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前言:

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向来都是考验君主智慧的课题。作为改革者,要惩治腐败,更要稳定大局,这需要高瞻远瞩的胸襟。本文通过乾隆、嘉庆两朝的故事,探讨权力更替时的难题,反思改革之道,启迪吾人。

一、乾隆末年留下大奸臣和珅的考量

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已是八十五岁的老人。经历过六十年的盛世治理,他深感疲惫,决定让位于皇四子颙琰,是为嘉庆帝。在临终前,乾隆留下了一道重要的嘱咐——不要处置大臣和珅。

和珅原是一介布衣,幼时家贫,以买卖为生。乾隆十七年,和珅以锦衣卫出身,逐步获得乾隆的宠信,任内阁学士。此后数十年,他历任户部、工部、刑部尚书,并掌管户部钥匙,成为实际上的首辅大臣。

和珅深得乾隆信任的原因,一是他对皇帝唯命是从,从不违抗。二是他处理政务勤勉,政策频出,让乾隆非常满意。每当乾隆想到一项政策,和珅都能保证顺利推行。若出现反对,和珅更是能化解各方矛盾。

但与此同时,和珅贪污成风,敛财无数。光是和珅死后清点出的现银,就高达eight千余万两之巨,比国库还要多上几倍。这样的贪污数额,让全国上下都为之侧目。乾隆朝就有上百人弹劾和珅贪污,然而全被乾隆压下,和珅依然稳坐高位。

面对和珅如此腐败的行为,为何乾隆不置之死地?甚至在临终时还留下不要处置和珅的遗命?原因在于,乾隆明白和珅的重要性远超过他的贪污行为。

或许有人会问,和珅究竟有何种重要性?需要容忍他如此大规模的贪污?

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这位天子,是一个极力维护自身权威、不容他人逾越的君主。他需要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来帮他达成这一目标。和珅便充当了这个角色。

和珅心智敏锐,深谙权术,让乾隆能够顺利进行他想要的任何政策,不会遭遇太大阻力。乾隆晚年经常外出巡游,朝政废弛,和珅几乎主持所有大事,能确保朝堂稳定,这让乾隆很是喜爱。

再者,和珅深知乾隆的心思,从不越过皇权范围行事,任何政策都符合乾隆的旨意。乾隆也乐见和珅积累巨额财富,因为这意味着和珅的命运与皇帝绑定——一旦乾隆有变,和珅必定难逃一死。

乾隆晚年看到太子颙琰尚且青涩,担心他登基后无法控制朝局。所以他不惜容忍和珅的贪污,留他辅佐嘉庆,确保权力不被。和珅对乾隆而言,是保障盛世稳定的重要棋子。

二、嘉庆登基后抄家和珅的经过

1796年春,乾隆驾崩,嘉庆帝继位。刚刚登基的嘉庆帝性格正义,对和珅这类大奸臣极为反感。他认为和珅不仅贪污已极,而且做事专断跋扈,百姓怨声载道。必须严惩和珅,才能平民愤,振作朝纲。

因此,在乾隆驾崩仅仅六周后,嘉庆便下诏抄家和珅,将其投入狱中。和珅被判处死刑,家产被全部充公入库。据统计,此次抄家的金银财宝多达三千余万两之巨,是清朝有史以来抄家量最大的一次。

乍看之下,嘉庆此举大快人心,一洗乾隆末年的污点,让百姓欢欣鼓舞。但细究之下,这次抄家和珅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首先,乾隆留下的遗嘱中明确提到不要处置和珅,但嘉庆不仅将他抄家诛杀,还将遗嘱烧掉,似是对父亲遗命的公然蔑视。

其次,抄家的地点,正是当年乾隆封和珅为一品大员的旧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最后,和珅死前曾恳求只留下一人的家产以养活骨肉,但被嘉庆拒绝。和珅死后,尸体也不被掩埋,而是直接抛入城外狗群分食,以示惩戒。

和珅从一个市井小民崛起于三公之位,到惨死街头,其命运跌宕起伏,饱含讽刺意味,成为一个传奇故事。他的死也预示着,嘉庆会将乾隆朝的政策打上鲜明的反转印记。不过,后人评价嘉庆此举也颇为极端。有人认为他果断清廉,有人则讥讽他

三、15年后,嘉庆为何对杀和珅追悔莫及

嘉庆登基后,立即开始推行“改革”。他认为要纠正乾隆末年的弊病,必须从根本上革新政策。这场改革轰轰烈烈,席卷各个部门,一时间朝野为之震动。

然而好景不长,15年后,即嘉庆二十年,改革陷入泥潭。原因有二:

第一,改革过于激进与突然,缺乏过渡,引发了官僚阶层的强烈不满和抵制。

第二,连年战乱与天灾导致国库空虚,鱼肉百姓来源源不断地反抗,朝局动荡。

这时的嘉庆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皇帝,朝政的困顿与挫折令他感到失落与惋惜。终于,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杀死和珅是个错误。

因为和珅去世后,朝堂上再也没有一个大臣有如此办事能力。接替和珅的官员要么能力不足,要么贪赃枉法,把嘉庆的改革推向死胡同。

如今回想起来,乾隆之所以留下和珅,是出于保障盛世稳定的考虑。和珅确实能力出众,足以帮助皇帝完成他的政策,这是其他大臣无法替代的。

嘉庆一心想惩治腐败,却没想到会连累大局。也许保留和珅,让他辅佐朝政,才是更明智的选择。若和珅还在,改革或许能更顺利进行,免除今日困局。

现在和珅已死,朝中再无人可用,嘉庆后悔莫及。他开始怀念起和珅来,若他还在,或许嘉庆不会这般手足无措。

贪官惩治固然,但能否找到替代之才去推动改革也很关键。政治上的失误往往需要历史的教训方能改正。嘉庆也在这场改革中痛苦学到了这个道理。

四、结语

嘉庆垂暮之年,朝政日非,百姓困顿,他更加看清楚一个道理:政治不是一蹴可幸的。

杀死和珅只是一个政治行动,但变革社会则需要各方力量才能推动。仁者见仁,一味寻求惩恶扬善,最后可能只把自己置于死路一条。

嘉庆错在轻举妄动,过于理想主义。能否在惩治腐败的同时,找到稳定力量,这是每位明君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后人评论嘉庆功过参半,其实不难理解。但毕竟他开启了变革,为后世启迪,亦有一定历史意义。每个人都难免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嘉庆   乾隆   惩治腐败   户部   追悔莫及   朝政   临终   大臣   盛世   皇帝   年后   稳定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