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莫问出处-“海霹雳”施琅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一生可谓传奇。在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中,他被塑造成一位文武兼备、广受赞誉的大英雄。然而,施琅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他是“平台英雄”,还是“反复小人”?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真实的“施琅大将军”。

“海霹雳”率军平台

在福建晋江的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非常引人注目。上联是:“平台千古,复台千古”,下联是:“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副对联提到的“郑氏”,就是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宝岛台湾的“平台英雄”——郑成功;而这里的“施氏”,指的就是为清朝立下平台伟业的大将军施琅。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清朝初年著名将领,曾历任清军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等要职,深得康熙帝的信任。施琅擅长治军,尤其精通海战,所辖部队以作战迅速、勇猛、果断著称,故人送“海霹雳”的响亮绰号。施琅一生最为辉煌的事迹即是率领清军平台。因此在民间,他得到了足以与郑成功相提并论的殊荣。

清军入关后,残存的明军势力继续进行抵抗。明朝旧将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便把那里作为了抗清的最后根据地。清军几次出兵攻台,都失利而归。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的身份上疏皇帝,陈述战备已足,可以攻台,并向康熙帝表露了必胜的信心。心怀统一宏愿的康熙帝欣然应允了施琅的请战令。于是,施琅率领两万精兵和三百艘战船出海,踏上了完成统一大业的征程。

当时郑成功及儿子郑经已死,台湾的统治者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政权则由权臣冯锡范把持。台湾军队长期割据海岛,海军实力很强。施琅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首先攻克了花屿、猫屿、草屿等岛礁,并利用南风将战船驶入了八罩湾。施琅的对手——台湾守将刘国轩将自己的部队撤到澎湖,并沿着海岸筑起矮墙,安装了火炮,设环岛20里的范围为堡垒抵抗清军。施琅机智地派遣快船游击敌人,敌军见状包围而来。施琅果断地率领大船出击,突入敌阵,与敌军展开决战。

战斗中,施琅被箭射中了眼部,鲜血浸透了包扎的手帕,但他仍奋勇督战,指挥若定。清军在他的指挥下连续攻克了虎井、桶盘两个岛屿,但战况依然胶着。见此情景,施琅命令部下将百余艘战船分东西两个方向进攻,以此分散敌人的兵力;自己则率领56艘战船在前,又命80艘战船为后援,径直冲入敌阵。在施琅重伤不退的激励下,清军将士舍生忘死,奋勇争先,最终历经10小时的战斗,击毁敌船百余艘,取得了澎湖海战的胜利。

澎湖决战的意义是决定性的。败退的台湾守军再无实力抵抗,绝望的郑克塽决定投降,并派遣使者协商投降事宜。同年八月,施琅率战船登陆台湾岛。郑克塽率众出降,呈上象征统治权的延平王金印。捷报快马加鞭地传到京城时,正逢中秋佳节。康熙帝为这双重团圆的盛世时刻兴奋不已,亲自赋诗表彰施琅的功勋,授予他靖海将军之职,并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还赏赐给他御用的衣物。施琅上疏推辞,康熙帝不但不准,又另赐给他花翎(插在官帽上,是对清朝官员极为荣耀的恩赏),以示恩宠。

至此,施琅走到了其仕途的巅峰,他的名字也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性格暴躁的郑成功

传统认识里对郑成功的形象是一种“英雄盖世”式的描画,那么真实的郑成功又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侧面呢?首先,郑成功是一位“中日混血儿”。郑成功的母亲称为田川氏(译为翁氏),是其父郑芝龙在日本做生意时认识并迎娶的。郑成功出生在日本长崎县,本名郑森。郑成功少年时英武不凡,刚毅果决,但成长的经历(海盗家庭出身)和后来父母的遭遇(父亲降清,母亲自杀)却让他形成了暴躁的性格。正是因为一时暴躁,他才痛失得力臂膀施琅,并为自己的后代树立了一个不共戴天的劲敌。此外,他还多次因小事杀死部属甚至亲族。《清史稿》对郑成功这点的评价是“用法严峻,果于诛杀”。

