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影响陕西近千年的伟人,终南山下拜谒这位先贤,感悟世事沧桑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近日,朋友圈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猕猴桃美图,其中眉县的朋友尤为热情,仿佛一提到眉县,便会自然而然地陷入对这片土地的热切期待。然而,眉县并非只以猕猴桃闻名,更有一位杰出人物备受推崇——“横渠先生”张载。横渠镇,是这位陕西人留下的不朽印记的地方,也是我多次巡访的地点之一。



张载,原籍河南,因父亲张迪的去世而迁居涪州。年仅十五的他,陪同父亲的灵柩跋山涉水,穿越秦巴山区,抵达了眉县的横渠镇。在盘缠告罄、盗匪兵乱的危险境地,张载与母亲商议,在这淳朴之地安家立业。便这样,葬父之地成了横渠镇,也是后人所尊称的“横渠先生”之处。



横渠先生年少时便展现出文武双全的才华。在范仲淹将军的悉心教导下,他名声大噪。直至在文学和武艺上都有所建树后,方才踏入科举考场,而他的弟弟张戬则早已荣登进士之列。张载祠是我亲自参观过的地方之一,门上的四个大字“动非自外”或许有人不识,却是出自张载的著作《正蒙》。这片祠堂内原为张载年轻时读书的崇寿书院,后因其辞官归里,在此讲学,后来更名为横渠书院。在1998年,张载祠得以恢复原有规模,内存有康熙皇帝御书的匾额和一些诗词对联,是一处寄托着历史记忆的场所。



不过,今年初我再次造访张载祠时,却发现附近正在兴建一个巨大的广场,周边的建筑也在逐渐崭露头角。广场上的一座信号铁塔引起了我的兴趣,上书“民胞物与,玉汝于成”。这句话寓意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经历困难能够磨练出坚韧的意志。或许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张载在当时文化领域获得了如此高的声望,尽管他的官职并不显赫,仅为崇文院校书和同知太常礼院。



张载在北宋熙宁十年辞世,享年五十八岁,被尊称为张子,封为先贤,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一并被誉为“北宋五子”。他的弟子吕大钧则在关中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奠定了关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地位。在横渠镇附近的槐芽镇,仍有一些张氏后人,虽不居住在横渠镇,但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着先祖的文化传承。



漫游横渠镇周边,我寻访了将军故居和迷狐岭张载墓。将军的儿子曾以拉架子车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而迷狐岭则是横渠先生和其弟张戬的安息之地。迷狐岭地势险峻,景色宜人,正如老人所言,这里风水极佳。历经坎坷,我终于找到这个古老的墓群,横卧在南山之下,与秦岭主脉遥遥相对。张载和张戬兄弟就此长眠,形成了独特的张氏墓群,堪称是关中的一处文化遗产。



这片风水宝地据说曾是狐仙的居所。传说中,张载亲自上山,驱散了狐仙,为父亲安葬了这里。老人口中的传说或许离奇古怪,但站在迷狐岭,远望秦岭,我却感受到了一份宁静与美好。仿佛张载的一首诗在我耳畔响起:“土床烟足紬衾暖,瓦斧泉乾豆粥新。万事不思温饱外,漫然清世一闲人。”每一个伟大的灵魂,内心都隐藏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我在迷狐岭所感悟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载的学问虽未得到官职上的极致荣誉,但他的影响力却深远。在他的弟子吕大钧和后来的冯从吾的努力下,关学得以复兴,影响一脉相传至今。而在张载祠旁的李达将军故居,也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此行,让我不仅领略了眉县的自然风光,更深刻体验了关中文化的博大精深。眉县,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关学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色。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周敦颐   先贤   关中   秦岭   眉县   狐仙   猕猴桃   陕西   伟人   世事   沧桑   将军   千年   本文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