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臣朱正色

朱正色出征图。

南和区朱正色历史文化园。

朱正色出征图。

朱正色画像。

朱正色著作。

他守边宁夏,立有奇功;治理黄河,造福宁夏百姓,被百姓以佛敬之;卸任回乡,引百泉水造福家乡,百姓受益400余年;他设立书院,培养人才,先后培养出3个尚书级官员和十几个府县级官员。他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代贤臣、南和区人氏朱正色。

明朝“万历新政”年间,鉴于顺德府是京畿南大门,朝廷拨银49090金,诏命顺德府用3年时间扩建完成一座新的顺德府城。万历十年(1582年),在知府王守城主持和同知李琮监督下,精心组织,仅用10个月就扩建完工,比朝廷规定的时间节省了2年零2个月,节省开支3800余金。顺德府新城,石基高1丈,厚5尺。府城墙三面为砖,城墙高3丈5尺,厚5丈余,全城周长13里20丈,共有角楼、箭楼、城门楼27座,城门三重12道,城池规模比明朝前期扩大了三分之一。顺德府新城就其豪华、坚固、宏伟程度,居北京京畿之地6府郡城之首,被誉为京南第一城。是邢台数千年历史上又一个辉煌之城。

就在万历朝大力推行改革的这个时期,出身于邢台顺德府的南和人朱正色正在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改革。

朱正色是明朝贤臣,出生于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卒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享年69岁。他是明朝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朱正色进士及第,历任知县、兵部员外、兵备副使、宁夏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俸正二品官员。朱正色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影响很大。他的好名声不是来自他的官职有多高,而是他对当时的社会贡献以及后世的重大影响。后世人以他勤政、为民、刚直、廉洁,为学习楷模。

说起朱正色,自然会想到邢台的王本固。他们两人同生于明朝,为顺德府的同乡,同卸任于万历年间。朱正色比王本固小23岁,出生年代晚,入仕晚,官职比王本固小。但就贡献和社会影响而言,朱正色的功绩明显大于王本固。

为国平乱单马赴任安定边疆造福宁夏

万历十二年(1584年),明王朝为维护西北边防的稳定,要求各地举荐一批官员精英充实边陲防务,47岁的朱正色第一个被举荐。于是,朱正色以陕西按察司肃州兵备佥事,赴任西北。到任后,他颁布练兵新法、革新兵器、布防军队、调整战法、鼓舞士气,让军队精于实战。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朱正色因政绩卓著,调任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兵备副使。此地敌我交织,形势多变,人员成分复杂,战争隐伏不定,是明朝西北边界令朝廷头疼的重点地区。朱正色到任后,立足边陲,以边防为家,与士卒们生死与共。他密探敌情,巧使计谋、分守要塞、设伏布阵、适时出击灭敌,先是“巧解金佛之围”,后是“全胜水泉之变”。以智取胜,精兵作战,屡建奇功,威震西北边陲,名播朝野上下。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蒙古鞑靼族部落地区投降明朝的一个名叫哱拜的边防守将发生叛乱,为稳定西北打击哱拜,明朝廷悬赏天下,征用勇者。朱正色受命升任宁夏巡抚帅军平叛哱拜之徒。朱正色接到朝廷的诏命后,没有犹豫,在没有军队的陪同下他带着几个随从单骑赴任,到达后调兵遣将,出谋布阵,采取决水攻城和离间之计,抢占先机、擒贼擒王,逼迫哱拜自杀,取得了平叛哱拜大捷,被称为“子房之帷幄多筹,仲淹之甲兵夙富”的赞誉。战后,朱正色没有居功自傲,认为身为朝廷的边防将帅理当为国尽忠报效国民,别人得官授奖,他只是获封了一个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加正二品俸、晋勋级一阶。事后万历皇帝了解实情后,有感朱正色的人品和胸怀,专门御赐在南和县城建造三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彰显朱正色的丰功伟绩。

平定边疆叛乱后,朱正色把心思用在了安定民心、治理宁夏黄河水患上,他根据黄河是地上河的特点,利用装粮食的瓷瓮,将瓮底打穿对接起来,沿岸建成了一条接连的虹吸管道,把黄河水调出堤岸,灌溉农田上万顷,水患除,民心稳,创造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壮举。宁夏人民为纪念朱正色,为他建造了多个生祠,家家供奉,人人敬仰,时有“万家生佛”之说。

后来朱正色因为父亲年老多病,加之自己常年在宁夏边地过度劳累患有疾病,上疏朝廷致仕还乡。回到家乡南和后,朱正色继续发挥作用,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主动与顺德府的官员协调,引百泉之水,丰盈南和水利,灌溉县地农田,南和县由此呈现出“莲藕遍地、渔歌互答”的北国江南富庶之地的盛世景象,受益长达400年之久;二是在家乡建造了一座书院,取名“十方院”,通过身传亲授、教书育人,先后培养出户部尚书李起元、刑部尚书李若珪、太常寺卿白储玿三位进士和十几位府县之官。在明朝276年间,南和县域考中文职进士共有6名,其中朱正色和他的学生就占了4名,在直隶顺德府影响极大。

