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剑气寒

世人心目中温文尔雅的烟雨江南也曾是一个剑气纵横的所在,春秋时期雄霸此方的吴越两国铸造出的 青铜兵器曾称霸列国。这些青铜兵器使后人啧啧称奇,但它们的铸造之谜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中,“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技术”“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和“剑首同心圆花纹制作技术”就是多年来在中 外考古界、科技史界悬而未解、众说纷坛的“吴越青铜兵器三绝”。如今,这三绝已经被上海、南京两地专家成功破解,使得吴越青铜文化的研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在传统史书上,吴越被视为蛮夷国家, 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吴越文化显露出 它光辉灿烂的一面,尤其是吴越两国的青 铜器铸造技术,在2500年前,与中原列国可 以分庭抗礼。 青铜器和城市、文字一样,都是文明成 熟的标志,中国青铜文化在当时的世界上 独树一帜,在几大古文明中遥遥领先。研究 吴越青铜器,对探索我国上古科技文化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越青铜兵器故事多


在春秋时期,当时铁尚未广泛应用,人 们用一种熔点比铁要低的锡铜合金──青 铜铸造兵器。锋芒毕露、美轮美奂的吴越青 铜兵器被春秋诸国誉为极品。 吴越青铜兵器的精良原因,在古人看 来颇具神秘特色,据《周礼·考工记》记载: “吴越之剑,迁乎其而弗能为良。”按照这种 观点,吴越宝剑之所以制造精湛,是因为得 了吴越两国的地利。而史书《越绝书》更是 将吴越宝剑吹嘘得神乎其神,大匠欧冶子 在铸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 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 天帝装炭,太一下观”。 但据专家分析,吴越青铜兵器当时冠 绝天下,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吴王越王都很重视青铜冶炼,尊敬铸剑 大师,像吴王就在都城姑苏(今天的苏州) 开辟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匠门”,引进 大批人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铸剑大师干 将,在铸剑时为熔炉鼓风装炭的“童工”多达 300人。


从地理上讲,吴越地区矿产丰富,早 在商周时期即已开采,至今仍然是我国的 一大铜矿。那里的矿石的含铜品位高,还有 与之伴生的金、银等矿床。 当时为求一柄宝剑,诸侯不惜用城池 换取或以战争相威胁。越王勾践拥有5柄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别国诸 侯打算用“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 都二”交换纯钧剑,都没有得手。后来湛卢剑落到楚王手里,垂涎三尺的秦王立即发 兵击楚,他还放出风声:楚王不交出宝剑, 秦国决不退兵。


在民间也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流传至今,在苏州和莫干山,都有传说中的“剑池” 或“试剑石”,据说剑池里藏有宝剑,吸引着 中外游客前去观光。鲁迅先生在《故事新 编》的《铸剑》一文中,就引用了干将铸出宝 剑后被楚王杀害,他的儿子为父报仇的惊 心动魄的故事。 由于吴越盛产宝剑,当时的吴人越人喜欢佩剑,好勇斗狠,出过专诸、要离等著名的 刺客。吴越自刎之风盛行,许多大臣不惜自 刎死谏君王,吴国的伍子胥和夫差、越国的 文种等名人穷途末路时也是伏剑而死。吴军、越军在战场上还使出过让一群士兵阵前 自刎,从而惊吓敌军的残酷战术。 昔日的铸剑神技已经在历史的风尘中 湮没,面对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这 些国宝级的吴越青铜兵器,人们在激动之余 不禁要问,2500年前的能工巧匠用了哪些 方法才能铸造出这些精湛无比的兵器? 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和南京博 物院等单位组成了“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课题组,在谭德睿、廉海雄、吴则嘉、万俐等专 家的带领下,成功再现了三大绝技,从而揭 去了吴越青铜兵器上笼罩千年的面纱。


他们的成果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鉴定,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教授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课题组工作深入细致,论断确切有据,其中,剑首同心圆、青铜复合剑和菱形纹饰这三项研究达 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越王勾践剑上“烤”花纹


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饰有亮黑色菱形暗 格花纹,这些花纹擦拭不去、打磨不掉,并非 人工镶嵌,因此,它的成因众说纷纭:国内专 家曾认为,它可能是青铜兵器表面经过硫化 处理后形成的,而国外专家则认为,它是由 工匠在青铜兵器上用天然物质蚀刻而成。 课题组专家的结论是,这些花纹是“烤” 出来的。他们运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对宝 剑进行了科学分析后发现,2500年前,吴越铸剑工匠已经掌握了金属膏剂涂层扩散工 艺这种精湛的合金热扩散技术。 工匠用锡合金粉末与天然粘合剂调成 牙膏状物质涂在宝剑表面,待干结后再刻 去一部分涂层,使青铜剑面重新外露,形成菱形花纹,然后进窑高温焙烧。涂层中的锡 在高温作用下向青铜剑基体中扩散。因此, 敷有锡合金涂层的剑体表面部分含锡量 高,并在剑体表层内形成细晶区,外呈银白 色,刻去锡合金涂层的青铜剑体部分含锡 量没有变化,仍然呈现原本的黄色。


据专家推测,出炉磨光的越王勾践剑 金光银光交相辉映,金灿灿的表面布满了 亮白色的菱形花纹,出土的宝剑却失去光 彩,呈现出亮黑色与灰白色相间的花纹。这 又是为什么?


