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军事家、诗人,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罕见人物。在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曹操在与黄巾军作战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积累了自 己的军事力量,通过迎献帝至许昌、屯田制、抑制豪强、重用人才、调整赋税、 兴修水利等政策,打败了各路军阀,平定乌桓,实现北方的统一并逐步恢复北方 的社会生产,此后通过平定马超、韩遂的叛乱,攻入汉中、巴郡迫降张鲁圆等征 战保证了北方相对安定的局面。虽然他统一全国的努力宣告失败,无疑为西晋的 统一奠定了基础。除了政治军事上成就外,曹操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围棋,通 音律,固文学上不仅曹操诗歌和令文为人称道,还推动了乐府诗的变革,是建安 时期文学创作繁盛的推动者之一。

曹操虽然成就突出,但在实现功业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好诈、残忍的性格, 面对如此矛盾的人物,是历代文史作品关注的重点,经过不断的加工,一方面曹 操形象复杂多样、真假难辨;另一方面由于侧重点不同,曹操的形象开始分化, 在文学、史学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特点。

曹操的史学形象可以从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文章中展现出来。结合历代史 书、统治者的文章的论述,可以看出史书中的曹操形象具有两分性,肯定曹操的 统一功绩,对他在实现统一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持不同态度。

曹操在世时就已经存在很多评论,年少时桥玄和何颐就曾预言曹操是“命世 之才、安天下者。"∞许劭认为在动乱之际曹操就可能取得非凡成就,是位英雄; 谋士苟或将曹操与袁绍进行比较后,认为曹操具有“度、谋、武、德”。

当时 敌国多批判曹操的品行,对手周瑜视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孙权 称曹操为老贼,刘备认为曹操“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 乱天下,残毁民物”。但是他们对曹操的才能称赞有加,孙权认为曹操“至于 御将,自古少有”。

曹操死后,曹植的《武帝诔》对曹操一生做了回顾,描写 了他招募士兵、陈留起兵、讨伐董卓、统一北方等事件,赞颂了智谋过人、勇武 果敢、崇尚节俭、能文善诗的品格,曹操死后甚至出现了“华夏饮泪,黎庶含悲’’ 的局面;卫觊以曹操“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劝诫明帝;曹魏后期的史官 王沉《魏书》中皆取曹操正面材料,回避了负面问题,赞颂了曹操军事才华、善 于用人、酷爱读书、武艺高强、精通工程、生活俭朴、注重奖赏等方面。这些 论述表明历史评价主体差异性,曹操的臣下和子孙评价多赞美之语;虽然敌国多 批判之词,其中不乏合理之处。

综观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曹操的评价,正面评价以《三国志》为代表。西晋 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承接的是魏国的政权,加之陈寿写作《三国志》的《魏志》部 分沿用的是王沉的《魏书》的记载,所以陈寿的《三国志》突出的是曹操的正 面形象。作者在《武帝纪》结尾处高度评价了统--:方的功绩及谋略,陈寿作为 晋朝的史官,委婉地揭露了曹操的恶德,如通过苟或被杀的事例表现出他的多疑。

《晋书》中有对曹操的正面评价。孙楚对曹操给予了正面评价,认为他“太祖承 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这是对曹操功绩的赞美。陆机《吊魏 武帝文》、《辩亡论》主要突出的是曹操的事功,也注意到了曹操功勋卓著带来的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值得注意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并未贬低曹操,∞后 汉时期有人曾将刘曜比作“世祖、魏武之流",石勒臣下徐光认为“魏承汉运, 为正朔帝王”,表明魏国政权的正统性。

陈寿《三国志》记载简略,后来南朝裴松之为其做注,并补充了大量材料, 无论正史、野史、人物传记等材料都列入其中,相比较提纲式的《三国志》,裴 松之不仅丰富了曹操的正面形象,通过引用吴人《曹瞒传》、习凿齿《汉晋春秋》 刘义庆《世说新语》等著作表现出曹操奸诈残忍的性格。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曹操是各种体裁作品关注的重点,它们记载了曹操各 个方面,这为以后曹操形象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史料支持。从思想倾向来看褒贬不 一,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对曹操的贬低的作品。丰富的资料记载和不同的思想倾向 为曹操形象的演变提供了基础。

