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古村的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

河南省洛阳市:常明光

在唐代大诗人李贺故里——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往东十几里,有一个千年传统村落——常家古村。作为豫西传统名村,地理位置优越,往东十里,接壤韩城镇古迹福昌阁,往南十里连接三乡镇古迹光武庙、五花寺塔,往南通往宜阳灵山寺、莲花公园。村庄居住着465户2000余人,环境优美,地藐特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遍地的文胜古迹。


一、历史遗迹

在古村,曾发现多处汉唐墓砖、唐汉墓多处,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在汉唐时期,就存在这一古老的村落。这一村落,95%以上的人口都是常姓。据常氏祠堂资料和常氏祖坟碑文记载,600年前常氏先人常君卿从山西夏县迁至古村。自此有了常氏家族,其后裔一万多人分居洛阳、南阳、三门峡等地,每年清明节,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古村寻根祭祖,研讨家族历史文化。





据说,明朝皇帝曾带太子巡视,路过古村,太子患病,御医不能治,后经村里一个常姓马氏的民医治愈,皇帝大悦,为常姓马氏盖了一所宅院,立了牌房,匾上写着“荣凤御医”四个大字,从此路过此地的文人下轿、武将下马,古村名声大振。此牌房虽年久塌损,但目前仍保留有半截大门和残缺的壁画。



二、古建筑群

古村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村里的文昌阁是康熙23年筹建,康熙31年竣工,至今村民仍保护着它的部分残体。常氏祠堂是永正十年建立,村东的魁星楼有上千年历史,是村里最早的古建筑。在乾隆年间,村里先后建有菩萨庙、龙王庙、泰山爷庙、奶奶爷庙、牛王庙、山神庙、祖师庙、槐爷庙等。古村边现存的窑洞、水井有上千年历史。明朝建立的古村寨、洞子沟用于护村,西门南门防土匪,在2017年土地开发时才被拆掉,一些有心的村民仍留有照片。在明代建立的水塘大小十三个,池塘水从西边进,在池塘转一圈又从西边出去,人称二龙戏水。天然水出不了村。在雨季,池塘救过不少村民。民国十八年建的寨墙、塞壕,东西大寨门还尚存。近些年,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华夏姓氏博物馆、常姓文化研究会多次在古村举行盛大历史文化研究活动,华夏姓氏馆馆长朱国林、全国著名书画家常平安、常亚芹、常明善、省人大常委会原办公厅主任常成斌等人多次到访并题字纪念。










三、抗日大捷碑记

古村常氏祠堂竖立着一块“古村常氏族人抗日大捷碑记”。一九四四年农历三月十三日,村民在族长常维新带领下,消灭入侵日寇十二人,缴机枪一挺,步枪十二支,子弹数千发。激战半日,大灭日寇气焰,大涨民族威风。


(古村常氏族人抗日大捷碑记)

四、民俗博物馆

为了保护传统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在常学智、常万现等老人带动下,村民们积极筹建古村民俗博物馆。村民们踊跃收集文物资料,按照政治、村史、经济、文化、生活、古器等方面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如经济方面,有农业学大寨时期农民挖隧道的铁锹、架子车、扁担,割麦的镰刀、扬麦的木锹,织布机、纺花车等,文化方面有越调戏装、毛主席像章、黑白电视等,生活方面,有煤油灯、风箱、石碾等。村民们热情高、行动快,都愿为文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目前,民俗博物馆已经初步成型,国家级著名书法家常亚勤亲笔题词。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古村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一个亮点、一张名片。









五、传统越调戏

古村的村民勤奋、朴实,多以农耕为生,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民国末期,村民们自发组建了越调剧团,本世界八十年代还组建了高跷队、打鼓队,每年春节过后,村里的越调剧团都要在村里舞台上演出,打鼓队、高跷队走街串巷表演。每年正月,四邻八村的人们都成群结队到古村看戏,一些有古村有亲戚的老年人索性住在古村看戏。古村的越调戏《刘墉铡西宫》、《李天保吊孝》、《二女子告状》、《斩杨六》、《铡太师》、《攀龙附凤》等剧目深入人心,成为乡民们的美味精神大餐。每年春冬季节,越调剧团还应邀到周边的市县乡村巡回演出,广受好评。越调戏主要靠口口相传,手把手教,一代一代传下来。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宜阳县文化局都要组织文艺汇演,古村越调戏年年获一等奖。一百多年来,古村越调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也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村村民正在积极申报越调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装越调戏剧照)

六、古今人物

常氏族人多务农为生,耕读传家,史上文官武将多有载记。据多处碑文、家谱传记显示,在明代有三个处士,分别是常大宾、常大林、常以贡, 明朝时期,古村有一大将常魁山为营救当时的崇祯皇帝英勇献身,在民间传为佳话。在清同治元年,古村的常大同因杀敌有功被封为钦赐登四郎(从二品正三品官职),有碑为证。清朝时期,村里的常约,字俭,官至处士,清代也出过常克顺、常修林、常福元3个秀才。碑文记载,明清时期,村里先后出现过多名太学生。民国时期,常学泰因抗日有功,升任县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古村的一代代青年踊跃参军,报效祖国,官至团级、师级的人也不少。古村人有史以来热爱文化,重视教育。解放前村民都把孩子送到私塾小学念书,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办起了小学、完小、初中,有一个时期,还办起来村办高中。现在,绝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高中生。村里先后有100多人考入国家高等院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以来,村民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村里的篮球队远近闻名,在历届全县农民运动会竞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国沥青书法创始人常明善(古村人)作品:






传统村落,历经沧桑。

展望未来,灿烂辉煌。

近几年村里集中建设了文化休闲广场,村民们还准备修复蓄水池,修复历史古迹文昌阁基础建设,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古村,历史厚重,文化辉煌,百年传统村落。

古村,宜耕宜殖宜旅游,发展中的美丽乡村。





(资料提供:常学智 常善民 常万现 常智汉 常绍卿 常伟良 常学森等村民)


作者:常明光

宜阳一高退休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华慈孝文化践行优秀模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宜阳县   宜阳   碑记   明朝   河南省   名胜古迹   村落   村里   历史文化   村民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