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实验室开放日:近距离体验智能交互科研新成果

光屏闪烁,雾气弥漫。戴上VR头盔,仿佛科幻照入现实。10月16日,作为复旦大学文化校历系列活动之一,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智能电子与系统实验室举行实验室开放日,展示一系列前沿科研成果。

现场诸多设备中,吸引最多目光的是一台结合脑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的一体机。它由配有脑机接口与多模态感知装置的VR系统和显示模拟场景的屏幕组成。参观者戴上头盔,便可置身于系统模拟的超市、教室,“就像电子游戏场景一样”,体验者表示,“穿戴VR设备的感觉和看屏幕里的图像不一样,很有立体感。”

图说:活动现场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这台仪器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它可以辅助评估人脑的认知情况,在各类脑部疾病评估和治疗中发挥作用。“系统会连接传感器,分析收集到的多模态生理信号。比如评估儿童的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就可用VR设备模拟出教室环境,在与测量量表题目交互的过程中,系统会记录使用者的眼动情况,进而分析其注意力集中情况,辅助医生的诊疗。”实验室工程师郑帅介绍。

开放日上展示了另一项颇具潜力的成果——一体式人机交互康复系统,主要应用于脑卒中等疾病患者的肢体动作康复。康复内容分为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等,每一类型都有不同的难度设置。在设置完符合自身的系统条件后,患者只需将肢体放入仪器视觉识别范围内,按照指引完成康复动作,系统便会依据肢体骨骼识别在仪器屏幕上的移动情况给出对应评分。

“和医院里的常规康复流程相比,这套系统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激励性,通过任务和评分鼓励患者积极完成康复练习。”郑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据了解,复旦大学智能电子与系统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实验中心,搭建了分布式类脑计算平台、媒体交互与虚拟现实研发平台、开放机器人平台、柔性可穿戴设备与人机交互系统,以及认知训练系统等。近年,实验室与中国航天、中国移动、博世集团、新氦智能等多家创新企业开展应用研究,推动相关技术在工业物联、自主系统和智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多年来,实验室不仅出了大量科研成果,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创办上海莱陆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天资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张天资学以致用,开发无人配送机器人项目,一步步推动相关产品和系统优化迭代,如今,又在消毒机器人市场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了复旦学子创新创业的榜样。

本次开放日也吸引许多相关专业学子参与。202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杨子易对面向病人的一体式康复系统印象深刻:“这一系统融合了类脑计算和姿态识别技术,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康复体验。通过虚拟现实,病人可以参与有趣的康复活动,增强治疗的积极性。而类脑计算的智能辅助更是提供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使康复过程更加高效、愉悦。”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复旦   复旦大学   实验室   体式   智能   肢体   近距离   机器人   科研   成果   动作   情况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