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订立泉州规矩 推动海丝贸易

人物名片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后更希元,自号西山,南宋福建浦城人。两知泉州,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忠。其为宋代大儒,道德、政绩和文章“声蜚当世”。《宋史》《弘简录》《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等皆为之立传。

浦城《真氏族谱》内的真德秀画像(翻拍)

核心提示

真德秀是宋代名士,他出知泉州时,下察民情、广施德政、整饬吏治,推动泉州海外贸易事业大发展。同时,增屯要塞,部署海防,保障东南海疆的安全,深得民心。他提出的崇风教、清狱奸、平赋税、禁苛扰等“泉州规矩”,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真德秀曾在泉州文庙留下《劝学文》。图为清晨的文庙大成殿。

困境之中出知泉州

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曾配飨于朱熹祠。更夸张的是,在他去世128年后,元朝还追封其为“福国公”,待遇之高,世所罕见。不过,如果从真德秀一生贡献来看,他受到这样的礼遇,又显得理所应当了。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据专家考证,真德秀生在浙江龙泉西乡五都的西山,后徙居浦城,故史书均载为“浦城人”。成年后,难忘出生地,真德秀自号“西山”,因而后人又称其为“西山先生”。

《宋史》称真德秀“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当属聪明早慧之人。庆元五年(1199年),年仅21岁的真德秀便登进士第,初授南剑州判官。可能是觉得科举考得不过瘾,开禧元年(1205年)他又去参加闱试了,中了博学宏词科,不久“召为太学正”。当时的太学正隶属于国子监,真德秀主持太学后,弟子中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即宋慈,后来成长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著有《洗冤集录》5卷。

真德秀在朝时出任过学士院权直、起居舍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在外曾任江东转运副使、泉州郡守、知潭州湖南安抚使、知隆兴江右帅、知福州福建安抚使等要职,履历如此丰富,令他饱经世故,对官场的弊端更是洞若观火。真德秀先后两度出知泉州:一是在嘉定十年(1217年)至嘉定十二年(1219年);一是在绍定五年(1232年)至绍定六年(1233年)。

宋时,泉州港渐趋发达。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了市舶司,泉州港迈向繁荣,市舶司收入水涨船高。大观元年(1107年),泉州由上郡升为望郡,是全国户达20万以上(人口超百万)的八大州府之一。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广州市舶司净入200万缗。这对于南渡后“经费困乏,一切倚办海舶”的南宋朝廷来说,无疑就是最给力的“摇钱树”了。高宗曾叹谓:“宋舶之利,颇助国用”“提举市舶官,委寄非轻,若用非其人,则措置失当,海商不至矣”。官吏的良庸,对于海外贸易至关重要,这个道理皇帝自然心知肚明。

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首知泉州,但当时的泉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宁宗庆元(1195—1201年)以前,泉州还是“田赋登足,舶货充羡”的状态,但之后十来年间,寺院田产、官田、公田被大家巨室所侵占,豪商大贾囤积居奇,加上海盗出没频繁,民间交易骤降,港口发舶数量大幅减少。州县长官却无视现状,常预借年税,甚至重催已纳之税,搞得民众“嗷嗷于鞭扑之苦”。民生憔悴如此,谈何收益?宋宁宗当然不愿泉州就此沉沦下去,他挑中之前担任江东转运副使时已有“德政亲民”之名的真德秀来担任泉州郡守,希望这位“西山先生”能扶泉州一把。

太乙仙姑宫的前身即真济宫,今位于市区濠沟墘巷内。

对症下药痛革前弊

领守泉州,非同小可。真德秀不敢怠慢,未到泉州时,他就“贻书问政”于之前出知过泉州的倪思。倪思以“毋崇宴觞,毋艳賨(cóng)贷,静以安民,俭以化俗”十六字相赠。莅泉后,真德秀迅速开展摸底排查,掌握了泉州海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泉州吏治方面的诸多弊端,一些犀利的革新想法逐渐在他的脑海中成形。

常言道:“沉疴下猛药。”为了让泉州蜕变,真德秀定下一系列“泉州规矩”,彻底改变了当时的营商环境。他的治郡措施简而言之就是:罢和买、禁重征,抑制腐败,礼遇番商;打击海盗,整顿要塞,巩固海防;注重教化,发展生产,惩奸除暴。