课题组援引了北京科技大学的专家早 年得出的结论:富锡青铜器在长期埋藏中, 由于土壤中腐殖酸水溶液的氧化络合作 用,其中的铜会被土壤中的铁和硅置换出 来。黄色表面的青铜剑基部分含锡量低,耐 腐蚀性能较差,所含的铜被腐蚀后就流失 到土壤中,土壤中的铁和硅就被置换到剑 体上,铁的氧化物呈黑色,硅的氧化物表面 光亮,因此原本黄色的表面变成了亮黑色, 而白色表面的青铜剑基部分含锡量高,耐腐蚀性能较好,虽然表面腐蚀较轻,但经千年埋藏,变成了灰白色。


越王州句剑中藏“夹心” 在出土的吴越青铜剑中,有许多断剑 残剑,但有一种“青铜复合剑”大多保存完 好。这种剑的代表就是越王州句剑,其地位 不亚于越王勾践剑。它的“剑脊”(中脊)发 黑,“剑从”(两刃)泛白,显然不是用同一 种青铜材料铸成,但它的铸造方法在秦 汉时就失传了。


课题组专家以上海博物馆收藏 的残剑为标本,用X射线荧光光谱 仪以及金相显微仪做了分析后发 现,工匠在铸剑时使用了两种锡含 量不同的青铜,采用了巧妙的复合 铸造技术,解决了青铜的机械性 能和冷兵器的制作要求之间的 矛盾。


宝剑要具备锋利的刀刃和坚韧的剑身,但含锡量高的青铜硬而脆,容易折断,含 锡量低的青铜韧而软,既不 锋利又易卷刃,两种青铜 单独使用,都不能铸成刚 柔相济的宝剑。能工巧匠运用了类似“夹心饼干”的制 作方法,他们先用红 黄色的低锡青铜铸 出“剑脊”,这种 “剑脊”韧性好,两 侧还带有榫接“剑 从”的榫头,再在 剑脊两侧用黄白 色高锡青铜铸接 两侧“剑从”,这种 剑的硬度高,可以 磨出锐利的 刀刃。因此, 双色剑刚柔 相济,格斗 时无往而不 胜。 同样由于土壤 腐殖酸水溶液的腐 蚀作用,越王州句 剑的外观已经从当 初的红黄-黄白色, 变成人们今天见到的 黑色与白色。


因为“剑脊”和“剑 从”材料不同,双色复合 剑的磨制工作可谓“十年 磨一剑”:“剑脊”的磨制方 向与“剑脊”平行,而“剑刃” 的磨制方向与“剑从”垂直, 磨出的两侧刀刃还要等宽。 双色复合剑还采用了 “锋后束腰”的造型,它在剑 身接近剑尖处先收腰,然后 展宽后继续向剑尖收窄。这 样的宝剑前段就如同装上了倒钩, 扎入身体后再往回一拉,会把人体 组织勾出来,杀伤力极大。


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福建 一家工厂已经成功复制出“双色青铜 复合剑”。有趣的是,厂址与欧冶子铸剑遗 迹相去不远,上海博物馆老馆长、著名青 铜器学者马承源先生为复制的双色复合 剑书写了鸟篆铭文:“古欧冶子之乡作剑, 诸邪莫敢当。” 神技而今“军转民” “剑首同心圆”是吴越青铜剑的第三 绝,这样的零件连现代的车床也做不出 来,在当时只有欧冶子等大师才能掌握制 作技术。专家破谜后发现,这样的兵器制 造技术在当时已达极致,但它的制作原理 在现代的休闲陶吧里随处可见。 吴越青铜剑的剑柄如同一枚螺丝钉, 与剑体相连的细长部分称做“剑茎”,“剑 茎”的圆锥形底座即为“剑首”。 越王勾践剑等少数吴越名剑的“剑首”端部有一轮轮的同心圆槽,在一轮轮 同心圆槽的底部还刻有突起的、如同一股 股麻绳一样的绳状花纹,同心圆槽的槽壁 厚度只有0.2毫米至0.8毫米,槽宽只有 0.3毫米至1.2毫米。可能剑主地位越是 高贵,“剑首”同心圆圈数越多,像越王勾 践剑的“剑首”有11圈同心圆。


课题组专家研究后认为,端面饰有同心圆的青铜“剑首”是在特制的陶范 里浇铸而成。当时的工匠制造陶范的方 法和现在陶吧里的转盘类似,称做车板 轮制法。 这门手艺倒不是吴越工匠首创的,早 在5000年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 民就能用轮制法做出厚薄都与蛋壳相近 的陶器,例如龙山文化中著名的蛋壳陶, 无非到吴越工匠手中,“民转军”了而已。 根据复原,研究人员先把陶范粗坯放 在转轮盘上,一边旋转,一边敷上调配好 的泥浆,用模板同步车出极为精致的同心 圆纹路,粗坯经过阴干、焙烧和刻绳纹,制 成“剑首”内陶范,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 “剑首”外陶范,最后把内外陶范合为一 体,注入青铜涪液,浇铸出端部饰有同心 圆的“剑首”。


2500年前,制造这种极其精致的陶 范,技艺要求极高,掌握这种技术的匠人 必然很少,因此,只有王公贵族的佩剑才 有这种剑首。 有趣的是,吴越青铜兵器三绝的部 分原理如今又“军转民”了,例如,五 金厂制作菜刀时,或者利用复合铸造技 术,以韧性好的低碳钢制作刀体,用硬 度高的高碳钢制作刀刃,使菜刀锋利而 不易折断;或者采用合金热扩散技术, 在刀刃上进行渗碳处理,提高刀刃的含 碳量,增加它的硬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吴王   同心圆   刀刃   剑气   工匠   宝剑   青铜   花纹   兵器   课题组   春秋   表面   吴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