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关于杭州的冷知识,看一下你知道几个?

1,第1个来过杭州的皇帝。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在秦始皇称帝的第12年,秦始皇带着李斯,赵高,蒙毅这些大臣,及他最疼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行,最后一次巡行天下。在走到苏州的时候,秦始皇决定南下到会稽郡,去祭拜一下大禹陵,路上经过了杭州。



那个时候,杭州不叫杭州,它是会稽郡治下的一个县,也是杭州在历史上的第1个名字:钱唐。

在会稽郡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儿,项羽在人群中看到秦始皇的车队后认为,“彼可取而代之”!

2,杭州最早的寺院是什么时候建的。

杭州佛教开山鼻祖是来自印度高僧慧理,他在东晋的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来到了杭州的武林山下,也就是今天北高峰一带,筑造了一座佛舍。

然后,高僧慧理把这里称作“绝胜觉场”,广收门徒,传播佛法,这就是江南名刹灵隐寺的开山之始。算一下,从他来到杭州至今已经有将近1700年了。

3,第1次叫杭州是什么时候。

钱唐这个名字一直叫了好几百年,随着当地的发展,也从县级单位上升到了郡级单位。

时间进入公元六世纪,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统一了北方之后,派出军队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

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隋朝表面上统一了天下,灭掉了南陈,可当时钱唐一带的反抗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他们盘踞在山中,经常组织军队对隋朝派到这里的地方官发动偷袭,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所以,本来一开始衙门的州治设立在挨着灵隐山的钱唐城内,地方官觉得这里太危险了,就把州治临时放到了余杭。这里远离大山,有足够的预警时间。

“州”是中央以下的一级行政机构,又因为当年州治在余杭,就取“杭”加以州,故为“杭州”,从此就有了杭州这个称呼。

也正是因为最初州治放到了余杭,所以很多古诗把杭州也称作余杭,因为当时确实余杭才是这一片的政治中心。不过现在就无所谓了,余杭早就成了杭州的一部分。

4,建成89天便被迫炸毁。

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建成于1937年9月26日,此时正值淞沪会战时期,大桥为支援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随着前线战事的失利,杭州一带也变得非常的危险,为了阻击日军,刚刚修好的大桥必须炸掉。

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打到杭州附近的时候,当天傍晚5时,大桥实施爆破。

这座耗资160万美元,历经925天才修成的大桥,通车仅89天便被迫炸毁,直到抗战结束后的1948年3月,才修复。

5,杭州口音是大杂烩。

来到杭州的朋友不难发现,杭州当地的口音相对于周边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这是因为历史上来自北方的大规模移民,影响到了杭州地方上的口音。

总的来说,大的移民一共有三回。

第1回是,东晋的永嘉南渡;

第2回是,北宋末年的南迁;

第3回是,清朝初年驻防八旗。

这三次大规模移民导致杭州的口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北部吴语区,使他和周边的方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过去南方人不太善于发儿化音,但是杭州本地儿化音说的非常溜,这是因为驻防八旗的口音中经常会有儿化音,跟当地人打交道多了,当地人也受到了这种语言的影响。

6,“杭州萝卜,绍兴种”是啥意思?

在杭州有这么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种”是种子的意思。

指的是,现在很多杭州人,他们祖上实际上是从绍兴过来的。绍兴人来到杭州之后,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7,吴山第一峰在哪儿?

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他曾经率领百万大军企图南征灭掉南宋,在攻打南宋之前,他写了一首诗:“万里车书盍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个吴山第一峰指的就是紫阳山,是吴山东南最高的一个山头,原称瑞石山。

紫阳山西麓,三茅观遗址前的岩石上,还刻有“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

8,西湖的来历。

杭州西湖面积不过5.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两米多,但它就是中国最有名的湖泊之一。

在上古时期,西湖这个地方是钱塘江的一个海湾,随着上游冲下来大量的泥沙,海湾与大海隔绝,湾内就成为西湖,湾外就成了陆地。

所以,最初西湖是一个咸水湖。

从唐朝开始,历朝历代对西湖这个地方进行了改造疏浚等工程,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这里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湖泊,而且水也变淡了。



但是,西湖之名除了优美的风景之外,还和它的人文之盛不无关系。

正如一首诗说的那样:赖有岳于两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9,雷峰塔。

今天的雷峰塔是后来建的,原来那座雷峰塔早在民国年间就倒掉了。

鲁迅听说塔倒了,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雷峰塔的倒掉》。

10,为什么叫西湖?

