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保护女童》2021年儿童性侵案件统计及儿童性侵预防教

本报告由中国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和北京忠义慈善基金会联合发布。 儿童性侵举报案件统计部分,数据来源于2021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件(含各级法院、检察院、认证账号官方网站及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件); 儿童性侵预防教育调查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对公众进行的网上访谈。 在问卷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报告统计的儿童性虐待案件均为当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件。 当年实际发生或判决但媒体未报道的案件不统计。 因此,报告的案件数量并不等于全年儿童性虐待案件的总数。 学术界的共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有儿童性虐待案件很难被公开报道和统计,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件只是实际案件的冰山一角。 本报告以“媒体公开报道”作为案例纳入标准,是在综合因素下呈现和分析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例的特征、趋势和代表性意义。

尽管本次报告统计的案件数量较往年大幅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儿童性虐待严重状况的警惕。 由于传播选择性、选择倾向等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大众媒体在关注儿童性虐待话题多年后,对类似话题的关注和报道将会减少。 同时,本报告收录案例时,同一案例的多份报告及后续报告仅收录一次。 因此,报告病例数的减少更多是统计层面的原因。 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以未成年人犯罪批准逮捕4.6万人。

本报告是“保护少女”团队连续第九次发布。 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本报告得出的大部分数据结论均与相关官方数据得到佐证; 基于这份报告形成的多项举措,也更好地体现和呼应了我国在对待儿童性虐待和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治精神。 我们希望报告能够进一步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儿童遭受性侵的严重状况以及预防性侵教育体系的缺失,并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这方面的参考资料。

1. 2021年儿童性虐待案件数据

1、2021年曝光儿童性侵案件223起,受害儿童超569人

据《保护女童》统计,2021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件223起,受害人569人(在未注明具体受害人数的情况下,“多起”)。 ”算3人,“几十人”算15人,“几十人”、“几十人”算30人),最小的2岁。 2013年至2020年,每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性虐待案件数量分别为125起、503起、340起、433起、378起、317起、301起、332起(含2013-2017年)。 统计病例包括14岁以下儿童,2018年起统计为18岁以下儿童)。

2、遭受性侵的男孩比例明显上升。 总体而言,超过 70% 的 14 岁以下儿童

据“女童保护”统计,从男女儿童受害比例来看,从案件数量来看,223起案件中,受害女童为203起,占比91.00%; 男孩受害人17人,占7.60%; 男女同时遭受侵害的案件有3起,占1.30%。 从受害人数来看,569名儿童受害人中,女童462人,占81.20%; 男生107人,占18.80%。 与前几年的数据相比,这个数据显示,男孩被侵犯的比例明显。 上升趋势。

从受害人年龄分布来看,223起案件中,有157起案件标明了儿童受害人的年龄; 66起案件表明受害人的年龄为“未成年人”、“少女”或“儿童”。 157起案件中,受害人年龄在14岁以下(不含14岁)的案件有119起,占75.80%; 受害人年龄在14岁至18岁(不含18岁)的案件38起,占24.20%。 最小的受害者年仅2岁。 按一般学龄组划分,受害人为中小学学龄组的案件有127起,占80.90%,其中7岁至12岁小学学龄组的有55起,占35.03%; 13~15岁初中年龄段72例,占45.86%。

“女童保护”认为,今年被侵犯的儿童中,男孩的比例明显上升。 需要关注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个别案件中男孩受害人数较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例结果; 另一方面,这一比例的大幅上升也表明公众和媒体对男孩性虐待事件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显着提高。 《保护女孩》儿童性侵预防课程一直坚持对同班男生和女生进行自然课堂教学,也希望公众认识到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可能遭遇性侵。 全社会需要提高警惕,提高自身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保护儿童免受性侵害。


3、施暴者年龄最大89岁,最小12岁。 在多起案件中,多人实施轮奸。

据《保护女孩》统计,223起案件中,有194起标明了施暴者的年龄。 其中5起,肇事者未满18岁。 其中两起案件甚至是多个小团伙轮奸幼女的案件; 60岁以上(含60岁)的案件有14起,肇事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89岁。

