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Pd-In合金中的修复体经硬化处理后,其时效硬化性有加强吗

文/大壮实验室

前言

金属陶瓷合金是一种重要的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其中,Au-Pt-Pd-In金属陶瓷合金以其高强度、良好的氧化抵抗性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陶瓷修复体的层状晶界反应,可能对其力学性能和长期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深入了解层状晶界反应的特点,和机制对于优化金属陶瓷合金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Au-Pt基金属陶瓷合金

金属陶瓷修复体,至今仍然是修复中最可靠的方法,中使用了一系列金属陶瓷合金,其中,金属烤瓷修复体,用金合金基本上以Au、Pd为主要成分,辅以Pt、Ag、Sn、In、Fe等成分。

Au的金属陶瓷合金,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显着硬化,以抵抗口腔环境中的咬合力,次要成分,如Pt、Sn、In和Fe,在沉淀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通过沉淀硬化的合金中,通常在晶界中观察到层状结构,据报道,这些层状形成的晶界反应,是大多数情况下软化的机制,有时是硬化的机制,具体取决于合金成分。

在一项由48.78Ag-28Pd-12.04Au-9.12Cu(wt%)组成的铸造合金的研究中,第一次晶界反应形成的层状结构导致硬化,但第二次晶界反应产生了非常大的硬化。

导致软化的粗层状结构,在一项由47.5Au-36Ag-10.6Cu-4Pd-1In-0.7Zn-0.2Ir(wt%)组成的铸造合金的研究中,晶界层状结构的形成导致软化。

对于用于金属陶瓷修复体的添加Pt的Au基合金,由于Au和Pt彼此溶解度的限制,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发生沉淀硬化。

因此,在瓷器烧制过程中,合金的硬度,可以通过层状形成而改变,为了在最佳力学条件下,使用添加Pt的Au基金属陶瓷修复体,确定层状形成晶界反应,与硬度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尚不清楚层状形成晶界反应,是否是添加Pt的Au基金属陶瓷合金硬化或软化的机制。

所以我们研究,由76.6Au–9.9Pt–9.3Pd–1.7In(wt通过硬度测试(HV)、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检测含微量成分的含量。

将试样在立式炉中、氩气气氛下,进行950℃固溶处理10min,得到单相过饱和固体,然后将样品在冰盐水中淬火以防止平衡相的形成。

随后,将固溶处理的样品,在熔盐(25KNO 3  +30KNO 2  +25NaNO 3  +20NaNO 2wt%)中,在550℃下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时效,并在冰盐水中淬火。

为了检查时效过程中的硬化和随后的软化机制,使用维氏显微硬度计(MVK-H1,AkashiCo.,Akashi,HyogoJapan),使用25-或300-gf负载和10s的保持时间。

进行XRD检查老化过程中的相变,使用金刚石圆盘锉削粒径,低于45μm的粉末样品,并通过330目筛网。

然后将样品与粒径为1μm的氧化铝粉末混合,以防止热处理过程中烧结团聚,随后,将粉末样品,真空密封在石英管中并进行热处理。

然后从热处理的样品中,过滤出氧化铝粉末,使用Ni过滤的CuKα辐射作为入射光束,在30kV和40mA下记录XRD曲线。

二、有限元扫描电镜观察

我们拍摄热处理板材样品的FE-SEM图像,以检查时效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将热处理后的样品,用抛光机处理,并在含有10%KCN(氰化钾)和10%(NH 4 ) 2 S 2 O 8 (过硫酸铵)的水溶液中蚀刻。

在15kV下记录热处理板样品的EDS(INCAX-Sight,以确定老化过程中元素分布的变化,样品的制备方法,与FE-SEM观察所用的方法相同。

为了确定与时效硬化行为,相关的最有效的时效温度,将在950°C下固溶处理10分钟的板状样品,在300–630°C的温度范围内,等时时效20分钟 ,使用300gf负载测量显微硬度。

样品在300至630℃温度范围内,时效20分钟的等时时效硬化曲线,样品在550°C的时效温度下表现出明显的时效硬化性

使用300gf负载测量显微硬度,不划分晶粒内部和晶界,2分钟时获得的硬度,大约是固溶处理条件下的两倍。

此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硬度逐渐增加,并在100min时达到最大值。保持最大值直至200min后,硬度逐渐下降,直至2min,然后明显下降,直至20min。