刚直正义不负众望 为民除害敢于担当

朱正色自幼在父母的教导下习文练武,聪明过人。9岁入私塾读书,因为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比较多,超出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因此,上课时听课不认真,还搞一些小动作,引起老师的不满并向家长告状。后来发现,朱正色拥有的知识量已经超越了老师的教授内容,于是老师就单独为朱正色设置课程,因才施教,朱正色学业大长。12岁入县考,13岁入府立学校读书,补博士弟子,官府派专门的老师单独对他进行辅导。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23岁的朱正色考中举人。

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37岁的朱正色考中甲戌科进士,被选派到河南偃师任知县。当时的偃师县是个混乱之地,府库的钱粮30多年没有清查过,却养了一批贪官污吏横行乡里。社会管理混乱,老百姓怨声载道。朱正色到任后,彻查府衙的钱粮数额、核实军备物资账目,清理出冒充银子的铁锡钱八百两、假银钱四千两、以次充好的银封300封。朱正色派人登记造册,将所有账目和库银亏空情况张榜公布,告示衙役百姓,命涉事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补交亏空银两,逾期不补交者按律问罪。此举震慑了贪官污吏,充实了国库,平息了老百姓的怨气。仅仅10个月的时间,偃师县的社会治安面貌大为改观,官员勤勉、百姓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此举惊动了州郡和中原地区其它各县。州府两院举荐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专门给他赠送了一幅对联:治称一时之最,才堪九省之冲。在朱正色调离偃师县时,同僚、百姓沿途相送、依依不舍。

明朝朝廷吏部颁令朱正色调任河南汲县任知县,赴任途中,当朝首辅大臣张居正将朱正色改任到他的老家、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任知县。张居正选朱正色到他的家乡为官,原因是江陵县与偃师县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一个生乱滋事的地方,需要朱正色这样的贤臣改革治理。朱正色被改任江陵县知县,赴任的是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老家,去与不去他自己说了不算。既然江陵有风险,躲避不了,他干脆迎着风险上,秉公执法搞它个天翻地覆。朱正色到达江陵县后,果然碰到了他想象中的硬茬儿,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的不是别人,正是朝中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亲弟弟张居易。张居易仗势兄长是朝廷的首辅大臣,勾结地方贪官污吏,设赌场、铸私钱,欺行霸市、为所欲为,把江陵县搞得是乌烟瘴气,百姓们怨声载道。但碍于张居正,几任知县不但不敢向朝廷据实表奏,还主动登门讨好张居易,任由张居易胡作非为。朱正色了解情况后,感觉到湖广江陵县的情况远比河南偃师县的情况复杂也严重,他断然拒绝了同僚们让他登门拜访张居易的建议。他了解新任朝廷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为官之道,张居易违法犯法的事,身在京都的张居正肯定是不知道的,正在大力推行万历新政改革的张居正即使知道,不会袒护他犯法的弟弟。朱正色经过一番的考量后痛下决心,派人把罪证做实,打了板子再说,来一个“先斩后奏”。朱正色到任后的第三天,在衙门口树起了一块木牌,告示江陵县的官员百姓:我为官绝不贪占百姓分毫,但难说会有人向我要好处。但向我要好处的人,不知道我的为官操守。他不知道不要紧,老天爷知道就行。告示一出,社会哗然,朱正色成了老百姓眼中“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的“三不要”知县。违法犯罪的受到了严惩,道德败坏的人受到震慑,黎民百姓拍手称快,一时间江陵县风清气正。身在京城的张居正得知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称赞朱正色是:“江陵县二百年间,唯见此官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万历六年(1578年),朱正色调任南京兵部主管造船和拨船事务。当时南京造船厂突发山洪,船厂的木材被大水冲走,损失巨大,地方官员怕受处分故意隐瞒不报,甚至编造谎言推卸责任。朱正色到任后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严惩官员,造船厂很快恢复了元气。几年后,朱正色奉命赴宁夏平叛,并在宁夏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文韬武略事迹昭彰 《涉世雄谭》荣耀后人

朱正色生前荣光,死后荣耀。他逝世后,给朱氏家族后人留下了许多古迹文物。

一是以朱正色墓地群为主的占地120多亩的朱正色历史文化园,包括朱正色墓区、圣旨碑、石像生等系列遗址古迹,可供后人缅怀瞻仰。

二是留有皇帝御赐的“平定边疆坊”“天恩覃敷坊”和“金吾世胄坊”三座高大宏伟的功德石牌坊,彰显朱正色的卓越功勋。明清两朝时期,邢台地区流行着“顺德府好城墙,南和县城好牌坊”的口头禅。南和县先后建有牌坊36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南和县城内依然保存完好的牌坊7座,分布在南和县城的府前街,其中的3座就是属于朱正色家族的石牌坊。

