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要求,太平天国陷入低潮,呈现相对稳定局面

继承经世派魏源师夷长技思想,镇压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对外和好徐图自强

恭亲王奕䜣最先倡导洋务,执掌朝政,提出处理内乱外患方针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李鸿章提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自立自强、抵御外患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完整透彻描述宗旨,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成为洋务运动纲领,即中体西用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部分当权官僚和开明士大夫开始形成政治主张,即洋务派

洋务又称夷务,泛指通商、传教和外交等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即清朝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自救运动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总揽洋务,洋务运动正式启动

涉及范围广泛,随着形势发展和主持者深化认识,洋务运动重点前后不同

①60-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主,创办使用机器生产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

②70-90年代后期在求富口号下兴办民用工业,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和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清朝自救运动应付历史变局

太平天国接连重创清军,北方捻军活跃江淮,第二次鸦片战争危机深重

1861年恭亲王《统筹全局折》提出应付时局战略,联合英法镇压太平天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未受到重视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入京师、咸丰病死热河,极大震动清朝内外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要求清朝维持秩序确保在华利益

1866年威妥玛《新议略论》赫德《局外旁观论》,派遣斌椿等赴英考察

1868年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朝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承认美国特权

清朝内部部分倡导和推动洋务运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官僚称洋务派

中央前期以恭亲王奕䜣文祥等为代表,后期以醇亲王奕譞等为核心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掌握地方实权汉族封疆大吏为核心

湘淮军形成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湘系军团和以李鸿章为首淮系军团

(1)曾国藩是最早由封建官僚转化为洋务派人物,购置枪炮镇压太平天国

发展到仿制阶段,广泛网罗专门人才,重用提拔推进洋务运动中坚骨干

坚守理学家忠君卫道传统观念和思想作风,早逝缺乏进一步创办近代化工业

(2)左宗棠积极拥护师夷长技以制夷,以造船为中心,举办新式学堂

富有爱国激情,鲜明抵抗派,久处西北对世界大势缺乏深刻了解

(3)李鸿章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洋务派,视野开阔、思想深化

超越仿制阶段,发展民用工业,联系内政改革,强调改革科举等具体问题

坚持战争必败论,无意触动封建制度,试图对外妥协基础实现自强求富目的

(4)19世纪80年代中期左宗棠去世,湘系势力衰落,慈禧扶持清流派张之洞

撰写《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原则,成为洋务运动基本原则

兴办洋务遭到倭仁、徐桐和李鸿藻等顽固派坚决抵制,双方争论不断

顽固派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具有相当强大思想政治势力和深远社会基础

洋务派和顽固派围绕两个焦点激论,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守旧政见之争

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以求自强

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蛮夷,还是科技进步、政教昌明国家?

1867年同文馆是否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争论,引起两派斗争激化

张盛藻首先反对,倭仁提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争论实质是要不要办洋务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政治斗争

1875年同治病逝,慈禧迎立载湉为帝,改元光绪,继续垂帘听政

慈禧积极拉拢奕譞排挤奕䜣,军机处内部分成南北两派,呈对峙状态

南派首领沈桂芬,与奕䜣、文祥关系密切,属于洋务派

北派首领李鸿藻,与倭仁等过从甚密,属于顽固派

李鸿藻势单力孤,笼络御史翰林议论朝政、抨击权贵,号称清流派

慈禧借助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和陈宝琛等清流派牵制洋务派

文祥和沈桂芬先后去世,李鸿藻掌权排挤打压洋务派官僚

洋务事业已然逐步推行,难以遏制,为维护统治洋务运动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洋务派   太平天国   英法   鸦片战争   顽固派   洋务运动   洋务   官僚   晚期   清朝   自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