三、固溶处理(ST)样品的XRD图案

我们研究了等温时效过程中XRD图谱的变化,以阐明时效过程早期和后期相变,与硬度变化的关系。

在950°C固溶处理10分钟,然后在550°C老化不同时间,直至20分钟的样品的XRD图案的变化。

固溶处理(ST)样品的XRD图案,显示出单一富金α相,具有面心立方(fcc)结构,晶格参数为200= 4.0222  Å。

该值略小于报道的Au晶格参数( a  =4.0786Å),在550℃时效30s的样品的XRD图中,(111,200)α衍射峰,向低衍射角侧不对称展宽。

并且,在主峰的较高衍射角侧观察到弱衍射峰,因此,母体α相在30秒内开始相分解,导致硬度明显增加100HV。

通过延长老化直至20分钟,XRD图谱没有显示出进一步的变化,主峰形状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晶格参数差距较小,贫溶质母相和沉淀相(β 1)的峰重叠。

主峰较高衍射角一侧的弱衍射峰来自fccβ 2相,其晶格参数为a 200  =3.986Å,该值与Pt3 In相的晶格参数a  =3.992Å非常相似。

母体富Auα相的晶格参数,从200 =  4.0222Å变化很小 200  =4.0231Å,通过转变为溶质耗尽的富金相( α 1  +  α 2 ),这将在元素分布部分进一步提及。

Au-Pt-Pd-In金属陶瓷合金中的陶瓷修复体,分别含有约9wt%的Pd和Pt,仅由Au和Pd组成的合金没有表现出沉淀现象,因为它在所有原子比下形成完全固溶体。

另一方面,由于在时效温度(550℃)和固溶处理温度(950℃)下,彼此溶解度不同,Au-Pt合金中可能会发生沉淀。

从合金成分来看,析出相(β 1和β 2)被认为是Pt富集相,尽管由于XRD峰重叠而导致晶格信息不清楚,为了证实这一点,通过FE-SEM和EDS对样本进行了分析。

四、微观结构变化

样品在950°C下固溶处理10分钟,观察到单相的等轴结构,层状形成晶界反应稍微进行,在非常短的时效时间(30秒)内峰变宽,这种晶界反应必定在固溶处理后的淬火过程中立即发生。

在时效30秒的样品中,晶界纳米尺寸析出物,向晶粒内部生长,并且在进一步时效2分钟后,它们生长得稍微更多。

通过将样品老化100分钟,此时获得最大硬度,由沉淀物和溶质耗尽的基体组成的层状结构,明显粗化并取代了大约一半的基体,而在谷物内部。

在老化2分钟的样品中,层状结构变得更加粗大,并且层状形成晶界反应停止,而没有引发,产生更粗大的层状结构的第二次晶界反应。

此外,通过微观结构粗化,在整个晶粒内部观察到细晶粒内部析出物,一些变化稍微降低了硬,进一步时效20分钟后,晶界和晶粒内部的析出物稍微粗化,这种变化导致硬度明显下降(-50HV)。

上述结果证实了,由析出和层状形成晶界反应引起的硬化,为了表征层状形成晶界反应与硬度变化的关系,使用25gf载荷再次测量显微硬度,分别获取样品晶粒内部(GI)和晶界(GB)区域的数据老化2分钟。

在老化2min的试样中,GI和GB沉淀物中的每个硬度值,均远高于单相固溶处理样品的硬度值(119HV)。

而且,GB析出物的硬度,远高于GI析出物,因此,晶粒内部和晶界析出物均归因于硬化,但包含细小层状结构的晶界,析出物在早期阶段引起更强烈的硬化,老龄化进程。

在进一步时效100分钟的样品中,此时通过使用300gf负载测量获得最大硬度,晶界处的析出物稍微粗化。

然而,根据使用25gf负载测量的数据,这种变化并没有降低晶界硬度,另一方面,GI中的硬度增加,变得与GB析出物的硬度相似,晶界和晶内析出物均有助于时效过程中期的最大硬度。

在时效2分钟的样品中,此时使用300gf载荷测量的硬度略有下降(-15HV),只有GB析出物中的硬度,使用25gf负载测量的数据。

这是从晶界沉淀物的明显粗化中预料到的,晶粒内部显微组织的粗化也略有进展,但仍保持高硬度,在时效过程的后期,晶界的显微组织粗化和由此产生的软化发生得比晶粒内部更快。

