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洞惊现两台美国发电机,持续工作80年,至今仍在运转

天门河发电厂:抗战时期的奇迹

煮酒

2006年,天门河水电厂被当地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趣的是当天该电厂的工作人员,就收到了美国的消息。

“你好,我们是奇异公司(又称通用电气公司),也就是天门河水电厂里两台发电机的厂家,听闻我们公司1941年生产的发电机仍在运转,不知道我们能否用最新生产的发电机将它们换回。”

结果当然是被工作人员婉拒了,从1945年到本世纪初,持续发电几十年。这两台发电机究竟有什么历史价值,天门河水电厂又为什么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呢?让我们先从天门河水电厂成立的原因说起。

时与势所需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大半个中国迅速沦陷,兵工厂不得不随之迁移到可以稳定生产的地方。

1938年,位于广东、沈阳等地的几个兵工厂,不断迁移,最后相继在贵州桐梓落地,合为第四十一兵工厂。

第四十一兵工厂在这里生产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原本生产还算顺利,但不久后就遇到了巨大问题。

第四十一兵工厂内只有两台柴油发电机,但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抗日前线对武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导致兵工厂对柴油需求量极大,然而在当时柴油运输却是极其困难的。另一边日军还控制着港口,使得柴油进口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再加上需求大,柴油价格飞速上涨。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厂长突然灵光乍现,兵工厂所在的桐梓有一条天门河,可以在河水上游修建蓄水池,利用河水的落水差,建一个水电厂来发电,确保兵工厂正常运作。

于是他急忙向兵工署的总署商量,总署应允,毕竟水力发电,就地取水,可以省去运输的环节,也不用再去购买昂贵的柴油,实在是一个好主意。

在天门河发电厂发电机机房入口的石壁,就写着“自斯江海浩瀚,蒸而为云,凝而为雨,皆得为本厂动力之原料。变态往复,不涸不竭,取不加力,用不繁皆,大自然之功能备矣!进乃锡之于本厂,以利济于造兵。”

于是,天门河水电厂就这样应时应势而生。

天门河水电厂由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管理工程大小所有事。陈祖东是中国工程师学会及水利工程学会会员,也是一位怀有一腔热血的爱国人士,后来在抗美援朝时,他还因为改进了防空设备而受到嘉奖。

1939年3月,工程开工,由八个营建公司负责土木工程,首先是于天门河上游,开始进行筑坝蓄水的工作。同时,向美国厂商订购最新型的发电机和水轮机。

在设计水电厂的机房时,为了避免受到日军的轰炸,水轮机和发电机的机房决定建立在地下室内。

地下室开凿于地下天然溶洞中,所以天门河水电厂不只是贵州的第一个水力发电厂,还是中国最早的岩溶地下发电站。

地下室机房距离蓄水池约500米,溶洞中有暗渠从上方的蓄水池引水发电。地下室的入口处,刻着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所题的“入天门而夺天工”。

当时因为发电厂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和工业大学五校的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计,所以建造完成后,地下室机房的石门上还刻着这五所大学的校徽,虽历经数十年,看起来仍十分清晰。

机房石壁内还刻着机器从购买到安装的经过,以及天门河水电厂建厂的故事。从机房通往地面处还刻着水电厂的名字,字上面还刻有一个龙头图案,龙头上还有弓箭,这个图案就是按照桐梓当地流传的名句“东水往西流,飞箭斩龙头”所画。

1945年4 月和6月,水电厂的两台发电机相继开始进行发电工作。

发电机

发电厂的心脏——发电机,是兵工署向美国的奇异公司订购的两台最新的发电机。

除了发电机,还有两台美国勒菲尔公司生产的水轮机。发电机运来的过程颇为波折。机器要交货时,因战事激烈,仰光沦陷,运输路线受阻,所以滞留在美国。过了一段时间,才开始重新启运,为了便于运输,机器被拆散成机件。

因日军控制了港口,所以只能先将机件送往印度。而后,陈祖东两次飞往印度与美国空军商议空运,最后成功由驻印美军的巨型飞机,按他的计划,飞过喜马拉雅山,将机件运至我国昆明。

于昆明卸货后,再用大卡车运到桐梓。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多,可见其中坎坷。机件,共计百余吨,其中水轮机光机芯就有3吨重。

据说,这次机件的空运重量,是当时驼峰航线上的飞机单次运件重量最高记录。

关于驼峰航线,它是二战时期,中美两国联合开辟的国际运输航线的名称。因航线要经过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形似骆驼驼峰间隙的山口,得名驼峰航线。发电机到达桐梓后,电厂的安装人员发现,由于卡车运输过程中长期风吹雨淋,保护不当,多处仪表受损。

