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一心要灭刘表,为什么花了7、8年,连江夏都打不下?

孙策、孙权,一心要灭刘表。

孙权上位后,多次发起对刘表的进攻,孙权亲征,周瑜、周泰、凌统,名将尽遣,一心要拿下刘表。

东吴军连战连胜,但却始终连江夏郡都还没有拿下,几乎没有增加任何领地,战略上几乎没有任何突破···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心要灭刘表的孙家兄弟

于私而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于公而言,夺取荆州,全据长江,更是其一直以来的国策!

所以,孙策、孙权兄弟,一直视灭刘表为必须完成的使命!

1、还没有开始创业,孙策就将灭刘表作为必须完成的使命!

孙策创业前,曾找张纮咨询方略。

当时,孙策就提出,自己首先要找袁术要回先父故兵,然后夺取家乡江东,随后夺取荆州,“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裴注《三国志》引《吴书》)

张纮赞许,并将其提升,认为如果真能如此,其意义远不只是”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而是荆、扬可一,孙策就可以做齐桓公、晋文公,何止是朝廷外藩呢?

2、孙权初上位,又再次明确以夺取荆州为战略方向。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上位。

同年,孙权向鲁肃咨询方略。

鲁肃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不要去招惹曹操,而应夺取荆州,”全据长江“,然后再伺机进取中原,一统天下。

此后,“全据长江”,逐渐成为东吴立国的国策。

如此,无论是出于私人的杀父之仇,还是出于江东未来发展的战略,孙家兄弟都视灭刘表为必须完成的任务!

决心既定,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连战连胜,但成果却很一般

孙策开拓江东时期,就和黄祖干过一仗。

当时,刘勋向江夏黄祖求援,黄祖派儿子黄射助战,结果,孙策大破之;随后,刘表又派从子刘虎等人前来增援,又被大破,刘虎被斩。由此,黄祖不敢再轻举妄动。

这是孙氏兄弟与荆州军第一次作战。

如果此战,孙氏兄弟表现不佳,则刘表可能觊觎江东;但看来,孙策的战斗力胜过刘表!

而从203年开始,孙权又三攻江夏。

1、203年十月,孙权第一次进攻江夏。

孙权亲率水、步军西上,大破黄祖军。

然而,此后,攻城未克,而后方山越又动乱,孙权被迫退兵。

2、207年,孙权二攻江夏。

此战,孙权掳掠了黄祖治下的一些人民后退军。

此战,没有大战记载,也没有攻城记载,应是为次年进攻作得一次试探性进攻。

3、208年正月,孙权三攻江夏。

此战打得很激烈。

黄祖以两艘艨艟挟守沔口,以艨艟上千名弩收发射弩箭封锁江面,阻击吴军,又以步兵在后,坚守沔口城。

董袭、凌统各率百名敢死队员,每人披双重铠,乘斗舰冲入艨艟阵中,砍断固定艨艟的绳索,艨艟顺水横流,孙军得以前进。

吕蒙大破黄祖水军,战其都督陈就,随即以全部精兵,一鼓作气,攻下该城,屠之。

黄祖也在混乱中被杀!

此战后,孙权占领了江夏郡东部,仍然没有全取江夏。

而且,孙权军在贡献沔口后,选择不是控制、经营,而是屠城后退军。

如此,孙权军三征江夏,虽然连战皆胜,但并没有实际占领更多土地,而讨灭荆州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不久,刘表死,刘琮降曹操。

孙权再也没有机会“手刃仇人”,从刘表手中夺得荆州了。

忙了这么久,打得这么辛苦,又连战连胜,为何结果却是这般呢?

总体实力居于劣势,只有持续胜利才能有效果

江东军连战连胜,其战斗力确实在荆州军之上。

然而,如果论及综合实力,当时的孙权其实尚不及刘表。

孙权征刘表,是从203年才开始的。

此时的刘表,已经拥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了。而且,经过刘表的治理,荆州的经济十分发达,物资储备丰富。

无论地盘、兵力、粮草物资,刘表皆在孙权之上!

军队战斗力有优势,但总体实力居于劣势。

这样的情况下,孙权只有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的优势,接连取胜,持续进攻,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效果。

否则,如果进攻节奏太慢,刘表虽然遭遇败绩,但有充分时间以综合实力“疗伤”,重建防御。

第一次攻江夏后,孙权撤军,但黄祖很快又重新完善了江夏防御。

第三次攻江夏后,孙权撤军,又不能持续进攻,公子刘琦前来江夏,又重新建立起了防御。

如此,双方实际上打成了消耗战。

消耗战,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居于劣势,至少没有优势的孙权,自然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了!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打得这么满呢?

