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之后,连遭重击的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为什么还能坚持70年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挫折。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就遭受了内外多次的冲击,导致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经历了如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巨大冲击,清朝居然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仍然坚持了近七十年之久。那么,清朝是如何度过这一系列的难关的呢?


首先,我们要回顾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所经历的挫折。在19世纪50年代后到60年代,中国南部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北部则有捻军起义,东部则遭受英法联军的侵袭,即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西北和西南也分别发生了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和苗疆起义的叛乱。整个清朝内外交困,局势危机重重。当时的咸丰帝面对这一局势,显得无计可施,最终英年早逝。


然而,在一番政治权斗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联合起义,通过辛酉政变,摆脱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辅政大臣的控制,确立了“妥协主义”路线。清廷在外交上妥协于外国列强,以获取外国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同时也向地方实权派妥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然而,这种做法副作用巨大。一方面,危害了清朝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导致了南方地区的“藩镇割据化”。南方地区的实际控制逐渐脱离了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由满洲贵族担任的巡抚和总督职位,逐渐被汉族士绅取代。


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标志着被压制了两百年的地方汉族门阀势力的崛起。汉族士绅们通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逐渐获得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权,这标志着清朝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另一方面,在庚子国难期间,清朝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对改革的意愿,然而,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斗,以及慈禧太后的干预,导致百日维新失败。此后,清朝进一步民粹化,慈禧太后甚至默许了“扶清灭洋”的政策,宣战外国列强,最终引发了庚子国难。这场国难不仅在财政上对清朝造成了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威信。百姓看到清朝一再失去首都北京,屡次屈膝求和,对朝廷的畏惧感荡然无存。清朝的统治基础开始崩溃。


庚子国难还造成了南方地区事实上的独立,南方地区的汉族军政强人通过“东南互保”合作,继续掌握着实权。与此同时,清朝中枢在国难中受到严重摧毁,南方的地方军政强人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庚子国难不仅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打击,还进一步加速了南方地区的独立趋势。

最后,慈禧太后等强权派相继去世,清朝失去了最后的主心骨。慈禧太后虽然祸国殃民,但她至少懂得平衡朝廷权力,而随着她的去世,清朝的领导层变得无能。新上台的领导者,如醇亲王载沣,缺乏处理复杂局势的能力和手腕。他们无法应对袁世凯等势力的逼宫,导致清朝的威信进一步下滑。


醇亲王载沣的领导方式被认为是怯懦和平庸的,他无法驾驭下属、搞平衡,导致清朝内部的离心力增加。他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袁世凯等人的反感,最终被撤职,导致清朝国内的动荡局势进一步加剧。载沣的继任者缺乏实际能力,无法稳定局势,最终清朝内部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   汉族   士绅   国难   风雨飘摇   清朝   局势   本文   地区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