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航空工业:千岛之国的百年航空梦,碎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印度尼西亚,这个拥有一万七千多座岛屿和人口超过两亿六千万的国度,被誉为航空业的天堂。然而,印尼的航空工业历史并非一直如此辉煌,要理解它,我们需要穿越时间的河流,回到独立之前的年代。

在1945年独立之前,印尼的航空工业还处于摇篮阶段,仅有一些零散的小型私人飞机制造作坊,远未形成系统化的产业。这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航空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为了满足殖民地的需求。

然而,随着印尼共和国的成立,航空工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46年,印尼成立了空军计划建设局,正式介入航空工业的发展,虽然初期的产品有限,只是一些小型飞机,部分被印尼空军使用。


1960年,印尼政府意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进展缓慢,飞机数量不足。于是,他们成立了航空工业筹备委员会,开始与欧洲国家如波兰、德国和西班牙谈判技术转让。这一举措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例如与波兰签署的协议,使印尼能够生产小型民用飞机,用于农药喷洒和小型货运。

然而,印尼在1965年发生了一场与华人有关的悲惨事件,导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中断,给印尼的航空工业带来了一些问题。政府不得不进行改组,将航空工业分为隶属于空军的飞机制造司令部和隶属于政府的独立飞机工业国家公司。这标志着印尼的航空工业从军方分离,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一部分。


航空工业的脱离军方掌控,为项目合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促使印尼的航空工业迅速发展。此外,印尼的技术学院也开设了航空专业,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支持。

到了1974年,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在印尼航空工业的舞台上,他就是哈比比。哈比比出生于印尼,后来留学欧洲,并在德国的飞机制造学院毕业。他的父亲与印尼总统苏哈托有密切关系,使他的前途更加光明。哈比比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德国的研究机构工作。

1966年,印尼外交部长访问德国,邀请哈比比回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哈比比欣然接受,并开始在国内培养人才。他的战略规划使印尼建立了留学队伍,在德国研究所学习和工作,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1974年,时机成熟,哈比比被任命为印尼石油公司的总经理顾问,并接管印尼飞机公司。这标志着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哈比比接管公司后,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最显著的变化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他强调制造而非基础研究,提出了“本末倒置”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与其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巨额资金,不如寻求合作和购买现成技术。这一策略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印尼航空工业达到了巅峰。

在1979年,印尼与西班牙合作,成功研制了涡桨支线运输机CN235。这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飞机不仅在国内投入使用,还出口到国外。CN235的成功启发了哈比比,他计划研发更大型的N250涡桨支线客机,甚至考虑开发座位数达到130的喷气客机,N-2130。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印尼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资金援助,但条件是不允许资金流向航空业。这一限制严重威胁了印尼航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哈比比亲手培养的产业。

尽管哈比比后来成为印尼的总统,但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航空工业受到威胁,这无疑是令他备感沮丧的时刻。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印尼   航空工业   波兰   西班牙   支线   德国   空军   飞机   航空   政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