以前番舶抵泉郡,犀象香珠之属,悉选充献,名曰“呈祥”。接收舶货时,官吏重征、强买,甚至没收,无所不用其极,致使番商“畏苛索,苦和买”,每年至泉的海舶船数仅三四艘,泉州海外贸易大为衰落。真德秀为此与提举市舶司的赵崇度相商,痛革前弊,让税率明明白白公之于众,不允许私改乱改,此举深得番商的欢心。真德秀在泉州的第一年,外来海舶船数增至18艘;第二年24艘;第三年则达36艘。海丝贸易迅速复苏,继而得到发展。对来泉州贸易的番商,真德秀给予尊重,保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为显示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真德秀还多次到九日山主持“祈风典礼”,祈求海神保佑商舶往来平安。

与此同时,真德秀严禁州县官吏对黎民百姓施行重税、预借税和无理科罚,“税出于田,一岁一收,可使一税而再乎?”禁止胥吏苛扰百姓,诸如秋收时节下乡乞谷乞麦、差人下乡购物不给钱等,“皆在所不许”,违令者甚至要下狱、发配。如此一来,狠刹勒索之风,民力得宽,舒张了贸易市场的活力。

泉州在皇帝的眼里是“摇钱树”,在海盗的眼中又何尝不是?宁宗开禧(1205—1207年)后,温州、明州(宁波)的海盗不断劫掠泉州海舶,海商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嘉定十一年(1218年)四月,海寇王子清等率众侵入泉郡海域,官军初战告败。真德秀亲祭战死的士卒,授予方略再战,终于击溃海寇。为了加强海防,真德秀重新部署整顿泉州湾的法石、永宁、石湖、围头、小兜等海防要塞,合理调整寨兵,增备各寨兵船,加强操练和防区巡逻。一时间海盗敛迹,舟船畅行。

真德秀尤重风教,他劝励民众“福生于俭,祸生于奢。尽力以务本,谨身以节用”。对于泉州那些经常欺凌百姓的豪门大户,真德秀一概不留情面,依法戒治,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宋史·真德秀》载:“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有讼田者至,焚其券不敢争。”一通操作下来,泉州重新朝着政清人和、商贸繁盛的方向发展。

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被召入朝,出任起居舍人兼王府教授,辅翼太子赵肱。

真德秀多次到九日山主持“祈风典礼”

著书总结为官经验

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进徽猷阁侍制,再度出知泉州。到任时,“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道光本《晋江县志·真德秀》)。在他上次离任泉州后,泉州又出现“公私耗竭,上下煎熬,租簿弗登”的现象。所以这次他到泉州,百姓都盼着他能帮郡民减轻生活负担。

真德秀这回轻车熟路,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清理赋税、刑狱等方面的“潜规则”,出台新版“泉州规矩”。严禁随意收禁百姓,更不许擅自拷刑犯人,对违法豪强要痛加惩处,以儆效尤;严禁州县官吏向百姓预借赋税,强调只准催收当年和历年未缴赋税,不许再行预借;大力传播理学,自纂泉郡诗文700余篇,名曰《清源文集》;解决南外宗扰民问题,促进海上商贸的发展,大幅降低各种苛捐杂税对民众的伤害。绍定年间(1228—1233年),海寇再度猖獗。真德秀重拾海防政策,巡海滨、屯要害,遣将击寇于料罗,并经略料罗战船。一时间,海域靖平。

真德秀对泉州科举十分重视。在《真西山先生集·卷之七》中有《泉州科举论士文》,展现了他对泉州士子在科举方面的期许。他认为:“盖闻四民之中,莫贵于士。而士之所守,莫先于礼。是以圣经垂训,足容欲重,手容欲恭,进退步趋,必中规矩。”该文集中,还有真德秀亲撰的《泉州劝孝文》《泉州劝农文》《再守泉州劝谕文》《再守泉州劝农文》等文章,行文没有太多华丽辞藻,言简意赅,而且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在民间流传,足见其用心良苦。

虽然第二次知泉仅有两年时间,即使加上前一次的任期,在泉州也不过5年时光。但真德秀在他的《西山政训》一书中,详细记载下自己“帅长沙、知泉州”时晓谕下属官僚的政训,就如何当好地方官总结了一番经验。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称,他在长沙时与同僚“各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所谓“四事”就是: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所谓“十害”则是: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囚系、残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讦、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而两知泉州时,他便告谕泉州州县官僚,除了要守“四事”、去“十害”外,还要“崇风教、清狱奸、平赋税、禁苛扰”,提出“愿同僚力修冰蘖之规,各厉玉雪之操,使士民畏敬”。这样的“泉州规矩”,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真武庙大殿曾是真德秀祭海祷告的地方

