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胜族」清代凉州府六杰释读(第一篇)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凉州》有明确记载:“凉州汉曰武威郡。曹魏为凉州治。晋以后因之。唐仍为凉州,亦曰武威郡,领姑臧等县五。今为凉州卫。”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凉州看作武威了。可以说,武威和凉州互名。


查阅史料可得知:清朝顺治元年(1644 年),凉州承明制,辖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庄浪卫、古浪守御千户所、平番(今永登县全境、景泰县部分),同时凉州管辖青海、宁夏、新疆东部、内蒙西部。其后雍正设立正一品凉州将军,于凉州城,为上三旗中的正白旗,此为皇帝直辖。


▲ 凉州方位图


▲凉州莲花山,堪比洛阳北邙山



中国古代各地约定俗成的风景常是“八景”。除了常见的三字、四字总结八景,还有以文、词赋来体现八景的。凉州八景也不例外,武威的凉州八景起于何时已无考,但据民间传说结合古建筑推测,最初当在明代就已出现。从史料上看,清朝乾隆十四年张玿美所修的《武威县志》中,是见著于史书中最完整记载“凉州八景”的。此后,武威的文人墨客又将“凉州八景”分为“外八景”和“内八景”,而且所含内容各不相同,留下了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


笔者曾以「西北胜迹」为题,将姑臧凉州的名胜古迹作了一个归类。也曾以《阴善雄墓志铭》中的记载:“府君讳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贵门之胜族也。”将武威历史上的名人归类至「西北胜族」。


不仅现代企业讲究分类管理,实际上古人也很擅长归类总结。不少历史文化名人都有自己的名号或合称,如“汉赋四大家”、“三曹”、“三苏”、”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文章四友”、“北齐三杰”、“南朝三谢”、“元曲四大家”等都是如此。


这样的合称,显然是人和物通用的。时至今日,这样的分类方法依旧鳞次栉比。对于这种“旧瓶新酒”的做法,我们应予肯定。故,挑选出清代凉州府历史上六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将其归类为“清代凉州府六杰”。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两广总督李栖鹏、两广总督李栖凤、漕运总督李栖凰、川陕总督岳钟琪、文华殿大学士高晋,两江总督牛鉴


以上的“凉州六杰”是以清代凉州府为基准,综合武功文治及家族在凉州府的地位而列出来的。其中以李栖鹏、李栖凤、李栖凰为首的凉州府李氏可谓是清代凉州府第一大族。


凉州府李氏:


武威李氏(凉州府李氏)的家族墓葬的选址,很独特。凉州府李氏,家世显赫。顺治皇帝曾亲自题写“知方略”三个字和“两河居室”的匾额赠给李栖凤,表彰于乡里。


清代漕运体系是牵系国之命脉的关键,以漕粮为“天庾正供”。凉州府李氏掌握水利交通,家族中能人辈出。


凉州府李氏第一代:两广总督李栖鹏、两广总督李栖凤、漕运总督李栖凰、武选司员外郎李栖鸿、江南总兵李栖鹍、广东提督李栖鸣、泉州副将李栖鷫、密云副总戎李栖鸾,福建右镇总兵李栖芳


凉州府李氏第二代:河西提标将官李镇华。江南崇明水师游击李镇域。直隶天津总兵李镇鼎。湖南仁安县令李梦鸾;仁怀营都司李梦梅;赣县知县李梦璁;龙州知州李梦桂


▲漕运总督李栖凰墓葬形似人形,非常独特。在红色“人形墓葬”图中的某处(箭头标记),正就是李栖凰的墓穴



从凉州府李氏的谱系可以看出,凉州府李氏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清史稿·李栖凤传·卷二百三十九·列传二十六·李栖凤传》有记载:“李栖凤,字瑞梧,广宁人,本贯武威。父维新,仕明为四川总兵官...栖凤、鸣佩子弟皆才。栖凤弟栖凰漕运总督加太子太保,栖鹍、栖鸾总兵,栖鸣广东提督;子镇鼎,亦官广东提督,加太子太保。鸣佩子雄镇,自有传。”