后方未稳,难以持续胜利

虽然说起来是“已历三世”,但是孙策开拓江东,不过才短短几年,还很不稳定。

孙策本人就是死于叛乱者的刺杀。

孙权上位时,江东的情况仍然很复杂。

1、虽然孙策控制了六郡,但是,郡内深险地区的山越和强宗,不接受征调,仍然处于半割据状态,不服从孙权。

2、孙权上位之初,没有功绩基础,因此,孙氏集团内部不服者很多。

所以,孙权讨伐荆州,总不能充分施展。

第一次征江夏,大胜围城之时,“山寇复动”,被迫退军。

退军后,让吕范平鄱阳,程普讨安乐,韩当、周泰、吕蒙等人也都被分散派到各地为县令长(安抚地方)。

次年,孙权从弟,丹阳太守被左右所杀,孙权委任孙瑜,又是平叛。

又次年,孙权派贺齐讨上饶···

如此,第一次征江夏与第二次征江夏之间,隔了足足4年!

在形势迅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曹操迅猛发展的时代,4年,是何等的奢侈!

由于后方不稳,西征之战,总是打打停停···

孙权打打停停,刘表缝缝补补,这仗自然是打不完的···

孙权的不成熟,使胜利果实难以保留

而孙权当时的不成熟,也加重了他夺取荆州的难度。

此时的孙权,喜“屠其城,徙其民”。

攻李术于皖城,城破,“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后来破黄祖于沔口,又“遂屠其城···虏其男女数万口”。

皖城、沔口(尤其是沔口),皆紧要之地,孙权皆屠城徙民,主动放弃地方。

一来,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又主动放弃,自然不能以之为据点继续发展攻势;

二来,更重要的是,这使孙权难以得到荆州人心。

孙权攻皖城时,“妇女或吞丸土而吞之”。(妇女要吞丸土而自尽,这从侧面又反映出:孙权军的军纪有严重问题!)

而到赤壁之战后,周瑜、鲁肃皆表示“(荆州)百姓未附”,可见,当时的荆州百姓,是不拥护孙权的。

既不能取得民心,又不能经营夺占之地,孙权哪里能够进取荆州呢?

其他原因

此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也使孙权攻略荆州的进展缓慢。

一、东吴攻坚能力不足。

东吴军水战,基本上都能迅速击败荆州军。

然而,东吴军的攻坚能力不足,则是老问题了。

第一次攻江夏,“惟其城不克”,迁延时日,才会因后方动乱而撤军。

二、沔口之险。

沔口是长江与汉水汇合之处。

由于两岸的龟山、蛇山向江心突出,河道受到约束而相当狭窄,水流湍急。

而在上下游,泥沙堆积,形成沙洲。

河道狭窄,加之沙洲,使守军可以在此驻军停舟,截断江面。

这意味着两点。

1、使进攻难度加大。

要进攻沔口,先要突破封锁线,然后又要在水战中取胜,掌握制水权,最后还要攻取城池!

水战必须突破严密防御,并取得彻底胜利,控制江面;陆战又必须上岸攻坚,一举破城。

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2、容易重建防御体系。

由于防御要点依托地利的天然优势,因此,重建防御体系,是比较便捷的。

三、黄祖之强。

黄祖,也是一个比较擅长防御,而且很有韧性的对手。

当年对付孙坚,黄祖先是战败,然后又紧急设伏,射杀对手,反败为胜。

而在与孙权的角逐中,黄祖虽率败,但仍然能坚韧阻止层层抵抗。

此外,黄祖还一度得到甘宁相助,实力更进一步。

凌操、徐琨,皆是在作战中被黄祖、甘宁所杀!

由此可见,黄祖虽然不是一流统帅,但坚韧不乱,经验丰富,是很难啃的骨头。

以上三点,结合到一起,注定沔口很难打。

孙权攻沔口,必须充分准备,甚至要先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调集名将,然后亲自指挥!

这种仗,急不得。

而急不得,也意味着:慢一点。

两雄相争,慢即是快!准备好了再打,更有把握。

然而,在多方博弈中,慢就是慢!你磨刀霍霍,刀还没有磨完,猎物已经被别人打走了···


无论于公还是于私,孙权都一心要灭掉刘表!

然而,最终未能如愿。

其关键原因是:实力不允许!

江东未安全稳定,孙权征刘表难以保持连续性。

沔口之险、黄祖之强,以及东吴军攻坚能力的羸弱,则使孙权不但不能保持连续性,而且很久才能“来一次”,节奏及为缓慢。

而刘表综合实力强,你不能连续打,他就能马上满血复活!

孙权集团当时还不够成熟,无论对于控制要点,还是争取民心都缺乏经验,使胜利成果无法保持,不但不能鲸吞,甚至也不能蚕食!

如此,孙权耗费数年,尽管屡战屡胜,但战略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连江   连战   东吴   艨艟   荆州   水战   江面   长江   上位   连胜   战斗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