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外郭城沿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十)

紧接上文“南京明外郭城沿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九)

25. 古赛虹桥

外郭城驯象门原址附近已经成为繁忙立体的交通枢纽,有一座定向型全互通式立交桥,双向八车道,上下共有4层,最高点净高达23米,约有八层楼高。主线及匝道桥共有23座,整体呈菱形在空中十字交叉,任何一个路口都有三条可同时直行、右拐和左拐的通道通往其它三个方向,不会出现彼此交叉。

这座立交桥被命名为赛虹桥立交桥,得名于其附近的一座叫做赛虹桥的明代古桥。

而且,与这座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枢纽工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年建成的明代古桥赛虹桥依然还在,就在赛虹桥立交向北约300米的不远处,位于长虹路与秦淮河支流南河的交叉点上。

古赛虹桥

赛虹桥为明洪武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拱石桥,曾于清康熙年间重建。

赛虹桥曾名赛工桥或赛公桥。相传明太祖筑南京城时,工部与应天府分段承办。应天府筑城已竣,尚有余资,遂建石桥于此,名曰赛工桥,取赛过工部之意。后地方官吏为避“轻侮上台”之嫌,乃取唐代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之意更名为赛虹桥。

当然,关于赛虹桥还有一个版本。相传,这座桥是由江南巨富沈万三的儿媳妇出资建造。当年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一人捐了大量的建城费用,但却对工期和进度不够上心。他的儿媳妇担心公公误了工期,输了和明太祖所立的“赌约”,为了警戒公公,和公公提出“赌赛”筑桥。于是,她拿出私房钱,日夜施工,不仅工期提前,而且质量也好,赛过公公,所以老百姓都称它为“赛公桥”。

两个传说,孰真孰假,我更倾向于前者。

站在古赛虹桥附近看秦淮河对岸的明内城城墙

26. 曾为税关的拖板桥

由驯象门向西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并汇入秦淮河的南河,横跨南河之上有一座桥,叫做拖板桥。

当年的南河是南京城的主要交通运输河道,船只来往,十分繁忙。明代正德年间,陈沂《金陵古今图考,明都城图》曾标其名为浮桥,清同治《上江二县乡镇图》则标名为“土板桥”。

明代宣德年间,官方在此地设有征收实物税的瓦屑坝竹木抽分局和征收船料鈔的驯象门水关。船只经过这里,为桥所阻,须照章纳税后,税官才将桥板拖走,放船通行,所以,俗称为拖板桥。

现在的拖板桥

拖板桥处的节制闸

当时的拖板桥已经由木板桥改建为石桥,桥两边有石护栏,但在桥下设有挡板,故而拖板桥之名得以沿用。如今,原来的拖板桥更是已经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桥。

27.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水西门大街与江东路的交叉口处,也就是外郭城江东门附近,是闻名世界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建于1985年,工程于2月20日(正月初一)动工,很快于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这个极具历史意义日子建成开放。本世纪初纪念馆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并于2007年12月13日,这个同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重新开放。

江东门附近曾经是南京大屠杀万人坑的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纪念馆展陈面积近一万八千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血债都记录在案,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于心。

三十万遇难者中的一部分

值得我们铭记的起码有两点:一是,国弱则国民就可能任外敌欺凌和宰割,所以,国家强盛应该永远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和应尽的责任;二是,某些国家的人看似文明礼貌,一旦有机会他们瞬间就可能变成魔鬼,且在这方面的基因尤其强大,所以不要为其和平时期的外在所欺骗,应对其日益扩大和严重的右倾化以及军国主义的复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28.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

紧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其北侧有一座“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主要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织锦艺术,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参看:表说文化:一表比较新旧金陵四十八景)。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

云锦博物馆内展示了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织锦等,以特殊的浮雕、镶嵌技艺,表达了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据南朝梁殷云所著《月令广义·七月令》中记载,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开始于东晋末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在建康(南京旧称)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可以被看作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后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其生产规模与水平达到鼎盛。尤其在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云锦的生产和发展达到高峰,全城有织机3万多台,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

江宁织造博物馆及其馆内展品

清代在南京还专门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即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色彩绚丽,图案庄重,且品种繁多,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元代开始,云锦成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此后一直作为皇家的御用贡品。历代帝王尽取其华,不仅自己享用,而且赐予贵族,赠于外邦。

云锦博物馆内展示的织机

作为一种丝织品,南京云锦以其华丽、绚烂而著称,其采用金银线和彩色丝线织成各种图案,因此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犹如云霞般的美丽、绚丽和华丽。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工艺、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如今织造工艺仍无法由机器替代,必须手工完成,且进度很慢,两人配合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现代人、国家级大师郭俊,周双喜的南京云锦作品《九龙图》

可以说,云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它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都极高。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清代诗人吴梅村的诗句是对南京云锦最好的赞美。

敬请期待“南京明外郭城沿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十一)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拉东扯西,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南京   秦淮河   拖板   金陵   云锦   人文景观   自然风光   沿线   纪念馆   织造   中国   同胞   年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