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系列之六:明朝姚广孝和元朝刘秉忠何其神似!所缘为何?!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这是明朝极负盛名的相术大师袁珙,第一次见到姚广孝的时候对姚广孝的描述。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和尚啊,长一副三角眼,神态像一只得了病的老虎,杀心比较重,应该是元朝刘秉忠之类的人物啊!

姚广孝画像

形容像一只病虎,不是贬义词,而是描述一个人能精神内敛,看似慵懒,但内在蕴含着巨大能量。八卦掌、大成拳的有这样的要领:身如烂泥,形如病猫。身体放松,精神内敛,方能激发人体最大潜能。

姚广孝听后很开心,从此之后,和袁珙成为至交。因为,姚广孝对大元重臣刘秉忠非常认同,甚至视为神交之友。

1、记住刘秉忠这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

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后,不止一次拜谒刘秉忠墓地,并撰写谒墓诗三篇,此诗收藏于姚广孝的《逃虚子诗集》。其中写到:

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世不怨讟。

伟哉藏春公,箪瓢乐岩谷。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

大业计已成,勋名照简牍。身退既长住,川流去无复。

……

这是姚广孝对刘秉忠的认知,大意是,刘秉忠这个人看似平常,混迹于世俗中,不露声色,若是遇不到一生重要知己,也不会有任何埋怨。一旦遇到了真正的伯乐忽必烈,便成为一生至交,助忽必烈成就大业,名垂千古,但却不为世俗功名利禄所累,潇洒自如。

后来有人以此诗作,作为姚广孝协助朱棣起兵的证据,这个结论下的未免太草率。姚广孝此诗作并未记载详细日期,但可以肯定的是,距离靖难起兵尚早。姚广孝虽是高僧,但并不是神,不会未卜先知日后的靖难之役。

姚广孝还也两次拜谒文天祥祠,对这位英雄同样倾注敬仰之情,他在《文丞相祠堂》中写到:

凛凉宋忠臣,赫赫元世祖。礼遇各有道,声光酬千古。

旧柯燕城东,松柏森牖户。英灵贯日月,劲气鼓雷雨。

有司奉朝命,维时荐芳醑。客来拜庭除,欲退复延仁。

诗中,他赞扬文天祥的同时,也赞扬了元世祖忽必烈。他还曾赞扬过韩信和白起。看来,姚广孝心中有颗敬仰英雄之心。所以,对他拜谒刘秉忠墓所发的感慨,不必过度解读。

不过,姚广孝和刘秉忠确实有很深的渊源。我们先来了解下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

想一想17岁的我们在做什么?大概是还在上高中的懵懂学子。人家刘秉忠的17岁,已经是节度府令史。后来因为特殊的际遇,他先做道士,后遁入佛门,拜虚照禅师为师。又因为特殊的机缘,他见到了忽必烈,深得忽必烈信任。

当时(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和林。路过云中时,海云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便前往拜访,一聊,不得了,人才啊!随即邀请刘秉忠同行,去见忽必烈。忽必烈和刘秉忠更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刘秉忠贯通儒释道三教,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一番畅谈下来,忽必烈便邀请刘秉忠留在自己身边供职。

此时的忽必烈仍是蒙古宗王,直到忽必烈称帝,刘秉忠一直跟随在忽必烈身边。

忽必烈比刘秉忠大一岁,几乎同龄。所以,忽必烈对刘秉忠的如同亲兄弟般爱护。

刘秉忠与忽必烈

刘秉忠给忽必烈上书数十万字,忽必烈基本采纳。可以说,对刘秉忠的意见,忽必烈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当时,蒙古军队中“屠杀汉人”的氛围非常浓,甚至有人提出要杀光所有汉人,至少杀掉南人,即南方汉人,最低限度杀掉汉人四大姓。那时,汉人的命运真可谓是命悬一线。

刘秉忠随忽必烈两次征伐大理国和南宋。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之言:赞(辅)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命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分头号令各军在攻入大理城后,不得妄杀。所以之后在攻击大理,进攻南宋,大军不再滥杀军民。

所以,若没有刘秉忠,汉人将再次面临南北朝时几乎被灭族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刘秉忠和八思巴国师,那时的中国很有可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支撑华夏文明的“儒释道”可能会消失于历史长河。

后来,刘秉忠向忽必烈上万言书,向其阐明了“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主张,为日后忽必烈推行汉法起到很好的助力。

还有,元朝的国号“大元”,也正是刘秉忠向忽必烈建议的,取《易经》中「至哉坤元」之意。

所以,元朝虽为外族统治,国家治理仍基本沿用了前朝的治理体系,也因此,我们的正史依然将元朝作为正统,其中,刘秉忠助力忽必烈推行汉法功不可没。刘秉忠跟随忽必烈30年,直至无疾而终,但是后人并未将刘秉忠视为“汉奸”。

刘秉忠生在刘秉忠以及元朝的另外一位重臣董文炳,他们是真正的“曲线救国”。他们二人都生在明知南宋灭亡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选择了“曲线救国”之路,即捍卫汉文化的道统。

咱们用简单几句介绍下董文炳。当年的蒙古兵似乎对文字、文化怀有极大的冤仇,每到一处,对烧毁书籍有极大的兴致。元兵攻入临安,董文炳派兵封库藏,收礼乐器及诸图籍。按现在的话说,保护了大宋的档案馆。董文炳说:国可灭,史不可没……

用我们今天的话语逻辑,可以这么理解: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即便国土暂时沦丧,只要我们汉人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保存,有朝一日,定会重建我们的文明体系。

