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村镇属村的聚落与演变

图文/王海

北京房山阎村地区的村庄,在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百次的分合、消失、再聚、易属,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二十二个村庄。随着近年农村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一些村庄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具有城镇功能的新兴社区。

阎村镇域的村庄和中国北方很多村镇一样,在早期多是遵循濒水而居,避害求便的规律聚落而成。

然而,在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政权更易等因素的直接作用下,各地区又有各自的特点。魏晋以前,阎村地区的村庄基本是按照中国北方农耕民族的特点,以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成村的。

当时,这里属于多条河流的中下游区域。水丰地坦宜耕,高台岗地宜居。而隋唐以后,村庄的聚落或消失,则多与政治、战争有关。

隋唐五代时期的幽州地区,因处于农、牧文化交汇的特殊地理区位,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下,社会形态、经济关系急剧改变。各个政治集团在合作、征战、整合中兼并或消亡。社会人口流动十分频繁,完整的村镇遭到破坏。

那时的阎村地区,只因一些重要的寺祠、陵墓、家庙的田产需要管理,原来的村庄才得以存续。

尤其是战争最激烈时期,从少年到老年,稍有行为能力的人,几乎全部被挟裹进战争的洪流。

每次冲突过后,社会生态就会进入一个或长或短的恢复期,人口再次聚集。人口聚集包括流民自然聚落,也包括政策招徕和强制迁徙。

隋末唐初东北地区的粟末靺鞨族,首次归唐内附时,曾将高丽降户“先集幽州”,其后,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再“安置突厥降众”。

武德、贞观年间,一部分粟末靺鞨、突厥、契丹、奚内迁到河南道的青、淄、徐、宋等州。

高宗、武则天时,又将其北迁至幽州境内侨置,曾先后有6个羁縻州寄治于今天良乡附近,傍城而居。因故,民间一度有“城傍子”、“高丽傍子”语。

安禄山掌幽州后,少数民族多是以蕃州形式大量安置于幽州。同时采取“召集胡商”、改编战俘、诱迁安置零散部落方式,以加强军政合一的政治势力。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麾下的部分少数民族兵马败亡而去,另一部分自主远离了幽州。

但是,北方的后起民族,又以与河北地区新兴割据势力合作的形式,继续向幽州流入,并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出现过一次次的高潮,直至契丹获取燕云十六州。

这一时期的人口的流动、聚集、融合对今天阎村所在的良乡地区村镇的形成,起到奠基性作用。

根据目前可见的大量文物遗存,今阎村镇西部的十几个村庄,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已经初步聚落成型。

随后,就在宋、辽、金、元的更替过程中,伴随着人口的逃亡与回归,村庄的聚合与破散走到了明清时代。

明代的移民屯田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战争频繁,天灾接踵,名城大邑城倾垣摧,乡庄里甲尽遭涂炭。燕山南麓、太行之左,更是战事必夺必守之要地。明,元两军鏖战至此,千万黎庶或逃或亡,战后南望,千里赤地。当时的阎村所在的良乡之地,更是炊烟不起,鸡犬无声。

1368年,朱元璋定鼎南京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防止元政权再次反扑,就在边关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军事、经济措施,移民屯垦便是其中之一。明将徐达,攻陷元大都后,乘胜追击,大败元军主力,又顺势驱残元于漠北。

随后就开始迁徙山西军、民三万五千多户,安置于北平、河南、河北诸府卫。后又迁山西、宁夏流民三万多户屯田北平,建军屯254个,开地1340顷(《明史》)。

最初50万山西移民中的30万人,被分散安置在各卫府,大多被纳入民籍,另外部分则被编入了军籍。并对曾经追随过元朝政府的20万沙漠遗民严加管理,实行集体屯种、训练。

据洪武十四年北平人口数据,被集中管理的沙漠遗民在“良乡县有二十三屯,二千八百八十一户;约14405人”。

这二十几个民屯,虽然也有少许军事戍守任务,但基本是农业生产单位,后来直接过渡成村”。至明永乐后期的五十年内,当朝曾有十几次极具规模的移民活动。

明初采取的是,“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的移民屯田政策。“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别。政府组织移民和流离失所的难民定居屯垦,是民屯;富商大贾雇人在边地荒垦者为“商屯”;军队以自养而垦者为“军屯”。军屯由战事稍息的营、所、、镇、卫的非主力军士迁入置屯。

