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有人知道为啥蜀汉最弱吗?

三国时期蜀汉一方是最弱的,既比不了跨有扬州、荆州、交州的东吴,更比不了北方强大的魏国。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只知道蜀汉弱,却不知道蜀汉为啥弱,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蜀汉的弱小。本文将带领大家通过高屋建瓴的分析,来拨开三国各自强弱的终极原因。

三国之中各国的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

曹魏篇

很多人只知道蜀汉地盘小,人口少,所以弱小。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罢了,人人都看得出来,但这却不是根本原因。试想一下,魏蜀吴三国,哪一个不是从一个人开始的,又有谁是一开始就坐拥强大集团的。这就不得不从三国各自的战略眼光、规划能力以及顶层设计说起了。

从曹魏一方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甚至曹操拥有人和的优势。不然你解释不了为何三国时期曹操一方的人才为啥最多,而不是口口声声声称自己是大汉正统的蜀汉一方人才济济。曹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因为曹操为人格局大,所以各种人才都愿意为曹操所用。所以战略规划能力超强的郭嘉为曹操谋划顶层设计,荀彧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大汉的信用资产盗用一空。

所以曹魏初期有汉献帝这块天下共主的招牌,不管你心里喜不喜欢曹操,你一定得认大汉天子的这块金字招牌。尽管这块招牌最早是由袁绍的顶级谋士沮授在公元195年提出来的,迎献帝于邺城,但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曹操抓住时机,所以统一北方就变得十分顺利了,所到之处,打出汉家天下的旗帜,多数人还是望风而降的。

东吴篇

实际上,东吴是三国之中最猥琐的一方。孙坚与刘备同时讨黄巾军,但孙坚彼时身上已经披着长沙太守这样一方诸侯的身份了。但刘备却还是个草根,从最基层做起。所以,说起来东吴的底子比刘备好很多。后来孙坚担任了豫州刺史,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了。

之所以说东吴最猥琐,就在于东吴到了孙权时代,向北不得罪曹魏的战略。即便跟曹魏打一架,也能借机跟曹魏修好,时不时地还能低下头称臣。够猥琐了吧,正是因为猥琐,所以才能背刺刘备,偷袭荆州,斩杀刘备大将关羽。关键是,孙权背刺关羽是在与曹魏勾结的基础上,有了两边夹击,所以孙权有把握夺取荆州。而且在做完这些后,心安理得的享受猥琐发育的成果。

在刘备大军大举伐吴的时候,孙权还能低头求和。求和不成,转脸就向魏称臣。可以说,孙权一会跟蜀汉联盟,一会跟曹魏串通一气,可谓是左右逢源。在这样的猥琐战略指导下,东吴的地盘不断扩大。从最初只有扬州,到夺取荆州江南全土,再到平定交州,将今天广东、越南北部等地纳入东吴版图,东吴猥琐发育战略不可谓成果不大。

所以,东吴的大战略是,向北发展基本没有可能,因为曹魏过于强大。而且由于东吴是仅次于曹魏的一方,所以也是曹魏重点防御的对手。东吴很务实,向北发展不了,那就向西、向南发展。所以,鲁肃早就制定了东吴发展的战略蓝图,即先夺取荆州,而后进兵益州,拿下汉中,统一江南。最后,以半壁江山作为资本,向曹魏摊牌,最终入主中原。至少在东吴夺取荆州前,东吴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这一战略规划。

蜀汉篇

蜀汉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三国之中最差的,而且执行得也最差。这一点可能有人不服气,说三国之中只有刘备的起点最低。曹操他爹曹嵩位列九卿,甚至成为三公之一的太尉,所以曹操出身高贵。孙策、孙权他爹孙坚历任长沙太守、豫州刺史,所以也是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唯有刘备,出身于县尉之家,而且父亲还早亡。

出身差,并不是成为三国之中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最差的借口和理由。上面说了,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他们的顶层设计基本上都是十分务实,又充分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曹魏如此强大,在关羽生擒于禁,兵临樊城的时候,不也放低身段去让东吴背刺关羽么。

蜀汉扛起大汉正统的大旗,实际上曹魏已经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大汉正统的资源给吃干抹净了,等于是吃曹魏的剩饭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扛起大汉正统的旗帜,实际上没什么人响应了。从这一点上说,刘备的顶层设计就比曹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曹丕篡汉之后,大汉正统这个招牌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这也是为啥刘备打出大汉正统的旗帜连没称帝的孙权都不认得原因。

为什么蜀汉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最差

东和孙权,北据曹操,这个草庐对的大战略,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和深思。读者可能不理解这个结论,或者压根就不认这样的结论。我想,很多人是因为没有认真了解过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哪有什么道义和朋友,都是利益而已。所以春秋无义战,战国无正义。

东和孙权,这属于一厢情愿,热脸贴冷屁股。你想东和孙权,孙权就一定要跟你和?事实证明,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太幼稚。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同盟,有的只不过是利益。所以,蜀汉除了刘备以外,上下僵化的东和孙权思维,让东吴背刺关羽显得特别容易。而且背刺的时候还是跟魏国勾结在一起,联合绞杀了关羽。曹魏解除了关羽对自己的威胁,孙吴则实实在在拿到了荆州地盘利益,实现了统一江南大战略的第一步:夺取荆州。