上面说了,西湖最初是由钱塘江上的一个湾形成的。

所以,起初人们管西湖叫做“钱塘湖”,不过当地人因为西湖在城市的西边,所以也管钱塘湖叫做“西湖”。

但是,官方的名字还是叫做钱塘湖。

直到宋朝的时候,苏东坡来到杭州做官。他游览了西湖之后,觉得这里风景特别秀美,就把西湖和浙江著名的美女西施联系到了一起,于是写了一首诗,里面在描述西湖的时候说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对了,西施也是绍兴人。

因为苏东坡的这首诗,西湖名声大噪,至于他官方的正规名字钱塘湖,反而不为众人所知了!

11,千岛湖。

杭州除了著名的西湖之外,在更西边还有一个著名的千岛湖。

这个名字命名于1984年12月15号,在此之前它只有一个名字,叫做新安江水库。

之所以叫千岛湖,是因为水库中有1078座大于0.25平方米的小岛。



说到新安江水库,这个大水库总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相当于杭州西湖的127倍,是杭州重要的水源地。

新安江水库大坝全长466.5米,高105米,建成时,是当时国内第一座百米以上的高坝。

你今天在千岛湖看的那些岛屿,其实是水库形成前的山峰,原来这一带的狮城和贺城两座大县城,则淹没于水下了。

12,杭州亚运会。

杭州举办的这次亚运会是第十九届亚运会。

中国足球队首战以5:1大胜印度足球队,第2场以4:0战胜缅甸队,提前晋级淘汰赛。

13,12世纪最繁华的城市。

如果说11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是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那么,12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就是当时叫做临安的杭州城。

根据《临安志》的记载,公元1150年前后,杭州人口高达124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且,因为忽必烈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对杭州进行大肆破坏,一直保持了当地的繁荣。所以,当马可波罗来到杭州之后,才把杭州称为“世上最华贵之天城。”

14,杭州的经济规模。

1978年,杭州的GDP是28.4亿;

1997年,杭州的GDP突破千亿元;

2022年,杭州的GDP是1.88万亿。

几十年来,杭州的GDP一共增长了655倍!

15,杭州的海拔。

杭州城区的海拔3~6米,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城市之一。

其实,很多沿海的城市海拔都不高。

比如,上海、深圳、天津的平均海拔都在3~6米左右。

16,杭州最大的姓。

杭州最大的姓是王姓,总人口将近40万,约占杭州本地人口的6%。

17,武松打虎的原型。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杭州人,他杀的不是自然界中的老虎,而是杭州一个姓蔡的地方官。

这个地方官在任期间为非作歹,人们称他为“蔡虎”。

有一天,武松怀揣利刃,趁这个地方官出行的时候将其刺杀,为民除了一大害。

当然了,武松的结局也没有像演义中的武松打虎那样快意恩仇,而是当场被抓住了,最终光荣就义。

他的事迹也被当地人流传了下来,成为西湖众多名人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本人也被小说家进行演绎,成为《水浒传》中让坏人闻风丧胆的天伤星!

18,苏东坡为什么要治理西湖?

苏东坡一共来过两回西湖,他第一回来的时候写了那首夸西湖的诗。

第2回来西湖已经是十几年后了,当时他已经被任命为杭州的地方官。

让苏东坡意外的是,十几年前那个波光粼粼,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因为疏于治理,已经逐渐变成一个烂泥淤积的臭水塘。

这哪行啊,总不能让西施变东施,西湖一定要恢复她的美貌。

所以,苏东坡开始大力治理西湖,并且修筑了著名的苏堤。

西湖又恢复成了原来那种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景象。

而且,苏东坡还在西湖中设立了一个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在哪儿呢?

