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诞生的标志:战国时黄帝成为各族共同的祖先

文/万物君

前阵子,花木兰的族属引起热议。其实,任何族群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用当时并不存在的族群来称呼当时的人,自然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族群就是一个政治体。族群的形成过程,就是政治体形成的过程。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能很容易知道一些族群如蒙古族的形成时间。问题是,对于华夏族,这个涵盖中国境内全体族群的大族群,该如何探求它的形成时间?

1

在《尚书·尧典》中,“帝曰:皋陶,蛮夷猾夏”,这里的夏与蛮夷对应,自然指华夏族。问题是帝尧之时有华夏族吗?当然是没有的。这也可以证明《尧典》为春秋或战国时的作品。

帝尧时,甚至都没有“夏”地,因为大家通常认为,“夏”乃帝舜所分封。当然,不排除大禹被分封时,早已有“夏”地。不管如何,早期的“夏”为地理概念。

到了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夏人”的称呼。商人更不可能以“夏人”后裔自称。不过《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中倒是有关于“夏”的记载: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

基本上可以认为,这并非真正的“仲虺之诰”,乃后人所作。

2

到了周初,周人多次提到“夏”,相关文献如下:

《尚书·周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周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书·周书·立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诗经·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根据文意可知,这里的“夏”主要是指“夏地”或“夏人”,也就是夏朝统治的疆域或治下的民众。

然而,一旦周人的统治稳固(大约在成康之后),他们就很少再用“夏”来称呼自己或自己统治的疆域了。这或许是因为“夏”原本就是暂时的策略性的用语,是周人为了翦商而统战夏人的手段。

那么,成康之后周人是怎么称呼自己和被人称呼的?

答案是,周人以自己的国号称呼自己,即称自己为“周人”。而他人则称其为“中国”。例如,齐桓公曾说,“(四夷)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中国”即中国之人,即周人,这是齐桓公抱怨周人不尊重自己。

3

西周灭亡后,“周人”丧失了核心地位,不再具有统治诸侯的力量。于是“有夏”再次被抬了出来,用以指代中原各国。而一群并列的诸侯,就被称为“诸夏”。

“诸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闵公元年》,闵公元年为公元前661年: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诸夏”很可能创制于齐桓公之时,是他号令中原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帜。

齐桓公之后,“诸夏”的大旗为晋国接掌,在春秋数百年战争中,夷夏之别越来越得到强调,诸夏作为认同的符号也牢固确立下来:

《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 645 年)》:“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639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左传·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

《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

《左传·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

孔子对“诸夏”的概念也是非常认可的:

《论语·八佾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因此可以认为,“诸夏”代表了一种新秩序。在这一秩序中,周王室不再是核心,姬姓也不再是主轴。姜姓的“齐人”,姒姓的“杞人”、妫姓的“陈人”、子姓的“宋人”等等,都成为“诸夏”的重要成员。

换言之,集结在“诸夏”大旗下的诸侯国,不再以血缘关系为“我群”的标志。只要在政治上尊重周天子,文化上使用周的礼乐制度,就不会被视为夷狄,而是“诸夏”之一员。

4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七个大的诸侯国,所谓的“夷狄”已经不存在。即便是楚国,此时也不再是“蛮夷”而是“诸夏”的一员,而在春秋时,它还被视为“非我族类”的大敌。

既然七国皆为诸夏,那么他们之间的争战就不再是“攘夷”,所争的是谁能兼并诸侯统一诸夏,不管秦帝还是楚王,天下都已是诸夏的天下。

政治上,诸夏正逐渐走向统一,这意味着华夏族正在形成。

但如果仅仅是政治上统一,其形成的族群,必然会因为政治上的溃散而更替。因此,要建立不因朝代更替而更替的族群,必须在观念上统一彼此的认同。

那么,该如何做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让黄帝成为五帝三代以及诸夏各姓族共同的祖先。

春秋早期犹有姜戎氏言“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而到了战国之初子夏便称其时已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局面。这是因为,各族原先的始祖被人为地编排为黄帝的后裔,从而构成了一个整齐划一的血缘谱系,而这种同出一系的观念也迎合了当时不同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需求。

必须指出的是,以黄帝为华夏族共祖的方案是非常开放的,不仅楚人、越人可以攀附进来,匈奴、犬戎、鲜卑、女真等族也可以随时被纳入其中。

总之,战国时以黄帝为各族共祖的帝系谱确立的那一刻,一个不会因改朝换代而变动的华夏族,一个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华夏族,就从此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华夏   黄帝   楚国   蛮夷   左传   尚书   族群   公元前   诸侯   祖先   中国   战国   标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