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言路春天,春天就是你们只能说我需要你们说的

在乾隆元年,当年轻的皇帝坐稳了帝位,他发布了一则谕令,宣告自己将继承先帝的遗志,不再采用强硬的统治政策,而是回归康熙时代的宽松政策,鼓励人们畅所欲言。然而,这一谕令却没有如他所愿,官员们纷纷对皇帝言听计从。有的是因为官员们不愿得罪皇帝,要么是因为在这种高压统治下已经变得谨小慎微,唯恐言之得体,怕得罪皇帝。



然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终于有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个人就是前御史谢济世,他在一份奏疏中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他主张要宽待那些说错话的言官,恢复旧有的言官风闻言事制度,不再追究他们的过失。其次,他建议对那些不提意见的言官进行惩罚,以杜绝尸位素餐。最后,他主张所有大臣的奏折都要公开,不再私下告密。



尽管乾隆只接受了第二点建议,不久后却召回了谢济世,任命他为江南道监察御史。这一举动在官员中引起了轰动,给了其他言官们鼓舞。他们开始踏出谨慎的步伐,开始敢于进言,批评朝政的得失。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乾隆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那种皇帝。乾隆对言官们的建议很少采纳,而且对于那些曾经被弹劾的官员,他的惩罚并不严厉,甚至让他们通过“将功赎罪”的方式重新回到朝廷。这让言官们开始觉得乾隆并没有真正开放,只是在虚伪地示好。

更令他们感到失望的是,乾隆开始用一种反复无常的方式处理政务。他会在某一天下令采取某项政策,但在随后的日子里,又会改变主意,令人摸不透他的真实意图。这种时常变化的决策让朝堂陷入混乱,也让官员们感到困惑。

乾隆的态度最终显露出来,他认为言官们不应该过于批评他,而是要学会揣摩他的心意,明白他需要他们“言什么”。这种姿态让言官们感到被逼迫,他们开始闭紧嘴巴,不再大胆批评皇帝,而是选择观望,害怕得罪皇帝。

乾隆继续发布谕令,警告言官们不要“挟私报复”,也提到了“朋党攻击”等问题。他为言官们划定了范围,让他们只在具体事务上监督,不要涉及皇帝的个人决策。这一系列的行动,让乾隆表现得既有开放的一面,又有控制的一面。

虽然乾隆的态度令言官们感到矛盾,但也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御史薛馧和谢济世在这种氛围下也开始变得谨慎,他们的奏折中不再有大胆的批评,而是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发表看法,避免触怒皇帝。

这就是乾隆通过虚实交替、冷暖不一的手法,达到控制和引导言官们的目的。他既允许言官们敢言,也通过强烈的批驳表明自己的权威,令言官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过程让乾隆成功地平衡了言官的作用,确保他们不再过于干预政务,同时也不至于被过度压抑。

尽管乾隆的统治方法颇具复杂性,但最终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不仅保持了对政权的控制,还为自己树立了明君的形象,让他的统治更加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乾隆   先帝   谕令   言路   目的   奏折   御史   官员   皇帝   批评   春天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