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变”成人,有多美?听服饰专家聊文物仿妆的学问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小玉壶嘟起嘴来,纠正道。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小玉壶”萌萌哒的身影。她是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主人公,从大英博物馆化为人形出逃,在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到中国,找到瑰葭路。

短剧甚至引发了一场“文物拟人妆”的时尚热潮。

有博主以妆造演绎“文物出逃”风,展示出文物困在国外博物馆的状态;“小玉壶”“小青花瓷”“小唐三彩”们,以他们的方式展示出对历史和传统的热情。南方+记者采访了两位多年来关注古代服饰研究的服饰专家,为大家解析文物仿妆中蕴含的学问。

灵动的小玉壶:妆造用心,气质温润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小玉壶的服装造型及其灵动可爱的样子,走进了观众心里:“小玉壶可爱又不做作,造型温润有灵气,满足了我对小精灵的幻想……”

在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讲师张靖晨看来,小玉壶的妆造很用心:

碧绿渐变齐胸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汉服衣制,配有缠枝纹样刺绣和现代烫金工艺,符合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装饰特征,配合翠绿玉钗和缠枝金钗头饰,眉心碧玉点缀加以自然的远山眉,人物整体气质温润灵动。

可爱的小玉壶

“在汉服类型里,唐制、宋制、明制三个款式用得比较多。相对而言,明制汉服会厚重一些,唐代审美则是浓烈奔放的。”服饰史学者、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陈诗宇认为,小玉壶的造型,采用了架空历史背景的设计。服装选择了唐制汉服,有古典的韵味;色调风格可能偏向于宋代,浅青绿色的配色来自玉壶本身,玉簪、玉花等饰品也尽量向这一色彩来靠近。

其实,短剧中的“主角”小玉壶,原型并非古文物,而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的。

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

主创坦言,小玉壶的原型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若不告诉我这盏玉壶的时代,它就是一个模糊时代的话,我可能会优先选择宋代风格。因为玉壶的色彩优雅,而在中国历史上,南宋的审美趋向于平淡雅致。”陈诗宇说。

张靖晨专注于中国传统纹样与中国服装史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她说,如果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灵感创作角色,她会首先考虑强调玉壶上的精美缠枝纹样在服装服饰上的图案应用,玉壶的薄胎特性通过服装材质体现。“还可以尝试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在更现代日常的服装造型中展示传统文化。”

文物“变”成人:如何有沉浸感和复活感?

在作品爆红之外,也上演了一场有关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内容接力。

众多博主以他们对文物深沉的爱,来创作出展示中华文化的作品。其中不乏大批以文物特色元素来化妆的文物仿妆。“这是一种有趣的创意表达方式,它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创造力和对文化的尊重的机会。”张靖晨说。

网友的文物拟人妆

陈诗宇认为,这是又一次文物“破圈”,众多博主从各自艺术角度去创作文物仿妆,至少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更多大众关注到历史文物,去了解历史宝藏,是有帮助的。

张靖晨提到,做文物拟人妆首先要深入了解所选择的文物,包括其历史、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确保在创作过程中尊重文物的原始形象和含义。

其次,要突出特征,文物通常有独有的特征,如纹样、形状、颜色等。尝试突出这些特征,使拟人妆更具辨识度。

第三,需要运用创意化妆技巧来模仿文物的外观,包括纹样的再现、颜色的匹配以及与文物相似的形状。选择与文物相关的服装和配饰,以增强拟人妆的效果。

网友分享的文物拟人妆作品

将文物“变”成人,陈诗宇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他建议,可以先了解、分析文物的时代信息、艺术风格。了解文物的时代气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文物气质体现在色调、纹样的运用上。

以缠枝纹为装饰纹样的文物为例,其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造型师会寻找同时代的文物,包括其他品类,如工艺品、纺织品、瓷器、漆器等。这是因为“同时代纹样的设计思路是共通的,在明代流行缠枝纹,那当时的瓷器、服饰上往往也会使用缠枝纹”。

接下来,造型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取文物的特殊纹样等关键要素,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比如头饰等单品可考虑在文物中取一些素材,与文物的某个细节呼应,这样的话就不是简单的照搬式的复原。

“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作品更加有历史沉浸感、复活感,让人们感觉到,这就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陈诗宇说。

它不仅是文物:还投射出了活生生的历史

以妆造复刻文物,背后离不开大量的史料考证,在这其中,“历史真实”是第一准则。

陈诗宇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复原工作多年。2021年,由他担任服饰顾问的《国家宝藏3》播出后,凭造型美到“出圈”,杨紫扮演的“**公主”,张子枫扮演的“清代才女王贞仪”等,都令观众惊艳。

《国家宝藏3》中的“**公主”

“**公主”的造型中,红、黄相间的唐装,衬得人端庄贵气,贴花钿、戴步摇、梳双刀半翻髻,颇有大国公主的风范。其造型没有参照《簪花仕女图》款的大袖衫,而是来自大家不太熟悉的初唐形象——前者往往是一般影视或美术创作的参考来源。

陈诗宇说,《簪花仕女图》的时代其实是晚唐五代,距离文成生活的时间已经有三个世纪的距离,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最终造型的参照来自“高宗初年”前后长安皇室贵族墓葬出土的服饰形象,比如昭陵新城长公主、韦贵妃、执失奉节等十几座墓葬资料,以及当时中原和吐蕃均有出土的粟特织锦和唐代纹样的纱罗等。

在短剧中,小玉壶刚出场的画面,脸颊脏脏的,是为了突显小玉壶出逃后居无定所的剧情。小玉壶造型爆火后,张靖晨留意到:“一些妆造把这个特点刻意进行夸大处理,引起人们的反感。”

网友创作的“文物出土妆”

有“破碎感”的文物拟人妆

张靖晨由此提醒,文物拟人妆是一门创意艺术,可能会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对于大胆的创意和与文物的互动,有人会认为“有趣而富有创意”;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不够尊重文物或文化”。“创作者需要在保持创意和尊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可能引发争议或冒犯性的创意。”张靖晨说。

这一次文物拟人妆的热潮,让珍贵的文物跨越山河,穿越千年。当“化身”文物,表现自己在国外博物馆的状态时,有博主称“忍不住掉眼泪”。

在复原古人形象的时候,陈诗宇同样常有情感投射;在一件件文物的历史依据背后,不乏颠沛流离的故事:

做唐代复原需要参照敦煌壁画,可是,不少供养人等题材的敦煌绢画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各大博物馆内;龙门石窟的《北魏孝文帝帝后礼佛图》已经被盗凿成了上千片,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众多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流落海外,确实感到很痛惜。我们在做复原呈现时,通常会去了解文物的身世,去了解它的故事。它们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投射出了活生生的历史。”陈诗宇说。

张靖晨认为,就像人们纷纷为短剧中提到的“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的家国情怀落泪,归根结底,人们为之感动的,还是对文物于华夏大地延续文化和血脉传承的共鸣。这种情感连接可以使创作更具吸引力和令人感动。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策划】郭珊

【作者】 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大英   文物   纹样   拟人   玉壶   创意   学问   博物馆   成人   造型   服饰   专家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