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不上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究竟遭遇了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


明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名叫朱翊钧,统治时间之长创下了明朝历史的记录。竟有30余年未离开宫殿,26年未亲临朝堂。这种奇异的现象,要溯源至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当时他首次重返朝堂主持早朝,却出现了君臣互不认识的离奇场面。

他登基时,积极勤政,大力支持改革新政,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自从万历十四年开始,他沉湎于享乐,身体逐渐虚弱,很少再亲自主持早朝,国政大多以谕旨形式交由内阁处理。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却在他的遥控指挥下成功打赢了“万历三大征”,这真可谓不可思议。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朱翊钧变得如此“放纵”,长达26年之久不再主持早朝?


对古代皇帝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他们可以左右一切,随心所欲。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古代皇帝的权力固然巨大,但并非所有事情都能随心所欲,特别是涉及立太子这样的重大事宜。

太子是国家的基石。在古代,册立太子是国家的重大事件,有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不是皇帝想册立谁就能册立谁。通常情况下,太子由皇帝的长子担任,但如果皇后没有生下皇嗣,通常会由皇帝的长子担任。朱翊钧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他的正宫皇后没有生育,大臣们认为应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朱翊钧却想册立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于是产生了长达数十年的“国本之争”。


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却是与宫女私情所生,地位不太光彩。朱翊钧在位九年时,在李太后的宫中与一位宫女私通,不久后,宫女怀孕,生下了朱常洛。尽管孩子已经出生,但朱翊钧不愿意承认这件事,甚至不愿与朱常洛父子相认。

朱翊钧本不愿意承认朱常洛的身份,但起居郎却将皇帝在宫中的事迹记录在案。这样一来,朱翊钧无法否认,再加上他长期没有皇子,李太后急切盼望有皇孙,于是朱翊钧勉强承认了朱常洛的身份,朱常洛成为皇长子。


然而,朱翊钧对朱常洛一直不满,也不怎么关心他和他的母亲。在朱翊钧的心目中,最喜爱的不是皇后王喜姐,也不是生下朱常洛的王恭妃,而是为他生下三皇子朱常洵的郑贵妃。朱翊钧对郑贵妃母子宠爱有加,一直希望立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认为放弃皇长子而立皇三子,违背了太祖皇帝的祖训。


面对大臣们极力反对立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朱翊钧干脆不立太子,太子之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由于朝廷长期没有太子,大臣们猜疑重重,担心郑贵妃篡位。因此,大臣们频繁上奏,敦促皇帝尽快册立太子。朱翊钧越是愤怒,一上早朝,君臣就因太子之事争吵不休。最终,朱翊钧索性不再上朝,远离政务。

然而,大臣们并未罢休,仍将敦促册立太子的奏折呈交内阁,再由内阁大臣呈递给皇帝,朱翊钧对此感到烦恼。直到万历二十九年,这场漫长的国本之争才告一段落。或许是朱翊钧太过疲惫,最终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公开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皇子朱常洵为福王。


这场国本之争耗尽了朱翊钧的耐心。因此事,多位内阁首

辅大臣被贬,许多朝臣也遭流放,宫廷中许多职位空缺。而朱翊钧自己深陷不满,三十年未踏出宫门,甚至太庙也未曾参观过。

除了自己的不悦,朱翊钧将一切归咎于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身上,将她冷落在幽宫中。王恭妃长时间以泪洗面,最终双目失明,于万历三十九年去世。大臣们建议为她举行庄重葬礼,但朱翊钧拒绝,最终不得已,才勉为其难地追封她为皇贵妃。


朱翊钧与大臣们的“国本之争”背后,也夹杂了一些个人情绪。最终,在太子人选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妥协。这场漫长的争端对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朱翊钧在位期间取得了战争上的胜利,但明朝已经陷入衰败之中。更令人痛心的是,朱翊钧时隔26年再次主持早朝时,君臣竟然互不相识,这样的情景令人深感惋惜。


这段历史揭示了权力、私情和个人情绪在古代政治中的复杂交织。朱翊钧的故事警示我们,即便是权力至高的皇帝,也受制于种种因素。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政治权谋的缩影,也是人性、情感和历史的交织。这段历史的独特性和戏剧性让人们不禁反思古代社会的种种制度和现代政治的复杂。历史的教训是永恒的,我们应从中吸取智慧,以避免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万历   生下   皇帝   明朝   国本   皇子   长子   大臣   太子   任性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