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资治通鉴》(149)战略突围最忌讳内部人背后捅刀子

(白起(?-公元前257年),生年不详,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军事将领)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五

【原文】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韩、魏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欲无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译文】10月,武安君白决定起兵分三路,由王龁率军进攻赵国武安、皮牢,迅速攻占;司马梗则挥师向北平定太原,一举占据上党地区。深感威胁的韩国、魏国,见状立即派苏代携带丰厚金银前去劝说应侯范睢:“白起是否马上就要围攻邯郸?”范睢说:“是的。”苏代劝说:“一旦消灭赵国,秦王就可以称霸天下。到那时候,武安君一定会位列三公的高位,您能甘心位居其下吗?即使不愿意屈居其下,恐怕也无能为力!秦国曾攻击韩国,围攻邢丘,困死上党,上党百姓反倒悉数投奔赵国,天下人都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如果消灭了赵国,其北部百姓都会逃到燕国,东部百姓也会奔往齐国,南部的百姓则流入韩国、魏国,你们又能真正留住多少百姓?你们不如趁机割取赵国的部分领土后,停止战争,不要让白起独享这样重大的功劳。”范睢闻听动心,便向秦王建议:“秦国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请允许韩国、赵国割地求和,让将士暂时得到短暂休息!”秦王听从了范睢的劝告,同意只要割取韩国的垣雍、赵国的六座城池,就停止战争。

【解读】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担任秦国上将军,王龁担任副将,大败赵国,射杀赵国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坑杀赵国俘虏四十余万人,也几乎消耗了赵国的大部分人力、物力。战争是最有效的催化剂,赵国军事支柱被全部歼灭,影响不仅仅限于人口、军事、经济方面,社会各层面的矛盾也被充分点爆,即“赵氏上下不相亲,贵贱不相信”。人心涣散、准备不足,诸侯列国迫于长平之战的威慑而不敢援助,此时秦军如果分路进击,提前终结赵国并非不无可能。所以,白起打算乘胜直捣赵都邯郸,灭亡赵国,进而发动凌厉攻势,再次收复整个上党地区,随后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武安、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攻占太原;主力部队由白起亲自统帅,围攻邯郸,进而对赵国形成合围之势,期待迅速灭亡赵国,凯旋会师。

王龁攻占武安,司马梗攻占太原,赵国都城邯郸岌岌可危。赵韩统治者见状惊恐万分,急忙派苏代出使秦国,用重金贿赂秦国权相应侯范雎,实施离间之计。秦国攻打韩赵两国,为什么魏国携手韩国出钱邀请苏代游说范雎呢?三家分晋后,历经144年的跌宕起伏,时移势易,秦国从被中原诸侯鄙视的小国,逐步壮大为虎视东方、威震诸侯的强国,韩赵两国更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元气大伤。魏国地处秦国正东,位居韩赵两国之间,若秦国趁势攻灭韩、赵,唇亡齿寒,魏国也必定难以长久。所以,韩魏两国目睹赵国的惨败、秦国的强大,尤其军事力量最强的赵国都被打的差点灭国,也深知秦国战车难以停止,他们两国更是砧板上的肉,进而派苏代带着重礼“厚币”前往秦国,拜见重权在握的应侯范睢。

苏代劝说应侯范睢的言辞非常有穿透力,毫不逊色于苏秦,一是于私,白起打下赵国,立下绝世功勋,地位肯定在你之上,你见了要鞠躬敬礼致敬,你能忍?别装了,知道你不能忍!事情到那一步,你也必须得忍。这,也是秦国固有的顽疾,本土派(白起)与外来派(范睢)的矛盾,关键时刻被人利用。二是于公,就算打下赵国,你杀了人家几十万降卒,家家都跟你有血仇,谁还愿意归顺秦国?只会归顺北边的燕国、东边的齐国、南边的韩魏,白白便宜这帮孙子,而秦国得不到多少好处。因此,基于秦国利益的考虑,不如与赵国媾和,让赵国割地给秦国,秦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好吗?人性告诉我们,第一点才是最关键点,第二点只是台阶,让对方没有心理障碍接受第一点。人的私心一旦做主,大局就会被抛到一边,祸患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伏笔。甘居人下者鲜!斗争,有时是因为路线,很多时候是因为利益。自私、猜疑、忌妒,都是人性,根源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我将无我,方能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话说到这份上,台阶都准备好了,于公于私,范睢没有不同意的道理,进而劝说秦王与赵国割地媾和。

