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张居正为啥能进内阁?答案就在写给海瑞的156字的信里

在《大明王朝1566》中,抛开天生有外挂的嘉靖不谈,但凡位高权重且走的稳的人,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严嵩因为重用了胡宗宪,延缓了严党倒台的进程,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吕芳因为用了杨金水,才得以在改稻为桑的祸端中全身而退;清流因为用了海瑞,才保全了民心,没有逼反灾民。

如果将各方势力比作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那么,想要在竞争中不被对手蚕食,拼的不仅仅是决策层的脑力,还有执行层的战斗力与向心力。

一个集团想要走的远,就需要日久天长的笼络一批死心塌地的员工。领导层可以决定前进的方向,可最终与对手拼杀的,却是下面的人。

也就是说,懂得用人,善于笼络人心,是每一个领导者必备的技能,其重要性,不次于眼界与谋略。

无论是剧中的严嵩,还是清流,亦或者是吕芳,都深谙其道。

只不过,严党收买人心是诱之以利,吕芳靠的是与人为善,做事留一线,而最值得探讨的,则是清流笼络人心的方式——全凭一张嘴。

这一点,从张居正写信请海瑞出山就一目了然。

全篇156个字,写的是激情澎湃,说的人热血沸腾,字字是家国大义,句句要救百姓于水火,却只口不提海瑞真要成了炮灰,其家人该何去何从。

难怪有网友戏谑道:徐悲鸿画的马,张大千画的虎,齐白石画的虾,清流画的饼,堪称画坛四绝。

今天要聊的,就是张居正写给海瑞的那封信。

事实上,这封信不仅展现了张居正过人的文采,还藏着他的为官之道以及他能够跻身内阁这个权力中枢的真相。

清流的“大谋略”

御前“三路诸侯”齐聚,胡宗宪没有交给毁堤淹田的罪证,反而坐实了是河道失修引发的水灾。

对此,严嵩与嘉靖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随着嘉靖的一句“击鼓卖糖,各干各行”,严党毁堤淹田的事暂时不了了之。

随后,为了继续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严世藩精挑细选的挑中了高翰文出任浙江知府。而另一边,想要借毁堤淹田倒严的清流,见希望落空,打了隔岸观火,誓不借粮的算盘。

内阁议事结束之后,胡宗宪跟着徐阶、高拱去了户部谈借粮的事,而张居正则匆匆赶到裕王府汇报情况。

刚见裕王,张居正就直接浇灭了裕王心中的期许,直言内阁的会议,议与不议结果都一样。

听完张居正的陈述,裕王退而求次的将关注点放在了朝廷能否给胡宗宪调些粮食。见张居正沉默,裕王自知多此一问,自言自语道:“户部是不能给他调粮的。”

裕王之所以这么说,是在他看来,国库亏空,无论是户部,还是清流,暂时都没有调粮的能力。

而张居正则直接向裕王摊牌了:

“王爷,说句您不一定爱听的话,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

张居正给出的理由是:与其费力与严党周璇,不如干脆放任严党折腾,一旦浙江乱起来,不用清流倒严,严党自己就倒了。

听完张居正的义正言辞的分析,裕王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反问道:

“徐阁老和高拱都是这么看吗?”

这个反问已经说明,裕王对张居正的提议并不完全认同。

裕王确实不想看到严党继续把持朝政,贪墨横行,但裕王与清流的目的不同,清流倒严是以党争和利益为导向的,即严党倒了,他们便可以上位。

而裕王对倒严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积极。

一来,裕王是继承人,在他看来,倒严并不是什么太急迫的,只要他上位了,严党自然就倒了。二来,裕王支持倒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拢住清流一派的人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也因此,此时的裕王更多的是不想看着严党把自家的买卖折腾黄了,一旦浙江乱了,损的不仅是严党,还有大明的江山社稷。

张居正自然清楚裕王犹豫什么,不过在他看来,这是倒严的绝佳时机,不容错过,所以他没有退让,而是继续向前逼了一步:

“这是臣等一致的看法。”

我们都是这么想的,就等王爷您点头了,您可不能心慈手软啊。

裕王依旧无法说服自己,于是又将问题抛给了谭纶。

见领导点名让自己表态,谭纶说了一段很有水平的话:

“是大谋略!只是苦了浙江的百姓。”

先对团队做出的决定给予高度的赞美,然后顺势转化为大领导的嘴替,说出领导心中的担忧。

这就好比,在职场中你的部门领导与大领导的意见相左,大领导问你的想法,你该怎么回答?

