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多东北义勇军万里归国,路上冻死一半,国人长跪路边迎接!

如同天上降楷模,真是人间好榜样,这个创作者,正能量!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日本侵略者瞬间占领了中国腹地,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广大东北儿女悲愤交加。

他们怀揣着热血与正义,组建起东北抗日义勇军,保卫家园,勇击强敌;然而,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却始终奉行内战优先,置东北生灵于不顾,一味向日本妥协。

最终在1932年,孤军作战的义勇军遭遇惨败,他们当时对内外发表声明,誓言一息尚存,定会东山再起,与日寇周旋到底,随后发生的事,无不令这些热血儿女泪水长流……

入境苏联的艰难选择

1932年12月的一个寒夜,苏炳文等人带领约4万抗日将士及眷属,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跋涉进入了满洲里,正式踏上苏联国土。

他们本可以选择继续逗留东北,与日军周旋。

但三省已为日寇所控,弹尽粮绝之时,考虑到队伍瓦解、人命伤亡,苏炳文等人还是做出了退入苏联的艰难决定。

其实,早在事件发生前,中苏两国政府就进行过多轮谈判,达成协议允许东北义勇军经苏联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新疆,以便日后东山再起。

双方认为,这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然而这一艰难的退却之旅,注定要以身涉千难万险的方式开启……

成为“俘虏”的屈辱与困顿

进入苏联后,义勇军遭遇的最大屈辱就是被全部缴械,沦为“俘虏”。

1932年12月的那个冬日,当最后一批义勇军跨过边境时,苏联军方立即收缴了他们佩戴和携带的所有武器。

轻型枪支被统一装箱封存,重型武器如机枪、迫击炮全部拆卸报废,即便是军刀、匕首这样的随身装备,也一律被拿走留存。

所有的武器装备一律收缴后,官兵也丧失人身自由,被集中监禁在临时营地。

一时间,许多热血儿女只觉屈辱难当,跪地痛哭。

他们无法接受还没战败就被当作战俘的事实,这种被践踏的愤怒与屈辱之感日夜折磨着每一个人。

“我整夜睡不着,脑海里都是枪声炮火。”一名士兵说,“我发誓一定要回去继续打鬼子,为老乡们报仇!”

然而现实是,他们已无力回天。

为了团结他们,苏炳文等高级将领不得不四处安抚,劝大家忍辱负重,以大局为重。

“我跪下来捶胸顿足,泪水混着鼻涕流了一脸,我们明明是保卫家园的义勇军,怎么就成了战败俘虏?” 一名义勇军老兵回忆道,“但长官告诉我们,这是无奈之举,为了东山再起,只能忍辱负重,保存实力。”

这些临时营地本就是苏军的临时驻扎点,条件极其简陋。

几十人挤在一个破旧帐篷里,大家睡觉只能紧密排列,几乎把每寸地方都占满,起夜需要翻过其他人的身体,而且没有任何遮蔽,十分尴尬。

“我们比牲口还不如,好歹牲口可以在棚里转悠。”有人笑骂道。

严寒和长期营养不良也严重折磨着人们,每个人都瑟瑟发抖、饥肠辘辘。

大家为了取暖,只能紧紧贴在一起睡觉,每天起床后,都要先数数是否又有人冻死。

“我记得第三天晚上,我们队里一个十来岁的小伙子,整夜把我抱得死紧,还把冻僵的双手伸进我怀里取暖。”一名老兵回忆。

不仅如此,在营地里,义勇军所有的一举一动都需要苏军的批准。

要吃饭、拉粪、洗澡甚至上厕所,都要提前报告获得同意,否则随时会被武力驱赶。

严寒和饥饿折磨着每个人,他们只能靠着对家国的眷恋和东山再起的希望,熬过这段黑暗的日子。

西伯利亚的艰辛生活

西伯利亚气候严酷,物产匮乏,就连苏联自己的人民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让义勇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据规定,每名成年人每天只分得不足一斤的黑面包、两碗清淡的苏波汤,以及少量糖块、肉块和红茶,儿童的口粮更是只有一半。

这点口粮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很快,义勇军中的壮丁们便瘦骨嶙峋,虚弱不堪。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乡间农场谋生,或者用衣物首饰换取更多食物。

