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由于从小就学习过不少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形成了“素无神异”的无神论思想。他从民众疾苦出发,为了民主革命的需要,以自然科学为武器,不仅揭露了天命论、“君权神授”等有神论思想的实质,而且猛烈地抨击了传统的、封建的世俗迷信思想及其活动,将反神学与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了一起。

早在1894年,28岁的孙中山就从人民生计出发,对大量浪费钱财而又“无益”、“无用”的“祭神飨鬼”等民间大量存在的迷信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抨击。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说:“我中国之民,俗尚鬼神,年中迎神赛会之举,化帛烧纸之资,全国计之,每年当在数千万。此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以有用之物作无用之施。此冥冥一大漏卮。其数较鸦片尤甚,亦有国者所当并禁也。”①这段论述, 是对“鬼神”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公开否定。即是说,全国每年用于与鬼神有关的封建迷信活动的财物竟多达“数千万”,这对于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简直是一大祸害,必须禁止。

孙中山对封建迷信的批判是一贯的。在1917年撰写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又对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建造房屋时总是“先谋神事”而不注重“人事”的陋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中国人建筑居室,所以为死者计过于为生者计,屋主先谋神龛之所,是以安置于屋室中央,其他一切部分皆不及。于是重要居室非以图安适,而以合于所谓红白事者……除祖先神龛之外,尚须安设许多家神之龛位,凡此一切神事,皆较人事为更重要,须先谋及之。故旧中国之居室,殆无一为人类之安适及方便者。”孙中山认为,“居室为文明一因素,人类由是所之快乐,较之衣食更多”②。以“神事”重于“人事”的居室安排,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是应该扫除净尽的。这表现了孙中山破除迷信,荡涤鬼神思想的战斗精神。

孙中山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和揭露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他既批判其思想,又反对其种种活动,认为均是无用而有害的。他反对其“符咒”,否定“蓍龟”,认为依靠“符咒”和“占卜”去确定战争的胜负,实在是太荒唐了。他于1923年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公开宣布战争的胜负“在于人谋的臧否”,革命战争的“胜负之数,奚待蓍龟”?③对民间迷信风水的现象,孙中山不是说它“凭据不坚”,就是把它看成是一种“陋习”④。

在对封建迷信进行公开的批判的同时,孙中山十分强调科学的力量和人为的作用。孙中山认为,真正的知识“必从科学而来”,“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一切人类进步,皆多以知识即科学计划为基础”。⑤孙中山断然反对封建传统的天命论关于“天数气定”的说法,认为“人事可以胜天”,命定论思想是要不得的。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知识,就可以具有战胜自然的力量。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指出:“当科学未发明之前,固全属不知而行,及行之而犹有不知者。故凡事无不委之于天数气运,而不敢以人力为之转移也。迨人类渐起觉悟,始有由行而后知者,乃甫有欲尽人事者矣,然亦有不能听之于天也。至今科学昌明,始知人事可以胜天,凡所谓天数气运者,皆心理之作用也”。⑥孙中山认为命定论思想是一种“心理作用”的表现,这种见解是很深刻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无力战胜自然灾害,盲目崇拜“天数气运”,尚可以理解。而在科学已经发达的今天,人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天数气运”是并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因而办任何事情时,都应坚信“人事可以胜天”,应当以“人力为之转移”。

由于孙中山头脑中“素无神异思想”,所以他反对“俗尚鬼神”,否定“一切神事”活动,而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斗争中,应当相信和坚持“人为力”。在孙中山看来,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虽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但若没有人的参加,也是不能实现的。他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文中说“世界中之进化力,不止一种天然力,是天然力与人为力凑合而成。人为的力量,可以巧夺天工,所谓人定胜天。”⑦中国近代落后,不是因为天然资源不丰富,而是因为“缺少人为的工夫”,例如,封建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的死活,致使江河年年失修,泛滥成灾,“年甚一年”;而农民呢?“欲修之而不逮,不得不付之于茫茫之定数而已”⑧。人力未能充分发挥,封建落后的崇拜鬼神和相信天命等世俗迷信就会难以克服。所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封建政权,应当说乃是历史以展的必然是趋势了。

注释:

① ⑧《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版,第1卷第13页,第10页。

②③⑤⑥《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版,第7卷第385页,第21、32页,第385页,第222页。

④《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版,第2卷第《孙中山全集》,497页第539页

⑦《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版,第9卷第197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气运   中华书局   封建迷信   天数   鬼神   居室   封建   全集   人类   思想   科学   孙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