几番反复惹争议

从个人的能力到成就的功业,施琅丝毫不愧于世人的赞誉。他真正惹人争议的,是在明、清两军中几度反复的人生经历。

施琅生于明朝末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部下。他凭借自身的能力,很快就得到了郑芝龙的重用,被任命为部队的左冲锋,也因此与郑成功结识。后来清兵南下,势如破竹,郑芝龙临阵降敌,施琅也随之投降了清军。

清军令郑芝龙说降儿子郑成功。但郑成功耻于父亲的行径,与父亲决裂,率兵继续抗清。郑成功看重施琅统兵打仗的才能,不断地游说施琅,邀请他共同加入抗清义军。施琅经过几番考虑后,决定离开清军,再次回到郑成功的抗清部队中。此后,施琅协助郑成功接连攻下漳浦、云霄镇等处,搅得清朝海防不得安宁,而他也因屡立战功,名气越来越大。

施琅性格直爽,敢怒敢言;郑成功也是一个直脾气,而且性格暴躁。因此,两人之间难免出现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此时的施琅因“大功不赏”对郑成功已心怀不满,而郑成功也因施琅的骄横跋扈对其日渐疏远。据施琅自己撰写的《靖海纪事》记载:曾有一名叫曾德的属下因触怒施琅而逃到了郑成功的府内。“好斗”的郑成功不但不将曾德遣返,反而格外宠信他。施琅对此极为愤怒,派人到郑成功府上捉回了曾德,并不顾郑成功的阻拦将其斩首以泄愤。

郑成功将这一事件与施琅要谋反的猜测联想到一起,一怒之下命人包围了施琅的住宅,拘捕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被捕后,被关押在一艘船上。施琅原来的一些部下和亲信同情他,便秘密将其释放。出逃后的施琅辗转回到大陆,投靠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并请求郑芝豹出面为两人调解。可不依不饶的郑成功并不买账,竟秘密派杀手刺杀施琅,一定要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施琅因有人报信而幸免于难,但计划失败的郑成功更加恼羞成怒,竟然下令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处死。施琅至此与郑成功结下血海深仇,走投无路又一心报仇的他,被迫于顺治八年(1651)再次投降了清朝。

施琅三度改易门庭,两次在明朝军队效力,又两次投降清军,这样的经历难免惹来后人的非议。与同时代的史可法等人对比,道德上显然有些立不住脚。然而,就此否定施琅的功绩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施琅不仅有平台之功,更建立了保台护岛的千古功勋。

保台护岛千古名

中秋之夜,当平台捷报送达到康熙帝面前的时候,康熙帝脑海中对台湾未来的打算,并不是后来在历史中呈现的样子。在康熙帝看来,台湾不过是个弹丸之地,除了统一的名义以外,台湾的收复对于国家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满朝文武也大都这样认为,他们甚至建议,应将台湾岛上所有的居民迁往内地,而将台湾作为空岛废弃掉。如果这一设想实施,今天的台湾恐怕早已不复存在。而在此刻力挽狂澜的,正是对台湾的地位和意义有着深刻理解的施琅将军。

施琅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就上了一道《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向康熙帝阐明了台湾的重要性。他深刻地分析了台湾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且建议康熙帝大力鼓励台湾的经济发展,轻徭薄赋,以此得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台湾岛。同时,他还力劝康熙帝废止实行多年的“迁界禁海”令,还地于民,让海峡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恢复遭到战事破坏的经济。后来,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免除了千万百姓迁徙之苦,为日后海峡两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以说,施琅不仅有“复”台之功,更有“护”台之功,可谓功在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澎湖   明朝   战船   提督   福建   台湾   暴躁   清朝   霹雳   出处   父亲   英雄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