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你趁早卸载这种国产App

最近发现。


咱们平时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国产App,不仅体积越来越大,搞起“陷阱”来,也越来越熟手了...


坐在我工位旁边的老弟。


昨天就被某App蹬鼻子上脸,险些上大当。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瑞幸和库迪不是打价格战,打得飞起嘛。


以前十几块钱的咖啡,现在9.9元的券,在直播间随时能买到。



你们懂的,羊毛不薅,罪大恶极。


老弟便当场屯了二十多张,9.9的拿铁券。


正当他来到付款界面,准备按下指纹,光速结单的时候,才想起刚刚勾选的付款方式是 --


*音月付



看着是没啥问题。


要是用这个月付】方式来付款,还能立减5块钱。


但有句话咋说来着,天上不会掉馅饼。


App白送的“福利”,迟早是要拿回来的。



首先,立减5元,确实是真的。


大多数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但我想说...


这玩意儿和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并不是一个路数。



本质上,【月付】是一种“先消费,后付款”的在线金融服务。


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 -- 小额贷款。


平时咱们看到这类纸面合同,巴不得敬而远之,是吧?



但现在呢。


只要我们用上了这类金融服务,给已阅读相关条款打个【√】。


就等同于,默认签署了一份“个人消费信贷授信合同”。



接着,通过【月付】进行消费的记录,会登上征信。



并不是说,这些记录上征信后,会有啥很严重的后果。


但也确实有相关例子表明。


征信有逾期记录的话,会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这事儿可大可小。



而真要说起来。


其实和某呗、白条等金融产品,作用是差不多滴。


核心都是,让咱们享受“零元下单”的快感,养成咔咔下单的消费习惯。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用“月付”、“某呗”和“白条”等服务,消费得越爽,就越容易上瘾。



毕竟,买东西时不用掏自己的钱,心理负担减少大半。


甚至会给人一种,“我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的错觉。


但每月账单出炉的那一刻,总是会给剁手党们,来一记摄魂暴击。


于是,思绪开始倒带,让人忍不住回想:


“我™啥时候花了这么多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产App都往里塞类似的金融消费服务。


把你消费习惯养成了,还怕拿捏不到你的钱袋子嘛?


当然啦,本身并不反感这些“先用后付”服务。


如果对自身消费能力有足够了解,那我觉得,这些服务还是能带来一些便利的。


但注意哈,前提是:用户主动使用,且充分知情。





可把眼光放到,市面上那些国民级App。


就会发现,别说主动告知了...


基本上每一家App,都巴不得隐藏“先用后付”服务的贷款性质。


而且付款的时候,还会诱导你使用它家的金融消费服务,主打一个润物细无声...


首先,是承包了无数网友吃喝住行的*团。



*团在去年,就上线了【月付】服务,还是先消费后还款的玩法。


在当时,*团确实会为用户,默认勾选【月付】支付。


用户们也没多细看,用这玩意儿消费了很多次。



直到下个月,突然一条催收短信发过来。


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啊?原来我用过这玩意儿?”



你看,高端的借贷,往往只需要素朴的方式达成。


用户连合同都没见着,就被强行拉上车,喜提负债。


当然啦,被吐槽得多了,*团也收敛了一点。



现在咱们跳转到*团的付款界面。


不再是默认选择【月付】来付款。


但该有的诱导签约,一点都不少。


你要是选正常的方式支付,那App就会提醒你:用月付更优惠哦。



紧接着,是熟悉的连招,让你同意升级【月付】。



如果选择了同意。


那App就会,自动帮你和一家小额贷款公司签合同。


App拿到了广告费,贷款公司多了一位客户,而我们成了冤大头...



有网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说:


这种招数,一两年前还奏效,现在用户警惕性都老强了,没啥用的。


确实,吃一堑长一智嘛。



但大伙也别高兴太早。


在消费金融业务的“创新上,厂商们还是蛮多鬼点子的...


像是某网盘,就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为自家金融产品引流。


表面上,它是免费送你三个月网盘VIP。



但摸索一番后发现,与其说是免费送。


不如说,这VIP是用我们的借贷额度,换来的...


活动写得很清楚,成功申请借款额度后,会获得30天网盘VIP。


在30天内借款3000元以上,还能再获得60天的网盘VIP。



啊这。


这不纯纯的双方价值交换嘛,和“免费送”能沾上边儿?


类似的套路,在很多主流App上,都能见到。


比如*奇艺免费送VIP会员,但条件是你得开通它旗下的网贷服务。



要是觉得只送一个月,不够过瘾?


没关系,另一个入口能领两个月会员。


不过你得再完成一个,“贷款满1000元”的任务。


果然,互联网的免费是有代价的。



又是设置默认付款,又是以“免费送会员”的,都是为了让大伙贷点款。


就差把“网贷滞销,帮帮我们”写在脸上了。


此时可能有机友很好奇,借贷门槛和宣称的年利率都这么低,厂商们难道不亏吗?



这个嘛,还真不亏。


与低门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额网贷往往都有着,比银行更高的利率。


有的App比较规范,还会写清楚年利率是多少。


像这种,超过20%以上的年利率,已经是相当暴利了。



但为了让用户产生,网贷很划算的错觉。


还有很多App,都不会主动告知年利率。


反而很隐晦地宣传:“借1000元,一天只需0.2元利息”。



总之吧,低利率可能是假的,但暴利是比珍珠还真。



所以咱们这几年,也能明显感受到。


很多明明主业不是搞金融网贷的厂商,都往自家App塞借贷板块。


打个车,可以贷款。



打算按期还个白条账单,点进去界面,还是让你搞金融。



甚至乎,走路导个航都能贷款。


好好好,看得机哥想当场贷款消费了。



虽说消费金融服务,不是啥洪水猛兽啊。


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处处都是诱导贷款。


这好吗,这不好...



主动申请网贷,和稀里糊涂被诱导开通网贷,区别还是很大的好伐。


像点个外卖,都差点整到分期付款,这找谁说理去?


好消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无脑网贷消费的危害。


还搞设置默认付款方式、下沉广告宣传和甜蜜陷阱套路的厂商,还是悠着点叭。


互联网,可是有记忆的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年利率   白条   诱导   玩意儿   贷款   确实   主动   方式   金融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