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这位省委书记,是他保住了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

周家庄,一个可能提起来也并不会有多少人了解的名字。

在这里,人们过着平平无常的生活,如世上大多勤劳的普通人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时至今日,周家庄仍保留着人民公社。

奇迹的开端

1952年,周家庄建立起了合作社,1958年,属于周家庄的人民公社诞生。其时,雷金河任社长职位。

早在1937年10月,日军入侵晋州时,雷金河就加入了抗日的队伍,组织民兵进行自卫反击,当时他年仅16岁。

新中国成立后,周家庄更是在雷金河的带领下,有声有色地建立起了人民公社。

作为一个我国早期广泛存在的生产制度,人民公社的存在有其独有的优越性,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最大可能地消除劳动者之间的差异,让商品经济带来的阶级鸿沟和差异不会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障碍。

起初,人民公社制度为帮助贫苦人民改善生活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逐渐导致除了那些努力工作的人的收获常常与付出不匹配,进而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如何减少或者避免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也成为了人民公社运作的一个难题。

周家庄的人民公社在建立之初就预见性地遵循“干多少活、记多少分”的准则,即依据每个人工作贡献的多少来具体分配个人所得。

这让公社内的人在共同劳动致富的同时,也不至于使那些能力突出、贡献较大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有了合理的准则指导,公社内的人工作热情一直很强,也因此很快得到了喜人的成果。

在1953年到1954仅一年的时间中,公社的出工数量就增长了52%,在整个河北省也处于领先地位。

就这样,人民公社制度在周家庄平稳而有序地发展着,直到1978年的到来。

命运的转折点

1978年,中国的命运迎来了关键的转折。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及十年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矛盾集中爆发。

在社会经济总体低迷下行的大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难以得到改善,曾经历的贫困的一代人都不愿回到过去,但也不敢有突破和改变。

国家为了挽救经济颓势,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人民公社逐渐解散。但仍有少部分地区不敢“冒进”,例如周家庄就是如此。

在改革开放开始的这一年,雷金河精准地发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经济作物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于是他带领周家庄完成了“少种粮,多种棉”工作重心的转变。

从1978年到1980年,周家庄棉花产量增加了4.8倍,在给广州、上海等最先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城市输送了大量原材料的同时,也为周家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两年间最终取得了161万元的盈余。

傲人的成果增强了公社中的人们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信任,给日后这一制度在周家庄继续留存增添了现实基础。

社会的历史总是有条不紊缓缓进行的,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解体,一个又一个的公社顺应着时代发展而消散。

时间来到了80年代,雷金河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人民公社制度是去是留。

这件事关系到全村人民的生产生活,雷金河也不敢独下决断。为此,他开始了关于周家庄未来发展走向的表决商议。

要知道,在当时的时间点,在多数人的心中,人民公社显然已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脱离这个温室,更大程度的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摆脱贫困的现状。

然而,这一情况在周家庄则完全相反。表决结果也出人意料,公社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像以前一样,继续以公社为生产单位。

不难看出,人民公社制度已经很好地和周家庄结合,形成了稳定而有活力的体系。那么,这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继续保留这一制度。

毕竟,周家庄的发展也是上级领需要考量的事宜,如果他们做出的判断是周家庄不适合继续走这条路,那人民公社恐怕也难以存留。

为此,雷金河特意请示了时任河北省省委书记李尔重。

在当时来说,雷金河的想法过于大胆。毕竟,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人民公社的劣势已经暴露无遗,而市场经济的优势则正带着全国人民致富。

如果要保留人民公社,那保留多久,以何种方式继续运作,与改革开放的全国大市场如何匹配都是问题。

相应也意味着这一决断会有诸多难以预料的未来,所以雷金河会受到重重阻挠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一切的转机,正是李尔重的出现。

李尔重也是老革命了,曾在日本留过学,抗战时任冀南军区地委书记。解放后,先后在陕西、湖北、河北担任省委书记。这样的他自然不会单纯地被历史潮流所束缚。

因此,在面对雷金河的请求时,他并没有开口即否决。相反,由于他早就下到基层考察,周家庄的情况他也十分清楚。

他知道,如今的周家庄还没有因人民公社制度的存在而出现发展的颓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他也不认为周家庄有什么固有的内在问题会导致经济崩溃。

所以,也许李尔重对雷金河的提议并不意外,他更多考虑的是当时的雷金河和周家庄人是否有能力保证周家庄的运作。

面对李尔重的质疑,雷金河保证自己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周家庄一定可以继续经济的发展。看着雷金河信心满满的样子,李尔重也答应了雷金河的请求。就这样,周家庄的“独苗”之路开始了。

新时代的周家庄

如果说良驹需遇伯乐,那李尔重就是雷金河以及周家庄人的伯乐。

时至今日,周家庄仍保有人民公社,其中的人民可以免费地享受公社内的资源,住房统一规划、分配,影院、文化宫等公共建设也都是免费的。

同时,公社的存在就是它经济并未停滞或者倒退的佐证。

如今的周家庄,依然大力种植经济作物,并保障工业运行,通过工厂改制不断赋予企业活力。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经济发展相较同等体量的其它地区也没有落后。

2013年,周家庄的人均纯收入就已经达到14104元,与同时期的河北省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都是遥遥领先的。其中,更是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近6000元。

2017年,周家庄还进入了中国村镇50强的名单。这些成绩都足以证明周家庄的经济在稳步提升,并未因独特的制度而落后。

如今,周家庄有10000亩小麦育种基地,3000亩葡萄示范基地,2000亩鸭梨基地,20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高档苗圃示范基地。

在金融商贸业方面,周家庄也保持着一贯的敏锐嗅觉和灵活政策,早在2014,乡集体就投资了1.5亿元,建成5万平方米的商业区。

作为现今唯一的人民公社,乡镇领导也发掘了周家庄的旅游业潜力,通过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牡丹园、玉兰花园、梨花园等观赏区以及草莓、樱桃、葡萄等观赏区来丰富自身的旅游文化,建成的周家庄乡农业特色观光园成为AAA级景区。

2022年,周家庄的乡集体公共积累累计余额达8.6亿元,人均纯收入就已约30000元,远高于同年的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

前后共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80多项次。在人民群众和国家政府的眼中,它都是一个有高价值,值得学习的乡镇典范。

但在这么多耀眼的成绩中,周家庄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例如随着乡镇内部大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大企业,其它的小企业则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同时,在全国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周家庄也出现了一些单位承包给个人的现象,如此一来,人民公社制度在新时代能否继续存留也将是周家庄不得不再次面临的挑战。

1952年以来,周家庄在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现今正处在一个优势尚在,但矛盾问题也在不断突显的时期。

周家庄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人民公社制度又会何去何从?这都是周家庄要去面对的问题,社会也正期待它给出自己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省委书记   人民公社   伯乐   河北省   中国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公社   制度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