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

大清王朝历史悠久,充满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其中,李卫的传奇经历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他身处不同的朝代,饱受新朝皇帝乾隆帝的冷遇,与他在雍正时期的风光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在乾隆朝遭遇如此命运的巨大反转呢?



李卫,出身卑微,生活在科举时代,能够通过进士考试的人被视为社会上层。然而,他却未能如愿考中进士,使其高官梦黯然失色。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大清王朝,科举考试成绩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而李卫的失败意味着他几乎无法跻身高官阶层。他的家庭背景也并不显赫,父母皆为商人,虽然这为他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晋升前途。



李卫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直到雍正时期,他的政治地位才得到显著提升。在康熙朝,李卫虽然表现平庸,升职进程缓慢,但他在康熙朝时期做出了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根除"盈余"。所谓"盈余"即是一些不被公开承认的灰色收入,通常用于私人且不被广泛公开的收入渠道。这些收入源自民众的血汗,按照约定的抽成比例,这些资金会被分配到皇室和官员。然而,李卫在一次收税时,敢于在出库银两上标注"这是给亲王的回扣",引起了巨大争议。尽管亲王无奈接受,但这一事件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注意,为李卫的政治生涯打开了新的大门。



随着雍正继位,李卫的政治生涯迅速腾飞。他升至云南省省长之职,负责管理食盐问题。雍正皇帝深知李卫的商人背景使其擅长处理经济事务,因此将食盐事务交托给他。李卫还升至浙江总督,兼任巡抚,享受了至高无上的荣宠。这一系列提拔使他成为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乾隆皇帝的继位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乾隆皇帝与雍正皇帝在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乾隆皇帝不重视进士出身,更看重那些逐渐积累经验、论资排辈的官员。李卫因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便遭受了乾隆皇帝的不满。乾隆皇帝坚持“一考定终身”的用人原则,这使得那些未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难以在他的朝廷中获得认可。他认为科举出身者是无法接纳和培养的,对那些被雍正提拔的官员抱有疑虑。



李卫自雍正时代以来并未完全消除他的江湖气息,他在政治决策上有时显得鲁莽,因此得罪了许多人,甚至挑战了雍正的权威。他的一些行为,如随意展示赐予他的金牌,遭到了雍正的批评。然而,在乾隆看来,这是对皇权的藐视,乾隆皇帝认为李卫之所以升迁如火箭,完全是因为雍正的特殊宠幸,而非基于他的个人才能。乾隆皇帝坚信,只有科举出身、逐渐积累政治经验的官员才是合格的,他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官员持怀疑态度。



乾隆对于皇帝的威严极为看重,他认为对君王的尊重至关重要。在乾隆看来,更重要的是尊敬君王,而不是官员是否能胜任治理国家。他对于一系列前朝官员的看法变得日益苛刻,对他们的评价也开始偏颇。乾隆朝的政策变化导致了雍正时期的官员们在新朝中备受冷落。乾隆不仅对雍正提拔的官员们心存疑虑,还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惩罚和评价,因此许多官员在乾隆朝陷入低谷。



总结起来,李卫的命运巨大反转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鲜活案例。他在雍正时期得到特殊宠幸,但在乾隆朝受到了冷遇。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包括不同的皇帝治国理念、李卫自身的缺点和政策方向的改变。乾隆皇帝坚守"一考定终身"的用人原则,对出身和经验有着明显的偏好,这对于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构成了巨大挑战。李卫自雍正时代起便未能根除江湖气息,他的行为和做法在乾隆看来也相当冒进。最终,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他在乾隆朝遭遇了官场生涯的低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雍正   乾隆   雍正皇帝   科举   进士   出身   官员   生涯   时期   政治   李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