等到夷陵之战刘备兵败猇亭,蜀汉彻底失去了荆州,而且丧失了蜀汉精锐和大量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只有被迫向东吴求和。如果夷陵之战能够像汉中之战那样,君臣同心、上下同德,战胜东吴还是十分有把握的。毕竟,对于蜀汉来说,唯一一次能够实现统一江南的机会就是刘备伐吴。很可惜,在很多大臣都反对伐吴的情况下,君臣离心离德,再加上刘备指挥不当,结果葬送了蜀汉成为第二强国的机会。

刘备伐吴

哪怕刘备不骄傲自满,孙权求和的时候,只要让孙权把湘水划界前的荆州地盘还给刘备,这个还是很容易实现的。但问题是刘备在连战连捷的情况下,认为距离自己统一江南只剩一步了,哪里肯接受孙权求和。

诸葛亮执行草庐对自己的战略规划不力,自己设计的战略规划,自己却抛弃了。蜀汉这样的执行力,怎么可能不成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一方。出秦岭北伐,一是魏国综合实力足够强大,成功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二是蜀汉出川北伐全是崎岖的山路,补给的困难程度远比伐吴大很多个数量级。所以,在汉中防线易守难攻,且汉中一线十分稳固的情况下,伐吴夺取荆州才是诸葛亮的最佳选择。因为先易后难吗,连东吴都搞不定,谈何北伐。

东伐孙吴,诸葛亮可以顺流而下,漕运补给比山路容易多了。自古以来,经略江南,基本上都是先下四川,然后高屋建瓴,顺江而下,势不可挡。当年蒙古灭南宋如是,曾国藩灭太平军依然如是。道理很简单啊,中国地形三阶梯,东吴想顺江西进的难度远远大于顺江东下,因为你是逆水行舟嘛。而且越往西,地势越高,大山险阻,易守难攻。

说到底,一流的战略规划,三流的执行,结果必然一败涂地。三流的战略规划,只要有一流的执行力,照样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蜀汉以大汉正统自居,战略设计和实施过于僵化:我想在这一点上,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而且这一点跟蜀汉成为最弱的一方的关系尤为密切。你看看,强大如曹魏,在关键时候,不也向孙吴示弱,比如曹操请求孙权背刺关羽。而刘备举大军伐吴时,孙权一方面为了稳住曹魏不使曹魏趁火打劫,直接低头向魏国称臣。其二,联合魏国,对蜀汉施加压力。很简单,只要公开了孙吴对魏称臣,那么蜀汉就要防备曹魏救援东吴。因此刘备不得不让黄权率领万余人在江北防御曹魏。

也就是说,蜀汉能够跟东吴联合,为什么不能跟曹魏联合搞东吴,夺取荆州,甚至联合灭吴。在三国征战的大乱斗时代,增强自己的实力才是唯一正确的事,也是必须要让所有的行动为这个目标服务。所以,什么大汉正统,你连地盘都保不住,你再正统有毛线用啊,人家都不认你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无论曹魏还是东吴都利用得游刃有余,唯独蜀汉不知道利用三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益这个资源。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在新莽时代成功翻盘,让大汉正统回到刘家的。刘秀自己先是加入了起义军,在绿林赤眉起义的大背景下,刘秀十分清楚,自己早早的打出大汉正统根本没个鸟用。在大乱斗的时代,一会这个称帝,一会那个称王,枪打出头鸟,慕虚名的都被一个个的解决掉了。一直到刘秀的翅膀硬了,才打出了大汉正统的旗帜,最终中兴大汉,为大汉天下继绝续命。

难道大汉的这块招牌真的完全没用了吗?也不是完全没用,只要刘备在称帝初期,不过分追求所谓正统这个虚名,曹魏内部对大汉有感情的势力多次起来造反,曹魏也是疲于应付,到处平叛。所以,大汉这个牌子可以利用,但不能拿它当饭吃。刘备完全可以拿着大汉的牌子,派地下工作者到魏国和东吴活动,到处封官许愿,只要把敌国搞乱就行。

结语:

蜀汉在三国时代最弱小,根本原因就是战略设计太拉跨,战略设计定了型,又无法彻底执行,甚至放弃执行。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哪有什么友谊,一厢情愿讨好孙吴结盟,哪怕是遭到背刺,也要热脸贴冷屁股的讨好孙武结盟,这不仅仅是固执,更是幼稚。不管用什么手段,能扩大地盘和人口,就距离复兴汉室近了一步。天天站在自家院子里高喊我是正统,连院子都走不出去,谈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孙权都称帝了,对于蜀汉来说,孙权和曹魏都是贼,能跟A贼联盟,却不能跟B贼联盟,这是什么道理?再说,联盟还是毁盟,对于国家来说那都不叫事。所以,蜀汉的弱是从根子上的弱,是认知能力弱,是战略设计弱,是顶层架构弱,是自我束缚、僵化保守等原因导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蜀汉   魏国   东吴   荆州   孙吴   猥琐   正统   大汉   战略规划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