为了方便当地人识别保护区,苏东坡就设立了三座石塔。

石塔所包围的区域就是保护区,这三座石塔就是后世著名的三潭印月。



各位朋友下次去西湖旅游的时候,可以和同伴科普一下三潭印月的来历。

19,西湖边上的少年马云。

13岁那年,马云的英语老师在课上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他在西湖边的时候遇见了几个外国游客,问路时,他通过自己流利的外语,帮助了老外。

老师用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要好好学英语,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能为国争光了。

马云一听,有道理。

从此之后,他每到周六的早上都会准时的出现在西湖边找老外聊天。

就这样,他很快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外语,还认识了外国朋友。



多年以后,马云正是依靠他优异的英语,得以凭借着专科水平的高考分数,考上了本科的杭州师范外语学院。

在他大一的第1堂课上,马云凭借自己流利的口语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20,宗庆后。

在马云之前,杭州商界有一位大牛,他就是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

1987年,宗庆后以10万元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当时,一个作业本只有几分钱,利润只有几厘钱。

几十年后,他创立的娃哈哈集团员工达到数万人,营业额数百亿。

21,西湖牌。

早先,杭州不仅有西湖牌电视机,还有西湖牌汽车。

22,浙江最早的电报业。

光绪9年,即公元1883年,杭州有线电报开始营业,成为浙江省拥有有线电报最早的城市。

23,近代的货物出口。

杭州自古就是一个对外贸易非常发达的地方,近代随着大清朝打开国门之后,杭州的对外出口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1909年,杭州出口货物达到了1260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同时期大清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1/10。

24,西湖边差点有租界。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根据《马关条约》第六款规定,杭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1895年11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珍田舍己来到杭州,打算在涌金门旁的西湖边开辟租界。

清朝朝廷和地方政府太清楚西湖在杭州的地位了,坚决予以拒绝。

最后,双方拟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把租界放到了杭州北边的大运河附近。这里远离市区,而且当地人烟稀少,征地成本低,也利于开发扩大。

25,杭州开埠时间。

1896年9月27日,杭州正式开埠,日租界初步定为900亩,在这一区域内财政、司法等一切大清的主权全部丧失,均被日本领事控制。

到1897年3月底,西方国家在日本租界附近设立公共租界,其中英国335亩,美国124亩,法国111亩,意大利和瑞士共31亩,

27,杭州火车站。

租界最终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对杭州来说,在当时建设的杭州火车站,比租界带来的改变要大得多。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一月十四日,江墅线开工修建。一开始的计划是这条铁路线绕过杭州城,这样就能够保证杭州城的完整。但是经过慎重的讨论之后,地方上最终选择了从杭州市区穿墙而过。理由也非常简单,火车站必将会带来商品经济的快速流通,如果铁路绕城而行,对于杭州市的发展是不利的。

车站选址完成之后,便购地兴建车站,拆迁的时候给的钱还是不少的,“凡城站应用地亩,不论官民,统照旧案,每亩四十元”。在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大约也就6块钱,每亩地40块钱的补偿,大约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多的收入。

28,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的前身是浙江藏书楼。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官府把这里改组成浙江图书馆。

截止到2016年,浙江图书馆共有馆藏文献673.44万册,在我国省级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29,杭州最早的近代公共交通。

民国十年(1921年),杭州商民合资创办了永华汽车公司。

永华汽车公司是杭州最早建成的近代公共交通经营机构。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公共汽车,线路为湖滨至灵隐一线,并在1922年开始运营。同时,这家公司还兼营出租小客车业务。

今天,杭州市境内共有634条公共交车路线,9000多辆公共汽车,总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大约相当于瑞士边境长度的9倍。



30,龙门古镇。

位于杭州市中心38公里处的龙门古镇,在今天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是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因为,这里是孙权祖籍地。

镇上7000多人中,90%以上的人姓孙,他们是三国时期东吴王朝的建立者孙权家族的后裔。

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期开始算的话,截止到1939年,孙氏家族在这里已经繁衍了65世。

看到这里的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杭州的冷知识?

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杭州   雷峰塔   新安江   千岛湖   西湖   地方官   绍兴   租界   浙江   公元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