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遥遥领先中国的印度工业,为何现在被中国工业遥遥领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evern

编辑|S

提及后发展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世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与印度。

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也都有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遭遇,甚至独立时间也相差无几。

但唯独在工业发展一项,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印度可谓是“天胡开局”,工业规模领跑全亚洲。

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印两国却完全调换了身份,印度的工业化水平再难望中国之项背。

那么,中国为何能后来居上、反超曾经傲视全亚洲的印度工业?

“天胡开局”的印度工业

近代历史上,印度曾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

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带来沉重苦难的同时,也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影响之一便是启动了印度的近代工业化进程。

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出于扩充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对印度社会封建经济结构展开改造,将近代工厂制度引入印度。

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家创办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印度半岛各处涌现。

随后,印度本土资本家仿照英国工厂制度,创办了自己的民族工业。

1854年印度商人达瓦尔在孟买建立第一家棉纺厂,这是印度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第一声号角。

自此,印度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了在殖民统治下步履维艰的发展。

一战爆发后,印度工业迎来新的机遇。

战争期间英印贸易往来急剧下降,英国工业化产品竞争力削弱,印度本土工业迅速铺开,获得高额利润的企业主得以迎来大量资本积累,印度社会开始出现大规模工业企业。

其中,棉纺织业、钢铁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1914-1918年间,印度棉纺织工厂规模增长三分之一。

钢铁工业领域,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成为印度洋地区唯一大型钢铁企业,甚至反过来向宗主国英国大规模出口钢铁,成为英国主要钢铁供应国之一。

与此同时,此前被英国人牢牢掌控的水泥、化工、电力等工业,也开始逐渐被印度人投资。

至1918年,印度国内自产的水泥、玻璃等工业产品,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塔塔钢铁厂

1939年二战爆发后,大量军事订单让印度工业再次迎来“春天”。

二战中印度仍是英国战略物资、军事物资的最大供给地,且二战规模远超一战,印度工业发挥的作用也相应增大。

随着英国军事订货和军需供给数量的持续扩大,印度工业部门收获巨量订单,这极大刺激了其工业发展。

大多数工厂生产能力被最大限度激活,产量激增。

英国人为最大程度发挥印度物资供应基地的作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殖民当局一改对印政策,开始帮助印度建立科学与工业研究局。

英国人主动为印度工业发展制定规划、提出设想,并让急需部门技术人员远赴英国接受培训。

除此之外,英国在税收、贸易保护等方面也开始向印度倾斜。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印度民族工业在二战期间迎来空前发展。

至二战后期,印度棉纺织业和制糖业已经远销东亚、澳洲、非洲等国;

水泥工业外贸销路十分兴旺;

大型钢铁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

稀有金属、石油加工、交通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初步成型。

战争结束后,英国国家实力被大大削弱,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力也大不如前,印度工业得以继续高速发展。

两年后,印度独立。

英国人给印度人留下数百年殖民苦难的同时,也将已经成型的完整工业体系留了下来。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印度工业,在全亚洲范围内都难寻敌手。

这对于新生的印度来说,可谓是“天胡开局”。

而相较于印度,中国的工业起步可以说截然相反。

从一穷二白到奋起反超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

由于西方列强长达百年的掠夺,加上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国内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完全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发展,蒋介石将国内为数不多的工业设备与体系一扫而空,造成中国工业几乎处于零基础状态。

没有机器制造工业,没有现代化国防,各工业部门极度残缺不全,唯有少量采矿业、纺织业和基础加工业能够正常运转。

且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70%以上工厂集中在沿海几座城市,内地工业份额不到3成。

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大部分工业产品,完全依赖进口。

与同一时期的印度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可谓是一穷二白。

仅发展起点来看,中国根本无法与印度媲美。

基于此外界纷纷认为,印度的工业水平、总体国家实力将会迎来迅速增长,而中国将会被印度远远甩在身后。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有着雄厚工业资本的印度竟逐渐掉队,反倒是不被看好的中国,一步一步实现反超,发展到现如今世界第一制造强国的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后印度工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至20世纪末期,工业产值已占据印度GDP的27%,大部分工业产品实现自给自足,头部产品和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