边地的屯、防任务比例为,三分守防,七分屯种;在守备和屯田兵力分布方面,长城关塞的守备多于屯种;地处偏僻物资运输艰难之地,屯多于守。

永乐迁都北京以后,京南要隘、畿辅重地肯定需要大量聚集人口,囤积粮秣,加强戍卫。所以,当时的军屯、民屯密布于北平周边数百里范围。

《明实录》记载,以移民顺天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顺天地区的昌平州、 顺义、 怀柔、 密云、 平谷、 通州 大兴、良乡、 房山等地均设置了大量屯户。

政府通过授田、划地、置界碑、编户里甲、免税、提供少量工具鼓励耕种和安家置业等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的空旷之地很快聚落成村,原有的村庄也有所扩大。

今天,阎村镇许多村民常说自己的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这确实不虚。只不过当时洪洞县广济寺前的槐树下,是移民集合、分流、领取勘合(文契)和办理迁移手续的始发之地罢了。久之,“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了广大移民情系乡愁的寄托之物。

明代良乡、阎村一带的赐、封与村落形成

明代前期,如“永乐十年,正月,上以奸民好讼,由无恒产,而北京尚多闲田。乃下令法司越诉虽得实,而据律当笞者,免罪。令挈妻子徒北京良乡、涿州、昌平、武清为民授田耕种”。

由此可见,时至永乐迁入流民的情况仍在继续。同时,朝廷也对皇室、得宠太监进行大量的土地赐封。其封地多由地主择本族亲信,以典租、佣工、等形式进行耕作管理,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皇庄”和“官庄”。这些庄田在经营、典卖、扩大、赠予、收回转赐、建宅筑茔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村落。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乙卯 皇太子 皇太孙将至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先入奏,上喜,赐钞一百锭。命诸司先期分官出候于良乡”。

永乐十八年,此时朱棣还未正式迁都,但他一直在北平,因而只能称皇帝目前所在地为“行在”。

这年,皇子、皇孙等皇室成员开始自南京北迁。当尚书夏原吉积极向朱棣奏报,部分皇室成员马上就要进住即将称为国都的北平的时候,“上喜”。朱棣因喜极,先赐钞于及时入奏的大臣夏原吉,又命令有各部门先派出第一批官员,前往良乡侯迎皇室车马。

随着国都北迁,原在南都的皇子、公主等成员陆续来到北京。所以京师附近很多地区,就被赐封给皇室成员,勋臣、太监,变成皇田官地。

比如,在今阎村镇西北部,阎东路东侧的公主坟村,以及相邻的西庄户、北坊、南坊、小紫草坞村、科学研究院一带。因地处高平,近河不涝,低缓之处储水而闰土,曾被名之为“金水洼”。

这样的好地方,必然得皇亲国戚青睐。据《阎村镇史话》载,这一地域的村落成村于明代,或因此地曾是皇室的封地之故。

明成祖永乐皇帝第五女、仁孝皇后之长女永安公主薨后葬于此,即是证明。今天的公主坟村,许因当初的“陵户”扩展成村。

据墓志:永安公主于明•永乐“十五年正月初九日以疾薨,是年二月二十七日葬于北京顺天府房山县永安乡佛遷山之原”。

墓志铭文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天资淑慧,静一端庄,恪奉训,笃于孝敬”的永安公主,在十八岁那年被册封为“永安郡主”并下嫁袁容。

朱棣登基后的永乐元年,将郡主升格册封为“永安公主”的史料。更是记存了阎村镇西北部地区宝贵的历史信息。

按铭文,当时,此地辖于房山县的永安乡,而“永安乡”极可能因“永安公主”而得名。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地区,曾是皇女的封田祀土。

另外,《民国房山县志》:“公主坟,在城东十五里,公主坟村东昔有塔,今已圮。桐阴清话:京师西山无相寺,有坟名菩萨坟,亦曰公主坟。

辽圣宗第十女墓也,小字菩萨未嫁卒。北方海棠少,此地独生之,其后海棠之盛逾于江国,土人因以海棠谥主。龚定龛诗云:菩萨葬龙沙,魂归玉帝家。余春照天地,私谥亦高华。大脚鸾文靿,明妆豹尾车。南朝人未识,拜杀断膓花。凭吊兴亡扼,丽诗固可传。按,房山公主坟无碑可考,是否辽修未能确指,姑录此以备考”。

据此,公主坟村的城村的历史,疑可上溯至辽代,还望当地专家加以精考。

因公主墓地埋藏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有必要简摘一些相关历史资料,以供区镇文化关注一顾。

