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官为什么那么乐意做这种死人生意?!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历史上,皇帝驾崩的消息往往会引发朝廷上下的紧张和忙碌。然而,除了处理皇帝后事之外,朝廷还需要为一项重要的事情而操心——给皇帝起一个合适的谥号。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它涉及到对皇帝生平事迹、个性特征、主要贡献等方面的全面考量。

古代中国的皇帝们有各种各样的死法,有的自然死亡,有的被害,有的死于意外事件。根据历史统计数据,非正常死亡的皇帝比例高达43.5%,而史泠歌的研究甚至显示,在古代300位皇帝中,有五分之一死于他杀。这些古代皇帝的死法多种多样,充满了各种奇闻趣事。


然而,不论皇帝的死因如何,起谥号这项工作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首先,普通人或小官即使再有优点也不太可能获得谥号,这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

搞谥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而在这个过程中,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周朝为以后朝代搞谥号确立了两个原则:死者死后不能用生前的名字,而且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使用谥号。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谥号用法。在汉朝,谥号通常是一个字,比如刘邦的谥号是“高”,但他的庙号是“太祖”。而到了唐朝,谥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并以“孝”字开头,例如孝武皇帝、孝献皇帝等。唐朝的谥号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非常长的谥号,比如李隆基的谥号就有七个字。

宋朝时期,谥号通常以“文”字开头,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化重于武力的特点。而明朝和清朝则有更加严格的谥号规则,甚至出现了极长的谥号,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的谥号长达25个字。


除了朝代因素外,古代得到谥号也与官场斗争和政治博弈息息相关。有人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谥号,甚至行贿官员,让他们夸大死者的功劳。在明朝,这种行为甚至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严嵩父子就曾经涉及到死人生意,买卖谥号的丑闻。

综合来看,古代中国的谥号分为三类,即血缘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功绩与声誉。这些谥号背后的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无论是什么时代,得到一个好的谥号都是无数人争相追求的荣誉。


在谥号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留下了各自独特的痕迹,反映出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演变。每一个谥号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因此,谥号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扇窗口。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明朝   古代   谥号   周朝   朝代   高官   中国   乐意   死人   皇帝   本文   时期   生意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