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败笔?西安人民:早就该炸掉了!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科普10克

编辑丨科普10克

前言

三门峡大坝,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将其视为守护黄河的壮举,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最大败笔,尤其是在西安周围地区,人们对这座大坝情感极为复杂,甚至呼吁将其直接炸毁。

那么,三门峡大坝究竟是怎样的工程,到底是壮举还是败笔?

三门峡大坝建立前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每逢汛期,大量泥沙随着滚滚黄浪从上游奔涌而下,到中下游地势平坦时骤然减速,大量泥沙堆积河床,导致河道抬高,河堤溃决,洪水泛滥成灾。

每年夏季,河南、山东两省都会有上万人无家可归,农田受淹达数万顷,这些曾经肥沃的农田,在洪水褪去后全部变成沙地,再也难以耕种。

1938年为阻日军西进,国民政府将军奉命炸开黄河花园口泄洪道,三省九十六县猝不及防,沿岸百姓纷纷逃难,但仍有近百万人葬身洪流,家破人亡。

河水淹没了5万多平方公里的良田,东北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的交通联系也遭到严重阻断,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汛期,滚滚黄河仍在夺走无数人的生命。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写下“欲济楚狂蜀,黄河有血有泪”的名句,表达对黄河水患的痛心。

为根治百年水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4年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黄河流域建设大型水库拦蓄洪水。

苏联资深水利专家伯克夫曾建议在陕西潼关建坝,但遭我国专家刘光斗教授严词反对,刘教授指出潼关地势险峻,两岸峭壁陡立,土质疏松,一旦发生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经反复论证和实地勘察,中苏专家最后决定在河南三门峡建设水坝,这里地势开阔,泥沙淤积严重,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大坝选址确定后,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开始着手设计施工方案,1961年,由数万名工人日夜不停歇辛勤工作三年有余建成的三门峡大坝正式竣工,标志着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然而,建立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建好之后,更是有人说,不如炸了。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绝世工程——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投入了巨资,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实力有限,但还是拿出了13亿元巨资用于大坝建设,最后的总投资更是高达惊人的40亿元。

这样昂贵的投资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坝每年可为下游增产粮食30亿斤、渔获1亿斤,农业收入增10亿元,并可发电960亿千瓦时电量,是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

同时,大坝蓄水还可为下游提供丰富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仅三门峡水库一座,每年就可向河南省供水超过40亿立方米,向山东省供水约1.5亿立方米,这对缺水的下游地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牺牲上游环境与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三门峡大坝拦蓄水后,大大减缓了水流速度,导致黄河含沙量世界第一的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淤积在上游河道。

仅潼关至三门峡一段河道就淤积了150亿吨泥沙,河床抬高了数米,严重影响了水流的下泻,与黄河汇流的渭河也受到波及,水势涨落不定,导致下游渭河流域泛滥成灾。

自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就增加了50%,2003年,渭河流域还出现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造成农作物1108万亩受灾、225万亩绝收,51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2.9亿元,数以百万计的群众生活遭到严重影响。

大坝建设初期,就有陕西民众提出强烈反对,担心自己的家园会毁于水库,不得不面临重新适应生活的痛苦遭遇。

但大坝仍然建成了,陕西省的代表更是在2004年就建议立即停止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发电,因为上游生态环境和百姓损失太大。

一说到三门峡大坝,陕西民众便愤愤不平,甚至直言“不如炸了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建成后,上游百姓的反对之声从未停止。

然而,面对无法阻止的自然灾害以及民众的提议,我国又是如何做的呢?

后期改造

大坝建成运营后,渭河上游和黄河下游潼关至三门峡段迅速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仅仅两年时间,渭河河床就抬高了4.5米之多。

这条黄河最重要的支流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悬河”,给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西安带来了直接的洪涝威胁。

与此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也使得地下水无法排出,导致关中平原出现大面积的盐渍化和沼泽化问题,原本广袤的农田变成了盐碱地,严重减产影响到本地农民的生计,再往下游看,三门峡至潼关之间的河道也淤积了超过30亿立方米的泥沙

面对如此严峻的泥沙淤积问题,水利部门被迫采取了应急措施,即开启水闸进行泄沙排沙,但是这种被动应对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的淤积情况依然在持续恶化。

到1964年,仅仅3年时间里,水库内的淤沙量就高达35亿立方米,这进一步加重了上游地区的水患情况。

本次工程的建设经验十分深刻,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河流的地理特点和含沙量数据,预测淤积的趋势变化,充分设计配套的泄沙设施,不能忽视河流改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采纳,不要被个人主观想法所局限。

在水库建成运营后,还需要继续密切监测泥沙淤积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和应对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新淤沙的产生,保障水库长期稳定运行。

那么,三门峡大坝的建造对当地带来了哪些优势?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今的三门峡大坝已成为中华水利事业的杰出代表,这座大坝高达166米,总库容约为393亿立方米,坝顶长约2700米。

三门峡水库可以有效控制黄河流域的洪水,并为下游地区提供充沛的灌溉用水,大坝更是具有防洪、调节水量、发电等多重功能,对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上的船闸也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水运交通。

再加上,三门峡大坝防洪标准高达12.4万m³/s,就算遇到千年不见的的特大洪水,都可有效控制黄河上中下游发生的洪水灾害。

不光如此,大坝还可在湿季储存大量水资源,旱季通过调节泄洪,改善下游水资源匮乏状况,这样,既满足了灌溉、供水等用水需求,又维持了生态环境平衡。

而三门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高达18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为242亿千瓦时,是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之一,这为缓解河南及周边地区用电紧张状况,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水电站的运行也改善了三门峡的电力供给保障能力,提升了生活、生产的电力可靠性,此外,水电站运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为三门峡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大坝上的双线五级船闸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的航运交通,有力支撑着物资运输,船闸的建设缩短了航线距离,节省了运输成本。

大型船舶可以直接通过船闸,无需卸载货物转运,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些都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商贸流通和经济发展。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坝改善了河流水质,减少了污染,调节河流水量,维持生态用水,修建的防波堤保护鱼类栖息地。

可以说,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其重要意义将彪炳史册,流芳百世。

结语

三门峡大坝作为国家知名的水利工程,但它自身也具有两面性。

它的建成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便利,但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灾害和新的难题。

但是,对于一个事情的两面性来说,很显然,三门峡大坝的建立,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对于灾难和新的难题,相信之后也一定会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大坝   渭河   潼关   黄河流域   船闸   黄河   泥沙   败笔   西安   壮举   洪水   下游   水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