一方面,性侵犯罪的年龄“两极分化”现象值得注意。 除了社会因素和人口构成之外,犯罪人的犯罪成因、惩戒救助措施、治理方法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领域。 另一方面,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特别是重伤、强奸等严重犯罪。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4. 80%以上的犯罪是熟人所为,而且在一些案件中,犯罪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据《保护少女》统计,223起案件中,有198起涉及人际关系。 198起案件中,熟人作案160起,占80.80%; 陌生人作案38起,占19.20%。 据《保护少女》近年来发布的报告显示,熟人作案的比例始终居高不下,比例最高达到87.87%(2014年)。 近年来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223起案件中,有6起案件是女性参与直接性侵犯或提供间接帮助的。 因此,《保护女孩》也再次提醒,性侵的受害者不一定是女性。 同样,实施性侵犯的罪犯也不一定是男性。 任何人都可能犯罪。 因此,在开展儿童性侵预防教育时,不应一意孤行、片面固化施暴者的性别等特征。 相反,我们应该教导孩子提高预防意识和技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要伤害他人。

5、教师犯罪比例高,接触生活学习的人员比例明显上升。

160起熟人犯罪案件中,教职员工(含培训教师)犯罪44起,占27.50%; 亲属(父亲、继父、兄弟、叔伯等)犯罪28起,占17.50%; 网民犯罪起始20起,占12.50%; 邻居、朋友(含同村人)犯罪15起,占9.38%; 其他生活、学习接触者犯罪33起,占33.12%。

其中,教职员工(含培训教师)犯罪暴露比例与往年一样维持较高比例。 一方面,由于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客观上犯罪的机会较大; 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犯罪更容易被发现和侦破,也更容易被曝光。 另一些人,如亲戚、邻居、朋友、网友等,作案更加隐蔽,给后续管理和相关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此外,与生活、学习接触的他人实施的犯罪比例较往年明显上升(2020年为14.29%)。 其他与生活、学习接触的人员包括保安、幼儿园园长亲属、快递员、外卖人员等。

六、当事人居住地、学校仍是案件热点,多起多起违法案件异地发生。

据《保护少女》统计,媒体报道的223起案件中,有182起标明性侵发生地点,其中44起发生在不止一地点。 据性侵案件统计,发生在施暴者家中的有49起; 42在受害人家中; 校园或培训机构40人; 社区/村庄/户外等场所40个。 违规次数为31次; 26起发生在宾馆或酒店; 17 起通过互联网发生; 其他公共场所发生共34起。

校园、培训机构等犯罪场所占比较高。 这一统计结果与往年相同。 学校、培训中心等儿童集中聚集场所虽然是儿童临时收容场所,但也是性侵案件多发场所。 因此,相关部门更有必要加强监管,加强对儿童的预防教育。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多起实施多次性侵的案件中,犯罪地点发生了变化、转移。 有的是从最初的网上不雅到线下的性侵,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一些公共场所。 场地移至私人住宅或酒店。 一方面,这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高度重视并积极履行监管职能和义务; 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性侵犯的预防和性教育的普及,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性侵犯以及如何预防。 性侵,发生性侵怎么办,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鼓励他们在遭遇性侵后勇敢发声。

七、网络性侵问题需高度重视

今年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中,有17起通过网络发生,包括线上犯罪和线下犯罪(网友见面后实施性侵),占熟人犯罪的10.63%,占案件总数的10.63% 。 占比7.62%。 据一些地区法院统计,近年来审理的儿童性侵案件中,有近30%是被告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结识儿童所为。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通过网络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案件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 许多案件甚至涉及网络空间的骚扰。

利用网络进行的性侵案件隐蔽性极强,一般家长不易发现。 由于害怕,未成年人即使发现自己受到侵害,通常也不会主动告诉父母。 在已发现的网络儿童性侵案件中,往往一案涉及数十名受害者。 与此同时,在COVID-19疫情期间,多地中小学经常出现延迟开课、居家监控隔离、远程学习等情况,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网络儿童性虐待案件激增。 《女童保护》提醒各位家长,疫情期间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关注孩子日常变化,适当监督管理孩子的上网行为,防止孩子在网络上遭受性侵害。

