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教到特教

一次懵懂的选择,开始了我与特殊教育、与特殊需要孩子的不解之缘。从普教转到特教,我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1994年8月,我怀着忐忑的心踏进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辅读学校(后改为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大门,迎接我的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看到这些孩子,我有点手足无措。

那时学校刚建成一年,一切都在起步阶段。一开始,我还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方法上课。班上大都是轻度智障的学生,按照普教的方法教学还能行得通,此时我感觉有一种浅浅的欣慰。

随着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入校学生不断增多而且各方面基础参差不齐,一些中度、重度的特殊需要学生开始跟随班级上课。随着学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时,我才意识到特教教师要具备更多知识、技能才能满足教学需要。特殊教育知识贫乏,教学管理经验不足,促使我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那时特教方面的书籍不多,为了能尽快得到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费了不少周折才搜集到一部分内容,宝贝似地看起来。

后来,学校来了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教师,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更多特殊教育知识。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师成长,邀请专家进校讲座指导,这令我受益匪浅。同时,学校还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

特殊需要儿童,首先是儿童,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又开始阅读与儿童相关的中外书籍,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等,在书中寻找适合特殊需要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阅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要用“心”感受,我把书中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用以指导教学。

自从养成读书的习惯后,也改变了我的教育观,从以往注重缺陷补偿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特殊需要孩子来说,教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短板,而要看到学生的“长板”,扬长补短。

如今,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我们也迎进了更多的特殊需要孩子。原来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孩子多元的发展需求。于是,我与老师们围绕特殊需求人群开始了艰难的课程开发。

学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生需求先后开发了《地方特色资源手册》《劳技职业教育教学手册》《智障儿童艺术(绘画手工)康复课程》等。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本本校本教材、一组组训练学材、一套套评估训练软件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效果显著。在研究中,我与同事相互学习,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在研究中提升了自我。

一路走来,诸多特殊需要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挖掘儿童潜能,使有特殊需要的个体能够展现自我,使每一个孩子得到最适切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能奏响乐章。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8版

作者:孙秀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特教   淄博市   普通教育   特殊教育   儿童   孩子   教师   学校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