第一,不要直接否定顶头上司的方案。

即便你看出了大领导的想法,也不能为了讨好大领导而直怼顶头上司。你的顶头上司不会因为一个方案被开除,事情过后,他依旧是你的直属领导。

第二,要分析大领导的真实目的。

通常来说,大领导有一票否决权,当他没有直接反驳一个提议,而是询问其他人的看法时,说明领导并不赞同提议,只不过,不想被认为是一言堂,要或是碍于提议人的面子又不好直说。

从剧中可知,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人既是裕王的幕僚,又是裕王的老师,老师们集体表态,裕王自然不好直接驳回,他需要有一个人发表下不同的建议,然后他好顺势提出疑议。

说白了,此时的裕王需要一个聪明的嘴替。

谭纶的那句话确实解了裕王一部分忧,但力度不够,就在这时,人间清醒李妃出场了:

“王爷是皇储,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大明所有的百姓都是你的子民,将来还是世子的子民,哪有看着子民受难,君父却袖手旁观的。胡宗宪尚且知道爱护自己任地的百姓,王爷,还有你们,难道连个胡宗宪也不如吗?”

李妃的这段话看似是说给裕王听的,实则是在提醒清流:你们倒严,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你们为了倒严,不顾几十万百姓的死活,太短视了!你们是王爷的臣子,不能为了一时的权力斗争,损了王爷的名声与利益,失了民心。

一番有理有据,有格局有远见,还心存仁义的话,直接说到了裕王的心坎里,也说的张居正哑口无言,

此时的张居正不得不重新表态了,“逼”裕王一次已是极限,这时他要是再坚持己见,等于直接承认他们与严党无异,为了党争,不仅不听“将令”,还不惜牺牲百姓。

至此,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如何为浙江百姓争一争上,紧接着便是谭伦提议启用海瑞。

“画饼”技术一流的张居正

对于谭伦提议请海瑞出山一事,张居正起初是不以为然的,但碍于裕王与李妃之前的敲打,他还是配合着讨论。

直到当谭伦当众背诵了海瑞的那篇文章之后,张居正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在他看来,如果海瑞真的像谭伦所说的那样刚正不阿,敢于抗上,也不失为一个绝佳的“炮灰”人选。

是的,对张居正与清流来说,启用海瑞,就是把海瑞当炮灰使,这样既能全了裕王想要为百姓争一争的心思,又多少能给严党找些麻烦,就像剧中他说的那样:

“有他去淳安,不说救斯民于水火,至少可以和严党那些人拼杀一阵。”

虽然同样都把海瑞当炮灰,但谭纶还是有些情义的,为了给海瑞争取点福利与保障,谭纶表示想让海瑞出山,就要解决“孝”之一道。

听完谭纶的话,裕王与李妃沉默了,而一旁的张居正沉思良久之后,说道:

“这样,写一封信,连同吏部的调令一起送去,叫他移孝作忠!”

谭纶回复:

“信可以写,能不能说动他,我可没底。”

谭纶的意思很明显:这封信,他不想写。

至于原因:

一来,他与海瑞有故交,又深知海瑞此去很可能凶多吉少,他可以举荐海瑞,但白纸黑字的劝海瑞送死,他心里过意不去。

二来,虽然他谭纶是裕王的人,但其身份地位离张居正等人差上一大截,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写信的分量更重,也更能体现清流的诚意与重视。

三来,“画饼”这事也是需要技巧的,谭纶自觉忽悠人的本事还不够,万一写完了,海瑞没同意,到那时,不仅折了自己的面子,还可能引起裕王这个领导不满,认为他耽误了事。

这时,大明顶级“画饼”高手张居正登场了,一篇156个字的信就此诞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一下张居正这封让裕王与谭纶赞不绝口的信。

信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公夙有澄清天下之志,拯救万民之心。”

这句话有捧的意味,即称赞海瑞有鸿鹄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张居正是在借对海瑞的评价,向海瑞表达三个字:我懂你。

一句话,直接拉近了与海瑞的距离,不自觉的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

第二句:

“然公四十尚未仕,抱璧向隅,天下果无识和氏者乎?其苍天有意使大器成于今日乎?”

将海瑞比作“和氏”,抱着宝玉却无人能识,表达对海瑞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时告诉海瑞,他们清流之所以才找到他,不是因为不识货,而是上天的安排,注定他大器晚成。

铺垫的话说完了,到正题了:

“今淳安数十万生民于水火中望公,如大旱之望云霓,如孤儿之望父母!豺虎遍地,公之宝剑尚沉睡于鞘中,抑或宁断于猛兽之颈欤!”