8. 近一半的性掠夺者犯有多种罪行,并且在一些案件中,犯罪者因性犯罪而受到惩罚。

《女童保护》发现,223起案件中,有105起是施暴者多次实施,占47.09%,其中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对多名儿童多次性侵等。 ; 一名施暴者性侵多人的案件有58起,占26.00%。 在没有外力制止施暴者的情况下,施暴者往往会多次作案,并且不会自动停止。 他们可能会持续犯罪2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现象更集中地体现在熟人犯罪上。 这提醒我们,如果儿童遭受性侵犯,应及时告诉父母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报警、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如果保持沉默,施暴者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继续实施违法行为。 。

同时,在223起案件中,有7起犯罪者因性犯罪受到处罚,部分犯罪者甚至是教职员工。 目前,多地已采取相关措施。 例如,2021年,江西检察院对19万余名教职员工进行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发现有违法犯罪记录186人; 四川省教育厅检查教职员工等117.6万人次,学校员工进行比对排查,发现101名重点人员有犯罪记录,特别是有性侵前科的人员。 “保护女生”多年来一直倡导和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师入职查询制度。 随着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就业查询制度也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将有性侵记录的人拒之门外。

九、城市儿童性虐待案件暴露比例较高,城乡儿童性虐待问题均需引起重视。

据《保护女童》统计,2021年媒体报道的223起儿童性侵案件中,188起呈现城乡分布。 188例中,城市110例,占58.51%; 县域发生56起,占29.79%; 农村地区22起,占11.70%。 这与往年的数据趋势基本一致。 可见,“只有农村孩子才面临性侵风险”。 城市和农村的儿童都面临着性侵犯的风险。

“保护少女”认为,从往年媒体曝光案件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年份城市地区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性虐待案件在城市地区比在农村地区更常见。 反之,则是一模一样。 这说明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受到更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强化监督。 受人们观念、司法完善、媒体发展等因素影响,农村儿童性侵案件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进入司法程序的难度较大,媒体曝光的难度也较大。 从近年来曝光的案件来看,农村儿童性侵案件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受害儿童人数众多。 因此,加大农村性侵预防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儿童性侵意识和技能势在必行。

2. 2021年儿童性侵害预防教育现状调查

1、家长和妇女仍是关注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的主要群体。

“女童保护”多年来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性侵预防教育调查。 2021年将通过网络问卷向社会公众进行调查。 报告本部分数据来自全国31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的网上问卷调查。 共收到有效问卷8288份,其中城市占66.64%,县城占17.81%,农村占15.55%。

从年龄和家庭构成来看,15岁以下有684人,占8.25%; 15岁至20岁之间275人,占比3.32%; 21岁至30岁之间1295人,占比15.63%; 以及31至40岁。 3332人,占40.20%; 41岁至50岁2191人,占比26.44%; 51岁至60岁464人,占比5.60%; 60岁以上47人,占0.57%; 77.70%的受访者是有孩子的家长。 可见,30岁至50岁有子女的家长仍是关注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的主要群体。

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男性占18.38%,女性占81.62%。 女性仍占多数。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在“依法养育子女”的时代,未成年人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承担着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和孩子监护中,父亲和母亲都不应该“缺席”。 因此,对儿童进行反性侵教育,为家庭和社会构筑良好的防线,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 超过70%的受访者对儿童性虐待问题高度关注。

据《保护女孩》统计,39.89%的人对儿童性侵表示非常关注,38.67%的人比较关注,17.86%的人普遍关注这个问题,3.58%的人不太关注性侵问题。 儿童问题。 超过70%的受访者对儿童性虐待保持高度关注。 《保护女童》2015年进行相关调查时,只有29%的人对儿童性虐待案件表示担忧。 可见,近年来,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制度建设、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关机构和公益组织的知识普及,公众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和关注度显着提高。 。 推动。

三、预防性侵教育辐射面广、接触渠道多样、实施频率高

《保护女童》调查显示,63.32%的人接触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36.6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触过相关教育。 接触过性侵预防教育的人群中,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15.24%)、书报等书面材料(14.96%)、专题讲座(14.96%)等。 12.38%)、宣传手册(12.29%)、电影及其他形象材料(11.8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家长和孩子获得性侵预防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

同时,在接触过或接受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的受访者中,6.29%的人表示一周内接触过或接受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 15.36%在一个月内接触过; 19.59%的人表示3个月内接触过; 18.29%的人半年内接触过或进行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 12.50%的人在一年内接触过; 9.09%的受访者上次接触或开展儿童性侵预防教育是在一年前; 13.34%的人表示不记得了; 5.54%的人从未接触过或开展过儿童性侵预防教育。 总体来看,超过70%的受访者在六个月内曾对孩子接触过或接受过性侵预防教育,且此类教育的频率较高,这也说明近年来大家的预防意识有所增强。