“我们用皮靴、皮大衣去换土豆和面包,可还是不够吃。”当年参加迁徙的老兵回忆,“有个战友累死在伐木场,他的妻子只能改嫁给别人,才勉强活下去。”

在寒冷的环境和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下,义勇军中的一些体弱的人开始接连倒下。

据史料记载,光是在西伯利亚期间,就有上千人因饥寒交迫而牺牲,他们用鲜血洒在了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上,成为无法归来之人……

冰天雪地里的生死跋涉

1933年初,中苏两国终于就义勇军的归国问题达成共识,决定将这批东北儿女分批送回祖国。

然而漫漫归途,注定伴随着无尽的艰难险阻,2月,第一批约5000人踏上了归国的路途。

根据计划,他们需要自西伯利亚出发,步行数千公里到达阿亚古斯,然后转火车进入新疆,历时约一个月。

可当他们真正上路时,才发现原本的路线根本不可行,西伯利亚正值隆冬,大雪封山,所有车辆很快就在积雪中动弹不得。

苏联仅给每个人发放了4天的干粮,这点食物根本无法支撑如此漫长的徒步旅程。

“我们本来乘坐在汽车车厢里还暖和些,可没走几里路,车就被雪困住了。” 一名老兵回忆。

没有了车辆, 5000多人只能在风雪中步行前行,寒风刺骨,积雪深及膝盖,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

队伍蜿蜒拉长,很快就有人落单,但也无人有力气回头寻找。

“我们艰难爬上一个山坡,回头一看,后面已经空无一人,队伍不知所终。”

食物很快就吃完了,但路程才走了一小半,人们开始饥肠辘辘,四肢乏力。

白天赶路,到了晚上更是冻得瑟瑟发抖,紧紧挨在一起取暖。

“我们十几个人抱作一团,还要轮流着抱着刚死去的战友袍服取暖。”

每天清晨醒来,人们首先要清点队伍,看看谁已在睡梦中离世,然后收拾好遗物,将遗体就地掩埋,继续前行。

“我们队里一个孕妇,走了几天就再也走不动了,她的丈夫将两人的衣物都给了她,然后吻别她离去。”

途中他们遭遇了各种阻碍,山崩、雪崩、冰川裂隙等自然难关接连而来。

有一次,一场兵荒马乱后,队伍竟然被冰川阻隔两半,数日后才在远方汇合。

“我看见马队全冻死在冰湖上,游荡的北极熊正在啃食马肉,那景象至今难忘。” 一位目击者说。

在绝境般的旅程中,许多义勇军为了让妻子孩子活下去,留下了全部衣物和食物,只求同伴代为传达最后的嘱托、思念。

这种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壮景象时常上演。

一路上,超过一万人葬身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间,成为异乡的英灵。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鲜血和眼泪,铺就了东北儿女回家的路……

边疆的接待与国人的盛情

1933年春,第一批义勇军艰难跋涉到达中国新疆。

此时的他们已是风餐露宿、衣不蔽体。

然而边疆的国人却给了他们最热烈的接待,为他们送上衣食和祖国的温暖。

“我们进了城,老百姓就端着肉和馍馍迎接我们,还烧纸让我们祭奠逝去的战友。” 一位老兵激动地说,“这一刻,我们知道自己回来了!”

当时的塔城仅有三万人口,可他们却募捐了装满了三个仓库的物资,只为让这些义勇军兄弟吃饱穿暖。

义勇军经过的每一座城市,老百姓都竭尽全力地给予帮助,以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我们经过伊犁时,锡伯人老远跪在路旁迎接,”一位官兵说,“他们给我们最高的礼仪,让我们感受到一路上所有苦难都值得。”

这种跨越疆域的兄弟情谊,成为推动义勇军走完最后一里路的巨大力量。

结语

这次东北义勇军的万里迢迢归乡之路,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缩影。

从义勇抗敌,到仓皇出逃;从西伯利亚的流离,到冰天雪地的生死跋涉;从边疆的盛情,到战乱中的牺牲……短短数年间,他们经历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

他们中有人葬身异乡,有人归来故土。

但毋庸置疑,所有的热血和牺牲都昭示着一个真理:正义的事业虽千难万险,终将浴火重生。

今天,我们绝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

向逝去的英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现世的和平祈祷祝福,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义勇军   义勇   西伯利亚   苏联   东山再起   冰天雪地   屈辱   儿女   国人   路边   艰难   队伍   路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