而发电机在运到桐梓后也露天放置,导致发电机定子线圈绝缘受损。在发电机安装试用时,也因操作不当,和操作不规范,使发电机“伤上加伤”,所以当时发电机也只是勉强支撑发电。

解放之后,遵义锰铁厂对机组进行了重新检查维修,更换零件,使发电机得以安全稳定地发挥功用。所以机器能至今正常运作,不只是因为制作质量过关,还因为后期厂内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与规范操作。

小西湖与张学良

水电站在上游修建的蓄水库,占地面积几十亩,可以蓄水30多万立方米。因当时西湖已经被日军侵占,于是设计者们仿造西湖设立景观,于是蓄水湖,就这样得名“小西湖”。

小西湖有自己的三潭映月,蓄水湖中设置了三座小石塔,于明月夜,置烛火于塔内,接着望向湖水,便可以看到湖水映出那清冷的月色,和塔中那三道温暖的烛光。

除此之外,小西湖还有一景名为柳浪闻莺,湖岸边种植大量柳树和吸引黄莺的果树,当风拂过柳树枝条,掀起柳浪,这是如果有黄莺啼叫,便是于柳浪中闻莺啼了。

湖中心,还有一座小小的岛,岛上矗立着一座小亭子,曰湖心亭,亭子牌匾上面题着十个大字“一湾西湖水,半壁桂林山”。坝傍还有一座小型纪念塔,塔的底座是一块方形石,方形石一面刻着“中正坝”三个大字,一面刻着陈祖东的《石工歌》。

工程竣工时,性情中人的陈祖东喝着酒大哭了一场,一想到当时建厂的种种艰难困苦,想到石工们伤痕累累又众志成城的样子,出于对石工们的感激之情,便洋洋洒洒写下了这首《石工歌》。

方形石剩余的两面则刻着发电厂建造经过。

在小西湖,择一日阳光明媚时,微风清凉,有碧水漾波,有花香阵阵,听着鸟啭莺啼,看周围环绕着翠绿青山,是说不出的惬意。

这时,在小西湖上或泛舟,或垂钓,或是在湖心亭饮茶一盏,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1944年,因为战火迫近张学良原本被囚禁的地方,不得不将他转移。那要转移到哪里比较合适呢,一时间蒋介石也想不好,经过戴笠的勘探和推荐,小西湖被选中了。

因为小西湖位于深山之中,偏僻隐秘,同时离重庆不远,便于监管。如遇紧急事件,出了山就有公路,方便离开,加上小西湖风景优美,可欣赏自然风光。

于是,同年冬季,张学良被转移,幽禁于桐梓的小西湖,和赵四小姐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期间,蒋介石还曾让人给张学良送钓鱼的工具过来,好让张学良可以在小西湖垂钓。

抗日战争结束后,天门河水电厂不再用于兵工厂生产武器,而是交于当地政府管理。由于发电厂所发的电,仅开一个发电机,用于正常城内照明都绰绰有余。当时的桐梓工业落后,于是当地政府决定利用这些电力,吸引一些人在桐梓本地开办企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不久后,桐辉电化厂、渝光电熔厂桐梓分厂等厂子先后在桐梓办厂,带来了桐梓现代工业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发展当地工业,将天门河水电厂、桐辉电化厂、渝光电熔厂桐梓分厂合并,建立了贵州锰铁厂桐梓冶炼厂。

而后,天门河电厂就一直为锰铁厂冶炼能源。为了尽早结束战争而生于战争的天门河发电厂,在战争后也依旧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出力。

天门河发电厂建造后,多年过去,机组仍旧正常工作。据官方数据,自1985年到1994年间,累计发电2139万千瓦时。

结语

通过对天门河发电厂背后故事的了解,我们明白了它不止是一个发电厂那么简单,明白了为什么它会被列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

它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兵工厂发电,见证桐梓当地发展,小西湖还是张学良曾经住处。

也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帮助相关学者研究那个年代的水利和土木工程的技术,了解那时的发电机和水轮机构造。

还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整个发电厂依山而建,以溶洞地下室为核心,设计极为巧妙,此外,小西湖美景众多,溶洞内外也有不少石刻题字。

天门河发电厂,它的成立还象征着背后建造它的那群爱国人士的深深爱国情,象征着劳动人民为目标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象征着人民对和平的殷切盼望。

而那两台发电机,就像快速旋转的时针,一圈又一圈,记录着当时来自反法西斯同盟的国际友人的帮助,记录着抗日时期抗战人民的艰辛与团结,记录着解放后桐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也记录着现在的贵州桐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桐梓   发电机   天门   水轮机   西湖   兵工厂   机件   贵州   发电厂   美国   山洞   电厂   河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