第一次和第二次晶界反应,产生了不同宽度的层状结构,分别导致由48.78Ag–28Pd–12.04Au–9.12Cu(wt%)组成的合金硬化和软化。

在我们的研究中,合金作为硬化机制,晶界处立即形成层状结构,随后层状结构宽度的缓慢增加导致软化,而没有第二次晶界反应。

因此,可以认为,层状结构的极其微细的性质,提供了大量的相间边界,这些相间边界,由于层状结构的溶质,贫化的富Au层和析出层之间的晶格参数,导致差异而含有晶格应变。

因此,随后减少相间边界的微观结构粗化会导致软化,正如在各种时效硬化合金中观察到的那样。

考虑到直接层状形成,通过引入精细层状结构,在烤瓷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强化由添加Pt-Au基金属陶瓷合金制成的修复体。

五、元素分布

通过EDS观察固溶处理,并在550°C时效20min的样品的晶粒内部,和晶界层状结构中的元素分布。

样品在950°C固溶处理10分钟,和在550°C时效20分钟的EDS点的FE-SEM图像,列出了晶界层状结构的基体,和基体层(M)和粗化析出物(P)层以及GI区域的EDS结果。

固溶处理样品的基体中的元素分布(aM)与表 1中列出的合金成分相似。EDS未检测到微量成分(Sn、Cu、Ir、Fe)。

在550°C时效20分钟的样品晶界层状结构,其贫溶质基体层(bM)中,与固溶处理样品(aM)相比,Au含量有所增加。

Pt含量下降,Pd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未检测到微量成分(In、Ag、Sn、Cu、Ir、Fe),在550℃时效20000min的试样晶界层状结构的粗化析出层(bP)中,Au含量几乎下降到基体中值(bM)的一半,Pt含量增加了约10%。

乘以矩阵中的值(bM),正如可以从Au-Pt系统的二元相图预期的那样,该相图显示了Au和Pt彼此的溶解度极限,次要成分In和Sn集中在沉淀区域(bP)。

Pd在所有原子比下都可与Au完全溶解,但与Pt存在溶解度极限,另一方面,在Pt富集区域(bP)中的Pd含量略高于Pt贫化区域(bM)。

这似乎是因为Pd通常倾向于与熔化温度相对较低的元素(例如In和Sn),形成稳定相,在550°C时效20分钟的样品的GI区域中,由于晶粒内部沉淀物和溶质的精细性质,元素分布与固溶处理样品(aM)的单相基体相似。

固溶处理后,在550°C时效20分钟的样品的EDS线轮廓和FE-SEM图像(×8,500放大倍数),在晶界层状结构的粗化,析出层和贫溶质基体层中,Au的元素分布与Pt、In和Sn的元素分布相反。

Pd的含量在沉淀区略有增加,而Ag、Fe、Cu和Ir在溶质贫化的基体和沉淀区,分布相对均匀、

Pd与母体富Auα相相比,由晶界层状结构的贫溶质基体层组成的富Auα1相是贫Pt、In和Sn的相,并且析出层(β1 )的晶界层状结构是富In、Sn的Au-Pt相。

EDS无法清晰地看出晶粒内部的析出相,存在晶格参数接近Pt 3In相的β 2相,晶粒内部可能分解为Pt 3 In基β 2析出物和Pt-、In-耗尽富含Au的α 2基质,导致晶粒内部明显硬化。

六、结论

根据SEM观察发现,Au-Pt-Pd-In金属陶瓷合金中的陶瓷修复体经时效硬化处理后,其晶界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层状晶界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以晶界扩散为主,导致晶界区域的成分发生变化,晶界区域出现了富In的相和富Pd的相,同时与陶瓷基体之间也出现了相互作用。

由76.6Au–9.9Pt–9.3Pd–1.7In–1.2Ag–组成的Au-Pt基金属陶瓷合金,时效过程中层状形成晶界反应与硬度变化的关系。

在950°C固溶处理后,通过在550°C时效,母体富Auα相在很短的时间(30秒)内发生相分解,从而引发层状形成晶界反应。

晶粒内部和晶界析出物均归因于硬化,但包含细小层状结构的晶界析出物,从时效过程的早期阶段引起更强烈的硬化

层状结构的交替层由贫Pt、In和Sn的富Auα 1相和沉淀的Pt、In和Sn富集的β 1相组成。

晶界层状结构的极其精细的性质,提供了大量的相间边界,由于α1和β1相之间的晶格参数差异,这些相间边界包含晶格应变,从而导致硬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u-Pt-Pd-In金属陶瓷合金中的陶瓷修复体经时效硬化处理后,其晶界区域出现的富In的相和富Pd的相,以寻找最佳的合金设计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晶格   时效   金属陶瓷   层状   晶粒   基体   合金   硬度   样品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