范雎出于维护自身地位与牵制白起的考虑,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粮食短缺,后勤补给路途较远等为由,建议有条件地同韩、赵议和,秦昭襄王遂同意割地议和。秦昭襄王为什么同意割地议和?首先,范雎是秦昭襄王收回君王权力的头号功臣,也是远交近攻战略的拟订者,更是施展反间促成赵国换将的智囊,对于这位得力干将的判断,秦昭襄王自然选择信任,这也是人之常情;其次,不仅范雎忌惮白起立下不世之功,秦昭襄王同样不希望看到不利局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向来注重派系、山头。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名将,范雎才是秦王自己扶植起来的嫡系;魏冉已经被驱逐、被否定,如果任由他的人立下灭赵奇功,秦昭襄王的威严往哪儿搁?再次,相对白起单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秦昭襄王更多还要统筹全局。长平之战虽胜,但也是惨胜,至少伤亡过半,秦国已经疲惫不堪!秦昭襄王最担心的,就是诸侯列国兔死狐悲,又联合起来合纵伐秦。虽然合纵之军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战胜的根源是秦军强悍,但此时的秦军需要喘息休整。范睢提出与赵国媾和,赵王愿意割让六座城池时,秦王应是求之不得。所以说,阻止白起继续攻打赵国的主谋,看似范雎,实则是秦昭襄王,白起似乎明白这一点,也是随后与秦昭襄王几乎撕破脸的重要原因。

最终,韩国割让了垣雍,赵国割让了六座城池求和,实现与秦国的全面休战。因此,武安君白起自然对范雎的罢兵休战之议大为不满,他们将相间也结下仇怨。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私下的小动作,最容易播下仇恨的种子。对白起来说,他是将军,打好自己的仗,似乎没有什么错,但却不得不承受范雎私底下的忌妒和阻击。江湖中,处处有旋涡,因缘际会下,谁都难免起伏和波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皆有代价,“有用”有时会招来灾祸,“无用”在特定时期也有大用,如何趋利避害,要看各自的人生选择和修为。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之所以产生极大影响,就是因为深刻影响了所有参与者,逼迫他们主动或被动做出思考、判断和应对。不管这些应对是否有效,作为后人,我们顺着事情的发展脉络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经验都必须成为现实实践的借鉴,都必须服务于现实事务,否则所谓的历史经验毫无价值。当你不能搞定你的敌人的时候,就去搞定你敌人的对手。

苏代为什么能说服应候,因为以利敲门,毫不吝惜送上重金,只为换得与应侯交谈。见到应候范雎后,闭口不谈赵国现在遇到的危机,而是如果白起攻占赵国,不但功劳必定位居应候之上,而且还是提前成为三公,这是从名方面来说服于人。同时,也清楚到嘴的肥肉谁也不会退让,便提出割让国土以保全国民的补救措施,让秦国有所获利,而赵国不至于亡国,而且巧妙地把获利的功劳归于应侯,把功劳从白起变为应侯。于是,应侯范雎心动,遂上书秦王,最终促使秦王改变了主意。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办成一件事,首先要找到最关键的人,然后影响最终做决定的人。说服人无外乎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许之以名,诱之以利。现实生活中,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只要打败名利,则天下无处不可去。当你面临最坏结果时,不妨割舍多出部分利益,以换取损失相对较小的结果,两权相害取其轻,赵国此刻已经面临最坏结局,即将灭国,这个时候割让城池断尾求生,换来发展,远比灭国更加容易。当然,即使和你同一阵营的队友,也因为利益不同,站位不同,对一些正确的决策,也会出于自己的私心去阻止。所以,在滔天的利益下,千万要做到你吃肉,别人要喝汤,不然利益分配不均之下,捅刀子的永远是内部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魏国   秦国   武安   秦王   司马   邯郸   太原   资治通鉴   城池   韩国   刀子   利益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