从表面上看,这是在给海瑞出了一个选择题: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虽然危险,但却可以让你施展抱负,实现你的鸿鹄之志。

可实际上,这段话却是在拿数十万百姓的生死绑架海瑞:你如果继续沉睡,不答应出山,就是视数十万百姓于不顾,就是贪生怕死。

可光用激将法也不行,于是紧接着,张居正话锋一转,又给出了保证与此次出山的好处:

“公果殉国于浙,则公之母实为天下人之母!公之女实为天下人之女!孰云海门无后,公之香火,海门之姓字,必将绵延于庙堂而千秋万代不熄!”

我知道你的顾虑,你不用担心无法尽孝,如果你真的为了以身殉国了,你的妻儿老母,会被天下人尊崇,天下人会铭记你的付出,你海世一门的香火,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以上为字面意思解读,而事实上,张居正看似在劝说鼓动,其实在用忠孝仁义四个字“压”海瑞。

翻译过来就是:

你所谓的孝,是小孝,所谓大孝,是移孝作忠,以身殉国。

一心为国为忠,而你40岁不入仕,为不忠;因不仕而不显祖先之名,不光宗耀祖,为不孝;视百姓于水火而不顾,为不仁;不主持正义,视贪官当道而不见,为不义。

达到的效果就是:海瑞要是不答应,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那么海瑞口中坚守的孝,以及怀才不遇,也就成了贪生怕死的借口——机会给你了,伯乐也有了,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靠事实说话了。

从谭纶的处张居正了解到,海瑞绝不是一个能够以利诱之的人,想要说动海瑞,只能以义劝之,以家国大义,黎民百姓“绑架”海瑞,让海瑞甘心“赴死”。

这也是张居正的厉害之处,洞察人性与人心,利用人性的弱点与特点,去收服、利用、笼络人心,让人为他所用。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有人觉得,张居正太虚伪,满嘴的仁义道德,无非是为了让海瑞为了清流的利益去送死,去冲锋陷阵,都不如李妃有情义,有格局,给出实实在在的承诺,会赡养海瑞的妻女老母。

对于这一点,我认同,但又不完全认同。

因为这就是官场,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是张居正能够进内阁的原因。

其一,位置决定人。

很多时候,一个人怎么做人,并不全取决于这个人的本质或是喜恶,而是由这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位置影响人,位置改造人,位置决定人。

张居正是清流的中流砥柱,是裕王麾下的重臣,我们看到的是海瑞的生死,而张居正看的却是,海瑞能够改变局势。

况且,以张居正的身份地位,冲锋陷阵的差事自然不需要他亲力亲为,他要做的是,决策、用人、博弈、布局以及迎合上心。

说白了,在官场,职位的升迁与变动,不过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布局与结果。对身居高位的人来说,下面的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棋子,棋子是用来布局的,把棋子放在什么位置上,如何让棋子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才是操盘手所要思考的。

牺牲一颗棋子,换破局的可能值得,毕竟棋子没了可以再找。

其二,成大事者,往往不会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

好人顾虑太多,条条框框也太多,要成事,第一要义往往要心狠,对自己狠,对别人亦不能心慈手软,可以有感情,但不会被感情所束缚,可以有底线,但一切以利益为先。

为什么张居正能进内阁,胡宗宪却没有?论心计手段,论权谋智商,胡宗宪都不次于张居正。

而胡宗宪之所以没进内阁,就是因为他的顾虑太多,背负了太多的东西。

他不想负皇恩,不想负恩师,更不想负任地内的黎民百姓,也不想身败名裂,背上佞臣、奸臣的骂名。最终,嘉靖怨他没倒严,严党怨他这山望着那山高,清流虽不怨他,但也绝对不会接纳他。

结语

看《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会随着刷剧的次数而变化——

初看:严党太坏了!上下贪墨,误国误民,伤天害理。

二刷:清流太虚伪!打着为国为民的幌子倒严,实则不过是为了集团利益。

再看:全剧除了胡宗宪、海瑞、王用汲,没一个好人!严党与清流是一丘之貉。

反复看:全剧没一个坏人,都是身不由己,都挺难……

或许这也是成年人的悲哀吧,对于某些我们深恶痛绝的人物或事情,从难以理解,到逐渐接受,再到终于懂了。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影视我来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大明   内阁   王朝   嘉靖   炮灰   清流   王爷   浙江   棋子   答案   百姓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