有了董文炳对大宋档案资料的完好保存,加上后来脱脱任都总裁官主编《辽史》、《宋史》、《金史》,才使得《宋史》成为二十四史中体量最大、最为浩繁、资料极为详实的一部。脱脱,就是武侠剧《倚天屠龙》中赵敏的父亲的原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为优秀的人物,可惜后来被奸臣所害。

中华文明能存留至今没有断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保留完整的文明副本。这些副本不仅能以“经史子集”的形式代代传承,更内化成我们这个伟大文明的文化基因。虽然一代代“公知们”恶意质疑和诋毁我们的文明,但传统文化的复兴说明,更多的国人在不断觉醒,成为中华文明的忠诚保卫者和继承者。

2、姚广孝&刘秉忠,异同如何?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姚广孝和刘秉忠两人的人生轨迹,的确有太多的神似之处。

其一,二人都是贯通释、道、儒之学,且博学多才。刘秉忠通晓音律,精算数,还对奇门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极》之学,极为精通;姚广孝精诗文,擅书画,通《易经》及阴阳术数,兼通兵法。

其二,二人都都著述颇丰。刘秉忠,计有《藏春集》6卷 ,《藏春词》1卷,《诗集》22卷,《文集》10卷 ,《平沙玉尺》4卷,《玉尺新镜》2卷等。姚广孝的著作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道余录》、《净土简要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姚广孝全集》,比较全面的收集了姚广孝的著作,共4卷。姚广孝还作为总监修官,先与解缙等人纂修《永乐大典》,后与夏原吉等人,主持三修《明太祖实录》。

其三,同样遇明主。刘秉忠遇到了忽必烈,一生相随,助力忽必烈开创大元朝;姚广孝遇朱棣,谋划“靖难之役”,帮助朱棣成就永乐盛世。

其四,刘秉忠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鼎力推荐了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王恂等一批能人异士,奠定了元朝最初的基本政治格局。姚广孝贯通三教,结识了大批能人异士,借助监修《永乐大典》,更是将大批人才汇聚于京城,使得永乐至宣德三朝,朝廷人才济济,星汉灿烂。

其五,两人都是无疾而终,且都是跏趺坐端坐而逝,可见二人同样修为颇深。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扈从忽必烈至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在南屏山的精舍清修。八月,五十九岁的刘秉忠大概是觉得世间缘已了,忽然无病端坐而逝。

姚广孝,是在84岁的时候,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请求朱棣释放溥洽,然后端坐而逝!

这两位出世的高人,可谓都是在人世间潇洒走一遭!

如果说两人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刘秉忠脱下僧衣还俗,姚广孝则决不还俗,坚守和尚本色。尽管朱棣又是送美女,又是送钱金银和豪宅,可姚广孝始终没有去过“所谓的”大宅一次,对朱棣所赠金银,在苏湖赈灾时,除了少许补贴家人和乡邻,几乎全部用赈济灾民和修葺妙智庵。

综上所述,姚广孝和刘秉忠有太多相似之处,难怪当袁珙说姚广孝将是刘秉忠之流的人物,姚广孝深以为然!

3、从元大都,到北京城

经历和元明两代两次设计和修建,才有了日后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刘秉忠设计了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最初的基本雏形。元大都有11个门,南面三个门是三个头,东西两边六个门是六臂,北面两个门是两足,和民间传说的哪吒的三头六臂的说法相吻合,于是,人们也把元大都叫做“哪吒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委托姚广孝设计新北京城。相传,姚广孝受谭泽寺建筑格局的启发,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后来9门北京的基本格局。

有人也许会问,元大都不是设计的很好吗,为什么不在元大都基础上修改即可,而是耗费人力物力打破重来,难道是哗众取宠,显示自己的创造性吗?!

那时候可没有知识产权局!耗费巨资,把北京打造成国家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一定是要经过充分的考量!

元明两朝,北京城所处的战略位置天壤之别。大元时期,元蒙对南宋处于进攻态势,北方没有威胁。所以,元大都的设计重在规模,城墙也不必太高大。

元大都遗址

可在大明朝,北方威胁仍很强大。常年征战北方的朱棣,在确定迁都北京后,首要考虑的当然是北京城的防卫问题。姚广孝在北京生活过20来年,又指挥过北平保卫战,当然最能体会朱棣的心思,将北京城设计成一座超级堡垒城市。

后来,发生于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的北京城保卫战,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最终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同时,也证明了姚广孝设计的北京城在防卫功能上是多么优秀。

古代中国,在建筑上极为重视风水。北京的地理位置是依托燕山山系,缺点是缺水。所以,在元大都设计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两条水系都来自玉泉山泉水。

明朝北京城设计,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姚广孝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设计成一座方城,而皇城,即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但却将原本的元大都的中轴线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

姚广孝设计的北京城的风水依据,相较于元大都,更为细致。一条中轴线,外交两条龙护卫。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龙脉畅达,龙气顺畅;「木龙」龙头是永定门,龙身是紫禁城,龙尾是钟鼓楼;「水龙」龙头是南海,中海、北海、后海以及什刹海的前海是龙身,积水潭是龙尾。煤山,就是现在的景山,处于北京城的圆心,仿佛二龙戏珠的“龙珠”。姚广孝的这个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最后,再将明代姚广孝和和元代刘秉忠相比较之下的异同,做一简单总结:

从经历上看,刘秉忠更像是串联的,先是个好儒生,才华横溢,然后做了道士,声名鹊起,再后来做了和尚,做得风生水起,一番对话便让忽必烈折服,最后干脆还俗做了政治家,同样极为杰出。姚广孝似乎是并联的,能在净土宗,禅宗,诗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发明家……多种角色之间,根据需要随意切换,相互兼容而不相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明朝   元朝   宋史   北京城   易经   大理   蒙古   汉人   南宋   北京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