印度人用50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

孟买的棉纺织业、加尔各答麻纺织业,成为全世界棉麻工业生产的中心。

印度的钢铁工业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第十大钢铁生产国。

且钢铁产业的发展为机械工业提供了丰富原料,带来了汽车制造、大型机床、船舶建造等工业的兴盛。

再到近二十年来,印度高科技产业逐步兴起,电子、化工、电脑软件、医学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印度制造业增值3923亿美元,一举来到全球第6的位置。

乍看之下印度的工业发展很不错,但若是考虑到70年前印度傲视全亚洲的工业基础,以及其国内庞大的劳动力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持,这点成绩似乎很难上得了台面。

印度的工业规模看似庞大,但基于人口得出的平均值来看,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如东南亚和拉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衡量工业实力的关键指标发电量、钢铁产量上,印度也呈现出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2018年印度钢铁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人均只有中国的九分之一。

这还是印度引以为傲的传统工业强项,除此之外印度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更加乏善可陈。

2019年英国BBC曝出,印度仍有多达6亿人常年处于高度、极度缺水状态中。

印度社会仅有25%的家庭接通了饮用水,一半印度人还要靠原始取水方式生活,甚至直接饮用恒河水,每年印度有20万人因缺水、水污染丧命。

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原因,在于印度缺乏足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自来水管道。

继续追根溯源,是印度的工业发展不够健全。

难以想象,70年前就已经成为亚洲工业领头羊的印度,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后仍无法解决全国一半人的用水问题。

这已经充分暴露出,印度工业发展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顺利,且目前呈现出规模不小、质量较差、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

反观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起直追,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在工业化率、工业综合能力、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等衡量工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上,中国与一众欧美国家相比不遑多让。

至于印度,更是早早被中国甩在身后。

那么,发展起点这么高的印度,为何会在中印较量中落入下风,让中国后来居上呢?

印度工业为何被反超?

纵观印度70年发展史,其工业未能腾飞无外乎三大原因。

首先,落后的基础教育是其工业进步的最大桎梏。

1951年印度初次人口普查显示,7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仅为18.33%,同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水平也不到20%,两者相差无几。

但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国着力强调基础教育的推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

而印度却一心埋头发展工业,忽视了国民教育。

此举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印20世纪80年代的识字率分别来到77%和43.5%。

落后的基础教育,在经济自由化改革之后开始凸显其弊端,当中日韩常年迸发出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时,

印度人却苦于未能将“文盲大军”锻造成现代化工业人口,这严重影响了印度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工业过渡。

其次,印度政府能力的孱弱,也是其工业化失败的一大因素。

二战后,中国的“国家计委”“发改委”,日本的通商产业省,韩国的经济企划院,都是政府牵头成立的强势发展规划机关,在国家工业发展中承担着掌舵人的作用。

政府的强力介入,可以最大效率调动国家资源给予工业支持,也能为其发展指明方向。

遗憾的是,印度虽然有着与中日韩类似的规划机关,但落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一方面,印度不够彻底的土地改革,导致政权未能渗透到基层,政府与百姓之间存在多层中间力量,这极大影响了中央决策的传达和实施。

另一方面,印度仅构建起了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却没能建立起足以驾驭国有企业运营的强势政治体系,这就势必带来市场调节与行政把控的双失灵、低效率。

最后,印度文化中对体力工作的鄙视,也是其工业发展失败的一大要素。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只有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低种姓人群,才会从事体力工作。

上千年以来,低种姓向高种姓模仿、学习的观念,已经固化成为整个印度社会的思维模式。

于是,与工业发展相关的体力岗位,便逐渐来到“职业鄙视链”的最底部。

历史上,印度曾涌现过无数位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但引领世界的工业发明却很少。

在很多印度人的观念中,即便是选择更加初级、要求更低的服务业,也不会涉足体力劳动。

可在工业发展初期,若是缺少了庞大体力劳动人口的支撑,整个社会的工业体系又如何完成蜕变?

结语

天胡开局的印度,却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孱弱的政府、落后的教育、腐朽的思维,使印度白白荒废了如此大好的工业基础。

反观中国,在起步如此之低的情况下,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完了欧美2、3百年的道路。

中印、乃至中西方之间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印度   中国   种姓   工业   遥遥领先   印度人   英国   亚洲   战后   近代   钢铁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