4、近90%的受访者支持将预防性侵教育纳入常规教学

尽管有些人从未接触过性侵预防教育,但从对性侵预防教育的整体认可度来看,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和性侵预防教育。 ,72.74%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5.71%的人认为有必要。

至于是否有必要将未成年人性教育和性侵预防教育纳入平时教学,56.03%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 40.11%表示有必要。 《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小学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教材的指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实施《》等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和性教育。 ,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性侵犯、性骚扰的能力。

“女童保护”自2013年6月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份开设课程,培训了大量志愿者,并与当地检察机关、教育局、妇联等开展合作。联合会、团委等部门和组织,大大拓宽了儿童性侵预防教育的覆盖面,面对面教学覆盖儿童超过593万; 此外,还定期举办在线培训和讲座,目前各平台已有数千万网友参与。 同时,“保护少女”团队2018年推出的姊妹项目“拥抱青春期”,为青春期学生提供青春期性教育。 目前已在24个省份开展,覆盖超过14万儿童。

但与全国2亿多儿童相比,这仍然是九牛一毛。 《保护女童》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儿童性侵。 并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尽快纳入九年义务师范教学。

5.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经历或听说过周围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情况。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0.88%)的受访者曾经历或听说过身边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情况。 然而,只有10.5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如何应对儿童性虐待; 24.66% 认为自己更了解; 超过一半的人只知道一点点,占50.14%; 14.65%的人认为,如果孩子遭到性侵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总体来看,64.79%的人对于如何应对和处理儿童性侵事件不太了解。 孩子遭受性侵后,如何报警、收集证据、维权以及事后心理疏导,都需要家长、身边人乃至全社会的支持。 因此,除了儿童,成年人也应该接受性侵预防教育,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儿童性侵案件。 截至2021年12月底,《保护女孩》儿童性侵预防课程(家长版)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70万家长。

六、公众对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她们是否关心《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导入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指导意见》的实施或修订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 38.74%的受访者完全不担心; 34.30%的受访者对此略有担忧; 17.17%相对关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修改; 只有9.79%的人对此非常关心。

至于专门针对儿童性侵的防治以及开展性侵预防教育和性教育的内容,比例与上述关注程度相近。 35.06%的人不知道修改的具体内容; 41.99%的人对此次修订有所了解; 16.80%的受访者认为对修订内容比较熟悉; 只有6.15%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七、公众学习预防性侵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强烈

据“女童保护”调查显示,近80%的受访者表示曾主动学习儿童性侵相关法律法规。 其中,63.59%表示研究过,但理解不深; 5.66%曾研究过相关法律,但觉得难以理解; 7.98%学习过相关法律法规,比较熟悉; 22.78%的受访者没有主动了解和研究过这些法律。

结合第6点的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公众学习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较强,但也存在了解不深入、难以理解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普遍现象。法律法规。 因此,需要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和渠道、更加生动的传播手段,让公众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法律法规。

推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只是基础。 法律法规的生命在于实施。 让公众了解法律、运用法律。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and . For , the "Law on the of " and the "Law on the of of " that were last year, as well as the " on a for Cases (Trial)" and in May 2020, are in need of Be and . "Girls " found in its work that many , , , etc. still do not the .

8. and are the best for and sex to the .

the best to carry out and and sex , the score based on the by the shows that more that and the of and sex . by other , , such as and / , and , and .

注解:

①The is to the score of each . The the score, the the , which means the more the is;

② score : The ​​to the of each reply . If there are 8 items, the first one will score 8 , the one will score 7 , and so on. the score for each item based on the above. (Same as the table below)

9. Age and level and are the that are most about when it comes to sex in .

The " on the of in " by the of that carry out and sex . to the "Girls " , the that are most about when it comes to sex in are it is by age, by in level, and of , of , scale, and staff. ,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lass hours .

, with the of laws and , the of out and sex in has been , and the of sex has also been . out the joint of to from .

China 's and Art Girls Fund


2022 年 3 月 2 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女童   案件   儿童   受访者   受害人   未成年人   公众   事实   比例   报告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