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千古神人,引无数英雄崇拜,你不得不看看

1

千古奇人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明。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后人称他为"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古今完人"。这种人历史上仅有两个半:一是诸葛亮,二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字。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泽东等,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


2

传奇出生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大地主家庭,他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恰好听到,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 源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3

年少志高

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于是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四座无不惊叹,有人怀疑是有所准备,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

老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

王阳明说:"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

老师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4

坎坷科举路

二十二岁,王阳明第一次考进士落榜。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他从小就是头顶学霸和神童光环被众口称赞的,考试之前连《状元赋》都写好了,还在众人面前念了一遍。可是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挫折失败,一直顺风顺水不是啥好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次落榜后,他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苦读,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毫无意外就把眼睛看坏了,成为高度近视眼。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考,依然铩羽而归。有人安慰他,不要灰心,下次再考。他却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参加科考,跟他一起考试的,便有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唐伯虎也是学霸,一点不低调,考完后跟人吹牛逼,我肯定能考第一名。考完放榜,果然考了第一名。这下舆论大哗,考生们都说其中定有猫腻,否则哪有这么巧的事,谁敢说自己肯定能考第一名。于是朝廷取消了唐伯虎解元资格,打发回老家。唐伯虎一生郁郁不得志,卖了一辈子画,轻狂不羁,纵情山水,留下“点秋香”的千古佳话。

  王阳明考了二甲第七名,比起唐伯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渣。由此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5

坎坷仕途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6

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1506年时被朝廷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当了三年驿丞,期间悟出了“心外无物,心即理,天理良知自在吾心”、“理不应求之于外,而应求诸于己”的道理。因而一通百通,从孔孟之学,到宋儒理学,自此一以贯之,再无疑惑。

“龙场悟道”,可以说不只是王阳明仕途的转折基础,更是他整个人生的大转折。如果没有这次悟道,他可能就无法承担之后的历史重担,无法成为“立功”、“立言”的圣人。



7

柳暗花明

当初王阳明遭到贬谪就是因为得罪了刘瑾,所以只要刘瑾在朝掌权,王阳明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万幸的是,在1510年夏,刘瑾被杨一清设计除去了。因此。之前得罪过刘瑾的王阳明,反而拥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刘瑾一死,朝廷便把王阳明从庐陵知县任上,调入大明王朝的副都南京,委以重任。到这时,王阳明的仕途可以说已经柳暗花明了,他拥有“勇敢弹劾大奸宦刘瑾”的政治资本,有神乎其神的“龙场悟道”传说,有遍布士林的学术粉丝,俨然在无形中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位耿耿忠臣、一位有良知的大知识分子形象。

1511年,朝廷又把声名日盛的王阳明从南京调入首都北京。这使得王阳明终于有机会在国家的政治中心,更加方便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学问,以南京和北京两个都城中心,向整个大明王朝辐射。随着一部分人的衷心拥护,另一部分人的激烈辩论,“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传播度越来越大。而这种儒家学问上的巨大声势,对王阳明未来的仕途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8

粉丝众多

要说职位政绩,王阳明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王阳明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一生低首拜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经过明清两代后传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于欧美分庭抗礼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阳明的心学。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9

神来之笔

南方剿盗贼

很多人去剿盗贼,因为很多都是与官员有来往或者官府中有内鬼耳目,最终都是无功而返。王阳明去到一眼望穿,责问仆役,最终利用反间计搞定了叛军,后又出其不意的连破四十多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再利用招降叛军对叛军,心理战等等不战而胜,荡平了别人几十年搞不定的盗贼,人们都称他为战神。


平宁王之乱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朝中大神震惊,担慌。王琼淡定又自信的说:“各位放宽心啦,有王守仁在那里,掀不起什么风浪”,其实对于宁王叛乱,王阳明早就看透了,当时的唐伯虎被宁王招募时装疯卖傻,就是发现了宁王想叛乱的心思,跑到王阳明那里告知,殊不知王阳明早就知道了,募集义兵,发檄文,出兵征讨,利用心学,没多久就平定了宁王之乱,因朝局动荡,平时复杂,王守仁急流勇退,把宁王交给太监张永后,称病避事!


平乱卢苏,王受,断藤峡叛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又到卢苏,王受造反,总督搞不定,就找到王阳明,这两个人一听王阳明要过来,王阳明的大名早就听说过,剿盗匪,平宁王之乱,战无不胜,十分害怕,就投降了而且帮着去打断藤峡叛军,最终胜利而归!


10

办学

据史料记载, 领悟了生命的真谛,王阳明就想着办书院,立刻从原来的地方搬到了东洞,住的地方起名为“阳明小洞天”。阳明先生也曾多次讲过自己喜欢教书,后来他就投入到教学之中,也不知道阳明先生是采用了什么奇特的方法,来听课的不仅有中原人士,还有少数民族的同胞,他们还听的津津有味,一课上罢还回味无穷,感触良多。后来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地方都挤不下了,就重建新地方,后命名为“龙岗书院”,阳明先生的名声越传越远,吸引了不少远处的人到这穷乡僻壤处求知,甚至还有有名的官级比他高的人来共同探讨问题。

在教学广面,王阳明老师显然觉得,传播学问的方法并没有那么多禁忌。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战争中,王老师又干了另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在战争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讲学。一旦有战报传来,他就暂停讲课,当场处理。

一次,伍文定将军与宁王军队在鄱阳湖陷入苦战。王阳明听报后,暂时退入侧席,下令:斩杀指挥官。随后,王阳明又重新入座。

这下大家哪坐得住,一群人脸色都变了,忙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王阳明回答道:不过只是听说对敌时稍稍退了几步,“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意”。后来,王阳明在讲学中,又来了战报,说已经生擒了宁王朱宸濠。王阳明于是了解情况,安排赏赐,一切办妥,随后又回到座位。

这下大家更坐不住了,纷纷面露喜色,询问情况。王阳明于是说:刚才听说宁王已经被擒,想来消息应该不假,但可惜死的人太多了。

说完,王阳明又继续开始讨论刚才中断的学术话题。语气如常。旁观者自然都很佩服。

这个故事记载在《阳明先生年谱》中,也经常被引用。



11

仙逝

1522年,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7年,两广匪患,当地官员搞不定。朝廷这才想起了阳明先生,起用他总督两广军事。先生用兵如神,再次大败叛军,平息两广之乱。

平乱之后,阳明先生肺病加剧,自己可能已经感觉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上书请求回家休养,没有等上级回复,他就决意回乡了。不想于1528年1月9日早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的舟中,年仅57岁。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金山寺   明治维新   两广   叛军   神人   仕途   叛乱   南京   日本   朝廷   千古   崇拜   英雄   心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