《隋书》中对曹操记载较少,记载了他减轻刑罚、复兴雅乐的措施。到了唐 朝,对曹操评价以褒扬为主。唐太宗的《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功绩,“昔汉 室豆分,群雄岳立……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 还泰……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 代”,将曹操与伊尹、霍光匡正之功并列,可见对他的功绩赞扬。同时唐太宗认 为曹操“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殉国之情,有无君之迹。”固他不忠于 国家,而且无视君主。固唐太宗对曹操的为人也是不齿的,一次大臣封德彝建议 太宗以佯怒的方式试验大臣,找出奸佞之人,李世民听后认为这样狡诈的方式不 可取,说“朕常以魏武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谈到 史书中人物称谓时候,指出“祖有功而宗有德……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必无惭 德,其唯武王。”刘知几认为曹魏时期只有曹操无愧于祖这个庙号,可见对曹操 功绩的肯定。但又指出曹操在实现功业的过程中“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国,表明曹操的残暴性格。杜佑在《通典》的写作中没有埋没曹 操的事功,固涉及到兴屯田、改革官制等内容。

北宋建立后不久,宋太祖便在毫州修建了祭祀曹操的祠庙。宋真宗曾到此增 修,并命穆修撰《魏武帝帐庙纪》,文中描写曹操“帝于时得机会策,啸吒驰骛 于其间,用能建休功……帝扶持汉室,抗力三方……卒减袁而沮权,备之强者, 惟帝之雄”,结尾写道“为乡里人所爱,后怀思其德,共自尊祀之,遂传于今 不息”,表达了对曹操功绩的赞美。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给曹操的评价为“王 知人善查,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雅性节俭,不好华丽”,肯定了 曹操的知人菩任、崇尚节俭的品质。司马光又通过史料的选取揭示了曹操的负面, 征讨陶谦过程中舍弃了《三国志》中“所过多所残戮"的记载,采用的是范晔 《后汉书》中“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这样的处理方 式表明的是作者对曹操残忍性格的批判。

综观隋朝至北宋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多关注的是曹操的军事政治成就及 其实现方式。从思想倾向看,赞许其功业,贬斥其性格。

南宋时期的政权偏安一隅,思想上“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秩序确立,“君 为臣纲”排首位,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做法受到谴责,曹操形象急转直下。 固朱熹第一位继晋人习凿齿之后把曹魏从历史记载排除到正统外的人,《通鉴纲 目》中以刘备章武承接汉建安纪年,称曹操为“篡盗"。洪迈的《容斋随笔》中 称赞曹操的用人,认为“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或、荀攸,郭嘉皆 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所幸也",却称曹操 “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宋史》中曾记载绍兴年间高宗书“曹操、诸葛亮、羊

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统治阶层已 经转移到对曹魏政权的批判上了。元朝政权中的汉族士人出于民族感情对曹操进 行贬低,在编修宋、辽、金史主张以宋代为主线,将辽、金包括在内,理由是三 国时期“必以蜀汉为正统”,坚守“夷夏之别”,表明元朝政权的非正统性。元 初名儒郝经对曹操也是贬斥居多,认为曹操虽有谋略,但“崎岖诡谲,阴贼险 狠……为盗而恶盗之名,则又羿、莽之不若也。”

到了明朝末期,思想家李贽一反先前对曹操的负面评价,认为他廿分识,廿 分才,廿分胆,《焚书》中通过陈琳和曹操嫁女的事例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在评点《三国演义》的过程中表达对曹操的赞赏,表现出了对推行法家路线曹 操的推崇。王夫之称赞了曹操的用人,如“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 于略者,相踵而兴。孟德智有所穷,则荀或、郭嘉、苟攸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 策……故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肯定曹操实行屯田和厉行法制的意义。 作为一名熟读儒家经典的文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自然离不开道德仁义的立 场,所以对曹操征讨陶谦过程中的屠城行为评价是“残毒不仁,恶滔天矣”,表 明了王夫之的两分态度。

随着清高宗御定曹操“篡逆”之名后,就很少有曹操正面的言论了。相对客 观的史学家赵翼也很少称赞其好的方面,在评价三国之主用人的特点也提到“曹 操以权术相御",这似乎不是夸奖之语。对于曹操代汉的行为,他写道“曹魏则 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 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 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魏国   形象   功业   史学   功绩   政权   用人   性格   时期   评价   史书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