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

在1644年四月,山海关大战爆发。此战发生在清朝顺治元年和大顺永昌元年期间。当时,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与明朝总兵吴三桂联手,在山海关内外展开了一场重要的战役。他们成功地击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以及大顺、大西等政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统治。

战争背景

在公元1643年,清朝太宗皇太极去世,由福临继位。因福临年幼,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其辅政大臣。多尔衮看到明朝和农民起义军不断交战,明朝已经岌岌可危,认为入主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1644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写信给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但李自成并没有理会他。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率领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开盛京(今沈阳)往西进发。十一日,抵达辽河时得知李自成大顺军已于三月十九攻破了京城(今北京),明朝已经灭亡。于是,多尔衮接受了明朝降将洪承畴的建议,决定率军从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接向北京进发,从而转变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统治权的局面。

大顺兵力

关于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量,不同史书载录差异很大。继佐的《罪惟录》卷三十一和《孤臣纪哭》中提到"兵六万";陈济生的《再生传略(下),燕都日记》中说率兵五万;《明史》的流贼列传中称率兵二十万;而《吴三桂纪略》中记载"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中提到十余万;而《流寇志》则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而《清实录》认为李自成军队有"二十余万"。近人商鸿逵在《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一文中进行了考证,认为大顺军东征部队的人数不超过六万。

清军兵力

顾诚《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

吴三桂兵力

吴三桂原在山海关统率五千关宁兵。 有记载称他在返回山海关途中曾募兵七千 ,又有记载称他招集溃卒及唐通兵约二万人 ,故总兵力约二、三万。

过程

行军

吴三桂原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在阻止清军径入山海关的过程中,大顺军逼近京畿。吴三桂奉命率五千骑兵进入京城守卫,并在抵达丰润(今属河北)时得知京城已被攻陷,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随即他决定返回山海关,但在此期间,李自成命令明降将唐通率领八千士兵前往山海关招降。经过反复思考,吴三桂最终决定归降,并率领军队前往京城,但在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得知他的父亲吴襄在京城遭受农民军的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夺走。于是,吴三桂变卦,打起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拒绝降服李自成,并上书父亲表示不能背叛忠臣,在和父亲告别后,他率领军队返回山海关,并袭击唐通部队。

李自成闻讯后,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决定采取征抚兼施的策略。当唐通一再请求援助时,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命令权将军刘宗敏等率领约十万(或六万,不同记载不同)清军向山海关进发。为了争取吴三桂的归降,李自成带着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然而,吴三桂预感到可能无法抵挡清军的攻击,派遣副将郭云龙、杨坤和孙文焕前往多尔衮求援。

在途中,清军在翁后(今辽宁阜新境)遇到了吴三桂的使者,于是改变路线,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和宁远沿线急行。面对李自成军队的威胁,他们夜以继日地奔走,在13日里行军了200余里,最终在4月20日到达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尽管吴三桂一再催促援军赶到,但清军知道李自成的部队已经靠近山海关,于是日夜加速行进,历时13天。

交锋

李自成对清军的情况并不清楚,行动也相对迟缓,直到四月二十一日才到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的部队对峙。当天,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在一片石和西罗城进行了恶战。刚开始,吴军在西罗城稍微占据了优势,但随后李自成的军队猛攻东罗和北翼的两座城池。

当晚,清军集结在距离山海关外15里的地方。山海关北依角山,南临渤海,城墙高大坚固,外围还有罗城和翼城作为防御要塞,易守难攻。除了吴三桂的部队外,守军还包括总兵高第的一万士兵和约三万的乡勇。

李自成抵达关口那天,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但被拒绝后,他一方面命令唐通、白广恩等部近两万人从一片石处出发,在辽宁绥中九门口立营,切断吴三桂的退路;另一方面,以自己的主力六万人分别向西罗、北翼和东罗城发动猛攻。吴三桂则带领主力军列阵在西罗城石河以西的一线,以阻止大顺军进攻关口。

双方在西罗城附近进行了激战,为了摆脱困境,守军诱使大顺军数千人接近城墙后,突然放火炮。大顺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退。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猛攻城墙,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守军的一部分最终投降。然而,由于其他城池尚未攻破,大顺军无法占领罗城。二十一日夜间,唐通的部队在一片石遭到清军的击败,余部撤退入关内。经过一天的激战,多尔衮已经了解了大顺军的虚实,随即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等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决战

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距离山海关城仅两里的位置。吴三桂意识到形势危急,于是率领数名骑兵破围而出,向北东方的威远堡清军营垒飞驰。在那里,他向多尔衮跪降,并被阐明“关门为第一功”的口谕所赏识。吴三桂告诉多尔衮:“如果清军不愿意帮助山海关的明军,我也不会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的大军必然会趁势攻向清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发现吴三桂的归顺是真诚的。因此,他接受了吴三桂的请求,命令吴三桂按照满洲的习俗剃头,同时承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率领八万劲旅,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和关中门进入关内,并让吴三桂的部队以白布为标志担任前锋。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上午八点钟之前,吴三桂的军队逐渐难以支持。守卫山海关北翼城的一个吴三桂忠诚的部队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命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和关中门三路进入关内。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后未能夺关,于是改变策略,采取野战。他们布置成一字长蛇阵,全力投入战斗,从角山至渤海。清军以吴三桂的军队为右翼迎战,而重兵则列阵于渤海滨的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个部队不要急进攻击。但是大顺军没有理解清军的意图,仍然按原计划向吴三桂的军队紧逼,让旗帜来回挥动,不断进行冲杀。吴三桂在有了清军的压阵后,顽强地抵御了攻击。

此时,大风突然袭来,扬尘遮天,这对于不熟悉山海关地形的大顺军是不利的。双方开始进行搏斗,大顺军不顾伤亡,将吴三桂的部队团团包围,血战一直持续到中午,双方都已经疲惫不堪,损失惨重。

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发现形势非常危急,于是急令阿济格和多铎各率2万名精骑乘风而来,挥舞着白旗对阵直扑大顺军的方向。万马奔腾,飞矢如雨,但是随着大风逐渐停止,疲惫的大顺军看到清军突然出现,他们没有及时准备好,阵脚逐渐散乱,损失惨重。在下午3点后不久,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受伤,大顺军的死亡人数达数万之多。牛金星没有来支援李自成的决策也是导致大顺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在小岗阜上督战,有一位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而是满洲兵,大王赶快退避吧。” 李自成意识到败局已定,急令他的余部疏散撤退到永平方向。在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命令他作为先锋,一路追击,直至京城。

当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北京之后,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结果

此战,李自成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战争评价

顾诚对于山海关之战的评断是:在那个时期,李自成和大顺军的领导人因一片凯歌声而变得骄傲自大,缺乏清醒的估计,在面对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时,他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危险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虽然当时大顺军的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是平定西北地区后,大量驻扎在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同时还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

然而,这些行动却让人感觉到他们对于明、清之战的认知有误,似乎认为这只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跟清朝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他们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局势的紧张程度,也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境地。

总的来说,顾诚认为山海关之战的失败是由于李自成等大顺军的领导人缺乏清醒的认知和对危险的估计不足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山海关   翼城   大顺   满洲   明朝   水门   京城   北京   军队   部队   大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