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做尽,必有灾殃”:你再善良,以下三种好事也不要做尽

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但做事也不能过犹不及。在儒家思想中,还提倡着一种中庸之道,这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也说明了平时做好事需掌握一个度,不能“做到底”。

有时,尽管助人之人有着好心,但往往得到了一个坏的结局。“好事做尽,必有灾殃”:你再善良,以下三种好事也不要做尽:

1、无底线帮忙

虽然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品质,但要注意帮助他人时不要无底线地帮忙,否则同样可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的许多人往往都相当自私,当这些人碰到一些施恩不望报的人,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一开始借了对方1万元,对方爽快地借了,接下来就会借10万元乃至100万元。

这时,帮忙反而助长了对方的贪婪与自私,故在帮忙时要有所节制,不能让对方觉得你的施舍是理所应当的行为。

甚至有些人,面对你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反过来甚至恩将仇报,此时便是给自己找上了麻烦。对于这种人,收回了自己的帮助后就应该及时割席,没必要再与对方多联系。

我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时,也应该找到帮助与使对方产生依赖心理的平衡点,否则帮忙便成了“帮倒忙”。

这并不是说不应该帮助他人,而是要明智地选择何时、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提供帮助。在关系间建立明确的界限和规则,确保对对方的帮助有意义且不会被滥用。

2、过度干涉他人私事

为朋友排忧解难是许多人都会做的事,但在帮助朋友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干涉他人的家事。然而,过度掺和他人家事往往会引发没必要的矛盾和纷争。

毕竟,在处理别人的家事时,你是站在与自己相熟的一方提出建议,但另一方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们家里自己的事情,提意见的人“手伸得太长”逾越了。

家事往往是私人的,外人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在处理朋友间的家事时,明智的做法是尊重他人的隐私,只有在被邀请或有充分理由介入时,才提供一些自己的帮助或是建议。

对于他人家事,我们能做的是慎言,多听多分享,而不是直接地提出意见,毕竟许多时候,别人可能只是想发发牢骚,但听者分享的意见反而会让对方感觉被冒犯。

过度掺和别人的家事不仅可能引发朋友间的冲突,还可能侵犯别人的隐私。

在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应该得到无限制、无条件的支持,然而有些人可能会滥用善意,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真正改善自己的状况。

3、频繁施救游手好闲的人

故“救急不救穷,帮忙不帮懒”便是一个需牢记在心的原则。救急不救穷,强调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但不是永久性地维持他人的经济生活,在亲友面临经济困境时,你的支持能帮他们度过难关并重回正轨,但长久性地提供财务援助则本末倒置了。

帮困不帮懒,强调的是帮助那些愿意改善自己状况、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人。

扶贫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公共事业,旨在帮助山里、乡里的贫困户走出贫困,对于这项工作,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扶贫不能直接发钱,而是发物资呢?

对于没钱的人来说,发钱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吗?确实,短期间发钱可以消除一部分贫苦现象,但以长久的思想来看确实不得行的。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人群得到了致富的方法、途径,才能长远地脱贫。

我国古话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了钱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但志气上的贫穷却没有得到消解,长久于此,只会养出越来越多的懒人,毕竟没钱也没关系,等着国家发钱就好了。

所以,面对贫困户,最明智的选择是教一门手艺、做一门生意,以便自力更生,而不是无底线地提供经济支持。帮困不帮懒这一原则也在扶贫这项工作中得到了体现。

做善事本质上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但不能做没有原则的善,否则便成了恶,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总是牺牲自己,或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地施舍、做善事,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祸患,这样便偏离了做善事的本心。

善行应该是有原则的,应该建立在明智的判断和正当的目的之上,而不应该是一种不加思考、盲目施舍的行为,而应该是有原则、有意义、能够带来正面影响的行为。

通过追求做善事的本心,方可让我们的善意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同时免受潜在的不良后果,这便是在善行中追求中庸之道的最好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灾殃   人时   贫困户   中庸之道   可能会   善事   家事   底线   明智   好事   善良   原则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