凉州莲花山(姑臧紫山)还有清朝凉州府李氏修的规模宏大家庙和祖坟,在接引寺修造清华堂,其中有幅对联就是李栖凤所写:右联:禅堂映水月之清华,左联:莲室澄松云之翠响。


▲“凉州关羽墓”(漕运总督李栖凰墓)



清代凉州府进士潘挹奎撰写的《武威耆旧传》中,第一篇就是《李少保传》,讲述了李栖凤及其凉州府李家的事。说凉州府李氏是清代凉州府第一家族,是名副其实的。


凉州府岳氏:


除了清顺治年间的凉州府李氏,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凉州府岳氏岳钟琪也是“凉州六杰”之一。


岳钟琪出生于清代凉州府庄浪厅。清朝凉州府在本文开始就已经有提及:清代凉州辖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庄浪卫、古浪守御千户所、平番(永登县全境、景泰县部分),同时凉州管辖青海、宁夏、新疆东部、内蒙西部。


*值得注意的是景泰县。景泰古称媪围、平番,是河右之地的东大门。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时期,景泰都归武威郡管辖,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北魏领辖全境。此后一百多年,景泰相继为西魏、北周凉州刺史和凉州大总管所统辖,后又归李轨的大凉管辖,此后隶属于唐凉州大都督府。明初,景泰黄河以东先后设迭烈逊巡检司、会宁卫、靖虏卫等建制。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田乐用兵河西,才把鞑靼彻底赶出本境,辖境全部归凉州卫管辖。清朝时期,景泰县境内筑的堡有:三眼井堡、红水堡、镇虏堡(后改名正路堡)和永泰堡等,都是属于凉州镇总兵管辖的。


清朝时期。凉州厅请改为凉州府,所属凉州卫、改为武威县,镇番卫改为镇番县。永昌卫改为永昌县。古浪所改为古浪县。庄浪所改为平番县。庄浪同知经理茶务。应仍其旧。俱隶凉州府管辖凉州镇总兵监管。


由此可见,凉州庄浪(凉州平番)在明清时期,一直受凉州府管辖。包括庄浪厅下辖的连城鲁土司衙门,也是受凉州府节制的。


岳钟琪出生于武将世家,岳钟琪的爷爷是岳镇邦,任职于凉州府庄浪厅。曾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后任四川提督、山东省总兵。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同样是一身的武功,康熙朝时官至四川提督。岳钟琪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得益于“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的习武风气,岳钟琪也是凉州历史上的一员猛将。康熙帝曾赐予岳钟琪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


岳钟琪能在准噶尔的战役中万里西征大获全胜,离不开凉州这个跳板。位于清代凉州府下设的凉州镇总兵宁远营、永泰营。位于今天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双龙村的十六号院子。都是岳钟琪驻扎过的地方。


武威天祝十六号院子现在已经是武威著名的旅游景点了,人气和武威雷台景区、武威冰沟河景区、武威瑞安堡景区不相上下。因凉州府宁远营是岳钟琪的主营,所以说岳钟琪是宁远大将军。


“三朝师武臣,钟琪为巨擘。”凉州府人岳钟琪一生战功赫赫,可谓是清代时期凉州府的杰出人才。故列为“凉州六杰”之一。


▲雍正书法欣赏《赐岳钟琪御制五言律诗二首》


▲关于“凉州府永泰营”的资料检索截图(图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凉州府高氏:


高晋(1707-1778年)字昭德。高晋是文华殿大学士,写得一手台阁体。凉州高氏是水利专家,原籍是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属满洲镶黄旗包衣佐领高佳氏。因高晋的父亲高述明官至凉州镇总兵,高氏落籍于凉州府。


高氏一家文武双全,现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一部《积翠轩诗集》初刻本,就是凉州镇总兵高述明的遗稿。高述明多次与抚远大将军王 爱新觉罗·胤禵一起,征战西北。高述明内务府包衣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凉州镇总兵。高斌、高晋等高氏子弟都深受其影响。高斌也留下了一本《固哉草亭诗集》。