《明史•列传第九》“永安公主,下嫁袁容。容,寿州人,父洪以开国功,官都督。洪武二十八年选容为燕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兵起,有战守功。永乐元年进郡主为公主,容驸马都尉;再论功,封广平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凡车驾巡幸,皆命容居守。初,都指挥款台乘马过容门,容怒其不下,棰之几死。

帝闻之,赐赵王高燧书曰:“自洪武来,往来驸马门者,未闻令下马也。昔晋王敦为驸马,纵恣暴横,卒以灭亡。汝其以书示容,令械辱款台之人送京师。”容由是敛戢。十五年,主薨,停容侯禄。宣宗即位,复故。卒,赠沂国公,谥忠穆。子祯嗣,卒,无子。庶弟瑄,正统初乞嗣。帝曰:“容封以公主恩,祯嗣以公主子。瑄庶子,可长陵卫指挥佥事。”

天顺元年诏复侯爵,卒。弟琇,成化十五年嗣,卒。侄辂乞嗣侯,言官持不可。帝:“诏书许子孙嗣。辂,容孙也,辂后毋嗣,仍世卫佥事。”辂卒,子夔,弘治间乞嗣侯。不许”。

在良乡阎村地区,除有大量“皇室封地”之外,也有“宦官赐田”。据明代档案,“天顺元年五月,赐少监周忠良乡县田二十九顷有奇”。

这是一次很普通的赏赐,因“土木之变”被俘又被蒙古瓦剌部释放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归国后,被尊为太上皇而挤出皇宫。他当然不甘心,后来利用太监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当了皇帝,改年为“天顺”。

自此,宦官们在朝廷的地位极速上升。边关要塞、皇陵诸卫、镇路营所的军政大权几乎都是太监掌握。这些太监们,除了大肆、公开的“役军谋利”以外,还能够不断的得到皇帝的赏赐,“赐田”则是其一。文献中所记的一次性赐予少监周忠近3000亩土地于良乡县,就是证明。

明代,共设十二监司,每监各置太监一员,正四品;其下设左少监、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周忠不过是太监下的一个副手。然而能够一次获得如此之厚的赏赐,足见当时宦官的地位远远高于文官武将。

具体到周忠田产在良乡县哪乡哪里,史书记之未详,根据周忠受宠程度,很可能就在近邻县城之处。县城西南土地平阔,水源丰富,揣其所得赐田应在今天阎村和、窦店一带,还有待勘考。

据明档案,弘治二年(1489)三月,“以东安、良乡二县田六十余顷,赐驸马都尉黄镛。而以镛原受赐永清县田二百八顷,赐皇亲锦衣卫指挥纪贵”。

为什么要转赐呢,原来是与嘉祥公主去世有关。嘉祥公主于成化十三年下嫁给黄镛,公主的获赐的二百多顷皇庄土地在永清县。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公主薨。四年后的1487年,就发生了宣宗朱瞻基的次女、永清公主守坟家人刘源与嘉祥公主家人郭端,互争东安县庄地事件。

“东安县庄地八十余顷,原系给赐永清公主的管业,宣德八年公主薨逝,被太监王振家人侵占,后没入官。今二家累诉不已,执送法司问断,有旨:刘源郭端锦衣卫执问明白,以闻”。

最终不知是否“执问明白”,公主已死,驸马黄镛本应继承的庄田,不但被转赐到良乡县,其数额也被大量销减。

弘治十年(1497)九月,“户部请以寿王辞还旧赐涿州、良乡、永清、大兴、固安、宝坻、宛平、及刘武营庄田共五百四十三顷有奇,召民佃种起科。从之”。

作为王侯级别的明宪宗之子,寿王在良乡等近畿州县获赐的“王庄”田产广达五百多顷。

寿王之所以能慷慨“辞还”庄田,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儿子可以继承。

另外,弘治十年(1497)九月,命以良乡县庄地,赐大慈仁寺凡一百十二顷;昌平县庄地赐大慈延福宫凡一百五十顷”,这些庄地大概都是王爷“辞还”未来得及“召民佃种”的土地。

据上诸多涉及良乡地区的正史资料,加之“永安公主”墓地的文物遗存,完全可以断定,当时良乡县西、南地区的平旷之地基本都被皇庄、官庄所占有。

皇庄或官庄所谓的“守坟人”、“家人”等,都是庄田祀土的直接管理者。随着“庄主”世家的衰亡,那些曾经世代相承的庄头、壮丁、工匠、脚夫、陵役各色人等,只得就地而居,后来聚居成村了。

2011年12 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村镇   房山   北平   庄田   永安   聚落   幽州   永乐   村庄   公主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