“真济亭”成怀古遗迹

泉州中心市区花巷与濠沟墘巷交界处,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宫庙——真济仙姑宫(又称太乙仙姑亭、太乙仙姑宫),宫内主祀鄞仙姑,配祀赵天君。别看宫庙不大,历史却十分悠久。宫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是当时的泉州郡守真德秀一手创建的,原名为“真济亭(宫)”。创建之初,真德秀亲自为该宫亭书匾“真济亭”三字。由于真德秀才高德馨,所以“真济”二字,后来成了当地铺境的名称。

真德秀两度出知泉州时,广施德政,主编清源文献,整治海防,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当时泉州人和外来番商都对其感恩戴德,故在真济亭内为其塑像祀奉。惜该塑像湮没久矣。

为何真济亭成了仙姑宫呢?据介绍,鄞氏仙姑系宋代南安三十二都人(今南安大霞美镇山美村后井自然村人),“幼有神术”。相传,鄞仙姑平时沉默寡言,农活家务之余上山采药,在泉郡一带行医,特别擅长妇幼科。有一次,鄞仙姑入宫治愈患痈疽的皇太后,皇帝大喜之余敕封其为“太乙仙姑”。南宋时鄞仙姑的传说盛行,郡人遂刻制“鄞氏仙姑神位”(后世又添置仙姑神像)奉于真济亭内,供人们烧香膜拜。真德秀也亲撰楹联“愈母后痈疽,帝中简命;悯婴儿苦厄,天乙受经”于宫亭内,颂扬仙姑的医术高深。随着前来烧香祭拜仙姑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真济亭(宫)也就被民众唤成了“真济仙姑宫”。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张云翼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时,曾到真济亭来瞻仰真德秀遗迹,并留下《真济亭怀真文忠公》诗一首,称颂真德秀对泉州的功绩。

真德秀在清源洞祭祀过蔡真人

为官做事顺应民意

真德秀是理学名家,曾在泉州文庙留下《劝学文》,鼓励士子读张南轩和朱熹的书,指出“二先生之教,旁贯群言,博综世务,犹高山巨海,瑰材秘宝”。

在入乡随俗方面,真德秀更是接地气,他常有顺应民意之举。有一回,他在中元节亲自主持普度祀神仪式,祭祀死于战乱的士兵和无辜百姓。他还为此作过《普度青祠》《中元仙游建醮青词》《中元节清源洞设醮》等祭文(《真西山文集·卷49》),“不厌为民祷之”。

嘉定年间,泉州大旱,真德秀从安溪清水岩迎来清水祖师塑像供奉,并作《安奉清水疏》进行祈雨。结果,真的下起大雨。为谢神威,真德秀在清水祖师庙“真人”匾额之上,添上其姓氏“真”,结果该匾额成了“真真人”,遂成一段佳话。

《真西山文集》收录了众多真德秀在泉州所写的祝文、祷文,如《社神祝文》《稷神祝文》《东岳祈雨疏》《朋山庙祝文》《真武殿祝文》《紫帽山祝文》《广佑庙祝文》《龙湖庙祝文》等等,他参与的祭祀活动数不胜数,如泉州城隍庙祭祀城隍神、清源洞祭祀蔡真人、青阳山祭祀石鼓神、惠安圣妃祠祭祀圣妃、永春白马仙祠祭祀白马仙……足迹当真是遍布泉州的山山水水。

泉州府学礼殿东侧原有忠孝祠,此即真德秀出知泉州时所建。忠孝祠内祀奉唐人林攒、宋人苏缄。真德秀认为这两人是孝与忠的化身。他还亲自为该祠作《忠孝祠记》。明嘉靖三年(1524年)改为乡贤祠。至清末,乡贤祠共供奉198位泉州历史上的名儒,其中属本府(泉州)和首县(晋江)人士188位,外地人士10位。

宋时,在泉州府治东边有先贤祠,初祀四公:“唐相国常公衮、四门欧阳公詹、宋龙图柯公述、宝学刘公子羽”。后来增祀郑侠,变成五贤祠。南宋绍定年间,教授郑璜更立新祠于文庙之东,增祀至23人。真德秀卒后,“邦人复绘像增祀焉”,为24人。另据道光本《晋江县志·卷之十四·学校志》载:“嘉靖三年,守高越以名宦、乡贤合祀于育英门西之六贤守祠。六贤守谓:宋蔡襄、王十朋、真德秀,明胡器、尹宏、欧阳复。”入列名宦祠、六贤守祠,应算是泉州人对真德秀最高的致敬了,这也是历史为真德秀画下的最美注脚。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责任编辑:黄冬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泉州   宋史   浦城   嘉定   西山   仙姑   赋税   海防   南宋   祭祀   规矩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