层叠叠;岸柳上挂着灯,密密麻麻;亭台上坠着灯,高高低低......不禁感叹,河有多长灯就有多绚丽,岸有多宽灯就有多亮堂。灯与灯辉映之时,波涛开始争宠,画舫开始荡漾,等一人解开缆绳,好从这一程泊向那一程,好从这一岸划向那一岸。

过去的河景几乎是不存在的,夜晚的两岸经常并做一岸,变成黑乎乎的一岸。家在运河边,我小时候的运河极其缺少夜晚的写真,常叫人想象成冷冷清清暮气沉沉的样子,在大人的口中更是有一副凶巴巴的模样,那句“小孩子夜晚不准去河边”被铭记了多年。过了靠河吃河的年月,屋后的古运河真的曾被人说得一无是处,但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古运河又“活”了过来,南阳的河景也“火”了起来。如今,我们终于从这一程泊向了那一程,从这一岸划向了那一岸,终于知道了古老的运河焕发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如果写南阳的河景,就不能不写古镇的波光倩影。

河景游离,倩影婆娑。伫立桥头,放眼长望,桨未动,舟未发,只见波光闪闪,影影绰绰。原来是那隐藏颇深的垂钓者猛得起竿,刚出水的大鲫鱼翻腾个不停,河面瞬时推出了一道道波纹,宛如一个个救生圈;原来是穿汉服的美丽姑娘正悄悄在岸边踱步,风起裙摆,倩影蹁跹,就像一个个仙女下凡到河面一样;原来是书生意气的少年坐在石凳上摇头晃脑地朗诵诗文,“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乾隆帝当年到访南阳的情景仿佛顷刻间映入眼帘。人和影互关,眸和心相通,影于现实里,情在回忆中。

暮色中的运河也有过一些影子,斜阳照桥的影子曾印在河面上,樵夫那一支长篙的影子曾抖在河面上,空巢老人手牵留守孩童的影子曾落在河面上。祖父喜欢在河岸上乘凉,他老人家的背影曾被运河收藏;发小喜欢在河边游泳,那小子鱼跃的身影曾被运河定格;货郎习惯将划子(小木船)靠在岸头的石阶上,家伙什的斜影曾被运河没收。那时候的倒影很单一,很安静,也很荒凉,常常一晃而逝,常常被突如其来的黑影莫名地遮挡住。直到波推着波,光含着光,影叠着影,我们的眼界才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如果写古镇的波光倩影,就不能不久久地沉醉其中。

作者简介:马加强,山东微山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微山湖姓氏文化》杂志副主编,《风采微山湖系列丛书》(旅游卷)副主编,诗星光文学社编辑,《微山湖》文学杂志社编辑。有作品在《诗潮》《三角洲》《神州文学》《人民公安报》《济宁日报》《济宁晚报》《今日微山》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出版文集《我的视角》《风起的日子》。

壹点号 微湖尖尖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南阳   微山   古镇   济宁   齐鲁   波光   倩影   运河   灯笼   影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