三是朱正色亲自笔录的《朱氏家谱》手抄孤本。这部《朱氏家谱》是朱正色调任西北边防,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书于酒泉容膝亭抄录。《朱氏家谱》为线装手抄本,字迹清晰,排列工整,楷书字体苍劲有力,详细记载了朱氏家族谱系及其分支的发展情况,同时记载了朱氏家规、家训、家礼及治家格言等。

四是朱正色自己撰录的《自叙纪事》两部手书孤本。书中记录了朱正色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38年的求学、为官等重要纪事,十分珍贵。

五是朱正色以战略战术思想为主,撰著的读史笔记《涉世雄谭》,共八卷九个篇目成书十多万字。《涉世雄谭》是一部评点历史事件的辑录,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至公元960年五代结束,时间跨度1100年。有君主制定大政方针方面的典事,有文官理政才能和气度方面的典事,有武将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方面的典事,取典准确、评析精当,勉励世人,读后发人深省。在明代尤其是在明代军界广为流传。清代时,被收入《四库全书》,作为皇帝治国理政的典章,影响深远。

我市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芳德先生是朱正色的后人,退休后致力于研究朱正色的历史文化,投入极大的精力收集、整理、出版了《朱正色历史文化丛书》一套九本,并且亲自撰著了《我的先祖朱正色》一书,概括提炼了朱正色精神,这就是:坚韧不拔、刻苦攻读的励志精神,执政一地、稳富一方的忠国精神,清正廉洁、勤政图治的担当精神,平叛固边、安邦卫国的牺牲精神,主张正义、敢于谏言的无畏精神,退而不休、培养栋梁的蜡烛精神,为人们研究朱正色历史功绩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史资料。

顺势而为清白为人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时势造英雄,时势出英雄,这是历史的铁律。朱正色之所以能够在万历年间进入仕途后用了32年的时间,书写了自己人生的辉煌画卷,创造性地实现了县域治理、发展经济,练兵带将、平定叛乱,治理黄河、还乡育人等诸多奇迹,受到万历皇帝三次御赐封赏,这是一般人无法实现和无法完成的壮举,朱正色不仅实现了,而且创造了奇迹。

一是得势于明朝万历改革的时代。明朝万历皇帝继位时,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他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坚守,而辅佐万历皇帝的秉笔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面对官员腐败,国库空虚,税收枯竭,边防松弛,外患猖獗,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改革国家的一系列制度等,就成为国家振兴的唯一出路。类似于固执、保守,不思进取的官员就成为万历朝淘汰和劝退的对象。顺德府的吏部尚书58岁的王本固,就是在这个时候万历二年(1574年)被劝退回乡的。也就在这一年,37岁的南和人朱正色进士及第,正式走上推行万历新政实施改革的仕途之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要小看进士及第的殿试。殿试是封建社会讲政治的突出表现。在殿试的三天中,皇帝按照自己的政治主张出题进行笔试和口试,不合乎皇帝政治意图的考生和文章,不管你写的文辞有多好,统统不会被选中,只有合乎皇帝政

治意愿的考生和文章,才会进入三甲之列,才有可能成为状元之星。这就是国朝的政治,这就是国朝的选人用人观。所以万历二年(1574年),与朱正色进士及第的这些官员,都是万历皇帝改革的支持者、拥护者,都具有参与改革和勇于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从朱正色在河南偃师县、湖北江陵县一路狂奔所进行的大刀阔斧的革旧除弊,到不徇私情痛下决心处置官员贪腐、失职渎职案,无不闪烁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改革锋芒,让人敬畏又敬仰。而在他的背后,有力主改革的万历皇帝和朝中重臣张居正等一支中坚力量做着坚强的后盾。

二是受利于社会百姓对腐败现象的痛恨。明朝万历初期,社会腐败问题突出,蔓延于社会的各个环节,百姓们痛恨社会的官僚腐败,期盼改革。只要做官者个人无私无欲,敢干、能干,社会百姓们就会支持,官员就能出政绩。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前任巡抚遇害后,继任宁夏巡抚的朱正色,充分利用了百姓对官员腐败、叛军作恶的痛恨,采取水攻围困、离间策反,全部收复宁夏40余城。之后借民力助种田、治黄河,把南和的棉花、粮食种子运到宁夏,动员军队帮助边民耕耘,医治战争创伤,很快出现了国泰民安、“万家生佛”的盛世景象。

三是急国家人才之所需,建立“十方院”。朱正色身体不好,年纪大了便告老还乡。他退而不休,知道国家急需大批的有学问、能治国理政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家乡建立了一座书院,把自己的为官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3位成为进士,分别担任朝廷的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太常寺卿,让他们接力前行,为国尽力。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69岁的朱正色病逝在“十方院”。朱正色逝世的消息禀报给万历皇帝后,万历皇帝颁旨御赐建造高规格的陵墓,其规格超过王侯级别,在全国仅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江陵县   正色   南和   偃师   明朝   贤臣   顺德   宁夏   朝廷   万历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