▲摩崖石刻·渗水崖·清·高晋书法欣赏(图片来源地点:安徽省淮北市相山显通寺)(拍摄制图:慕容洞唐)


如果说凉州镇总兵高述明奠定了高佳氏的崛起,那高斌之女高佳氏就是凉州高氏的高光时刻。慧贤皇贵妃(?—1745年2月25日)满洲镶黄旗高佳氏,是乾隆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


雍正暴毙后,年轻的乾隆即位。可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乾隆即位后不久,黄河就来了一个决堤。高斌作为水利专家及时提出建议,很快就平息了水患。


以柔克刚,这是水的特性,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以水为师,见水悟道。黄河作为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母亲河,Ta贯穿古今滋养生灵万物。凉州高氏治理黄河的经验值得借鉴也值得被铭记。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轴,清乾隆,绢本,设色,纵196厘米,横123厘米。(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凉州府牛氏:

在武威市博物馆和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各有两把独特的紫檀木团草纹圈椅。圈椅长70厘米,宽17厘米,高103厘米,圈椅五接,弯头见方。靠背独板,上部刻团草纹,下部为起阳线刻卷草纹。前腿与扶手、后背与靠背两侧立柱均为一木连做。靠背板、扶手及扶手与椅面连接处为s型,底座装板,板上装席面芯,椅面下雕刻有曲线花纹做装饰。此椅既有实用性,又有美观性,端庄大气,是清代家具中的精品。

很多人来武威市博物馆参观时,都是冲着凉州铜奔马来的。毕竟铜奔马是“西北第一马”,是西北首府武威郡出土文物中名气最大的。武威文物铜奔马能给武威博物馆带来人气,那是肯定的!

▲铜奔马(拍摄/制图:慕容洞唐)(拍摄地点:武威市博物馆)

但在几万件文物中,「清代凉州紫檀木团草纹圈椅」的出现却让很多红木家具的从业者大吃一惊:“凉州(今武威)为什么会有一把构造如此精妙的圈椅?”

因为这圈子的主人,是一位大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两朝帝师”的清代重臣牛鉴。牛鉴(1785——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籍贯凉州府(今武威市)人。清朝一代名臣,大清循吏。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二甲第四名,恩师为凉州复兴农刘氏。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恩师,因此被誉为“两朝帝师”。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病愈赴北京,道光帝召见,改派为江苏布政使。次年初,署江苏巡抚,兼领江苏布政使,成为一省军政财刑最高长官,正二品顶戴。清朝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丙辰,官拜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成为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后又任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道光赐匾《夫子博学》。

▲牛鉴


▲“武威圈椅”上清晰可见的团草纹(拍摄/制图:慕容洞唐)(拍摄地点:武威市博物馆)



紫檀木料在明清被用于家具,但材料短缺,所以十分珍贵。又因为紫檀木色泽深紫,中国古时有“紫气东来”一词,“紫”象征王者,故紫檀木深为清宫廷喜爱。牛鉴为西北蒙甘青宁新,文进士名次最高者,是西北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为西北文人最高手一先。牛鉴能拥有这样的圈椅并不奇怪。


如今很多红木家具的从业者,都愿意来武威市博物馆一睹“武威圈椅”的真颜。笔者在抖音上搜索“武威圈椅”的时候,也发现已经有了同款的文创产品。这无疑是对凉州文化的一种肯定。


▲清代凉州紫檀木团草纹圈椅,被红木家具从业者简称为“武威圈椅”

以上就是清代凉州府六杰的大致情况,篇幅有限,待笔者下次再谈~




后记:

慕容洞唐编辑后记: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藏、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在地理名著《禹贡》中,武威这块土地被划为“雍州”所辖。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汉帝国“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改雍州曰凉州。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凉庄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
「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本文作者简介:

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笔者才疏学浅,本文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景泰县   武威市   清代   圈椅   庄浪   总兵   北魏   总督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