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少妻的秘密:古人为何爱娶十三、十四岁的小妹妹?



“十八十八新娘八十岁老翁,白发红妆。鸳鸯夜成双眠,梨树压海棠。”

这是苏轼为了调侃好友张宪而写的一首打油诗。

然而,作品不经意间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85岁的张先纳与一位18岁的小妾同房。

不过,中国古代有很多像张宪这样的“老牛吃嫩草”的例子:

汉惠帝刘迎娶了小11岁的张燕,唐太宗李世民娶了13岁的长孙氏,康熙帝娶了14岁的赫舍里氏。



以上都是帝王将相的婚姻,但古代人早婚的现象更为显着。例如,在宋代,立法规定女子年满十三岁(假年龄)就应当结婚。如果她20年后仍未结婚,她的家人必须要求法院支付罚款。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古代人这么早结婚?为什么老男人更喜欢娶十三岁、十四岁的小妹妹?



人口再生产压力巨大

事实上,古人对早婚的选择并不是随意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后的现实选择。

《三国演义》开头提到了一句话:

世界总趋势是,久分必合,久合必分。

这是古代社会发展历史循环的必然规律。

而无论是分开久了,都会重逢,还是在一起久了,都会分开。这些都与战争密切相关。



战争是政治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可调和时所采取的极端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战争是无解的,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争,整个国家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因此,每当战争平息,新政权统一中国时,统治阶级就会进行人口普查来估算人口。

残酷的现实是,战后该国人口至少减少了一半,有时甚至减少了十分之八。

例如,秦朝统一时期,全国人口约3000万。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四年楚汉战争,汉初全国人口只有1300万,人口减少了近60%。



又如汉平帝二年,全国户籍人口共计5959万人。三国末期,该国人口锐减至区区700万。连年战争夺去了该国近90%的人口。

令人震惊的数字告诉我们,古代人口规模的变化并不是一条缓慢上升的对角线,而是一条上下起伏的波浪线。

通常,一个统一的政权不会存在超过300年,这意味着最多每隔300年,古代中国就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量人口会从地图上消失。

古代社会以小规模农耕经济为基础。只有人口发达,国家才能强大。



三国时期蜀汉之所以弱,归根结底是因为刘备、诸葛亮控制的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一旦人口少了,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招募士兵,都会受到限制,最终束手无策。

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旧政府不得不提倡早婚早育,以生更多的子孙。



预期寿命的现实

古代早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的平均寿命太短。

据资料显示,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为22岁,唐代为27岁。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3岁。

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是英年早逝的典型例子:

侯霍去病,西汉北伐匈奴的骠骑将军、冠军,23岁去世;



贡献“曹冲称象”成语的著名神童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病逝,年仅12岁;

江东小霸王孙策25岁去世,好友周瑜35岁上路;

毛主席最欣赏的诗人、写下天有情、天有老的“诗鬼”李贺,因抑郁症去世,年仅26岁;

一代大诗人、清初诗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容若,写下《人生若如初见》,在30岁时出现……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人的生命确实是非常“脆弱”的。

他们的饮食、医疗、环境等条件与我们今天相差甚远,所以古人的平​​均寿命很低。

既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古人自然要积极应对。

从实践角度来看,早婚早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这一结果的负面影响。

第一,如果古人结婚晚,男方可能还没来得及传宗接代就去世了,女方可能在结婚前就去世了。这就会造成“绝户”的局面。不可接受的情况。



因此,早婚早育很容易缓解这一危机。

另外,如果早婚的话,基本上每15年就可以繁衍一代。这个速度可以最大化整个国家的人口,也有助于家庭人口的增长。

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兴盛和繁衍,认为这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和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早婚早育在古代有一个隐藏的好处,那就是即使家庭中的男性成员被指定从事工作或服兵役的权利,家庭仍然可以维持一定的劳动人口。

高死亡率的严厉对策

古代早婚早育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古代婴儿死亡率高。



这个结果主要是两个因素叠加造成的。

一是古代孕妇分娩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经常发生难产死亡的情况。例如,康熙帝的第一任妻子赫舍利王后就因难产去世。

康熙八年,年仅15岁的赫舍里皇后生下长子成祜。

康熙十三年,20岁的赫舍利皇后在生下胤礽时难产而死。


康熙帝深表歉意。更让康熙帝伤心的是,他的大儿子程虎年仅两岁就去世了。

要知道赫舍里氏贵是女王,程护贵是康熙帝的长子。两人都有太医照顾,却仍受着死亡之苦。可想而知,贫困妇女死于难产的比例有多么可怕。

所以民间流传着“娶屁股大的女人”的说法,就是为了防止难产。

造成古代婴儿死亡率高的另一个因素是儿童出生后过早死亡,无法活到成年。

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序列齿。



现代人很少接触到这个词,但在古代却很常见。比如韩愈的名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数字“十八”是张员外的序言,也就是这个人在家里同龄人中按照长幼顺序的地位。 。

这一观念在明清两代皇室中尤为重要,对于玉盘的登记有专门的登记处。

我们以康熙帝为例。康熙帝一生生下35位王子,其中4位早逝,11位未出生就去世。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康熙帝手下的王子中只有20人活到了成年,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43%。

必须再次强调的是,这些数据是清朝皇室的比例。私人医疗资金的缺乏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只会让婴幼儿死亡率更高。

纵观乾隆王朝的数据,乾隆皇帝一生生下了17位皇子,其中6位皇子在3岁之前就去世了,另有5位皇子没有活到成年。乾隆子女的死亡率甚至比康熙帝的还要高。高出4个百分点。



例如,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意外继承了皇位,因为他的兄弟除了长兄天启皇帝外,全部都在婴儿时期就去世了,而天启皇帝的继承人也都在婴儿时期就去世了,所以他意外地继承了皇位。继位并成为明朝烈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的婴儿死亡率极高,能活到成年的都是幸运儿。

最大受孕期

最后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古人喜欢娶十三、十四岁的妹妹。这是因为,在古代,“少女风华正茂,刚刚开始生育高峰”。



这也是古人早婚的秘诀。

十三、十四岁的女孩正处于发育阶段,外貌尚未定型。

所以,古人有时娶妻纳妾,不仅仅是为了美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看重小女孩的生育能力。

能够纳妾的家庭往往经济条件较好,甚至是高官。他们最需要的是扩展枝条,传承家族的政治和经济遗产。



在这种情况下,三妻四妾可以帮助提高家庭的生育率。

在古代,不仅是帝王之家,就连朝臣、武将,甚至是富商,家里也往往有几间供妃子使用的房间。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军阀们仍然秉承着这种观念,不断纳妾生子,以强化血统。



女孩十三、十四岁就已经开始发育,具备生育孩子的能力。

而且,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恢复得比老年女性更快。所以,这样的女孩一生可以生几个孩子,男性家庭自然会选择尽可能推高生育数值。

然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行和不科学的。



十三、十四岁的女孩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发生死产。

即使那些出生的孩子也可能生来就有缺陷,无法活到成年。

同时,她们还要承受早产的痛苦,这会对她们的身体机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当然,老年人对于早婚早育也有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

例如,在古代,重男轻女。女方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未来的婆家抚养女儿,所以都希望尽快把女儿嫁出去,同时得到大笔的收入彩礼。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渴望扩张的男方家庭,还是希望尽快受益的女方家庭,都一心一意地维护着这份社会契约。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值得庆幸的是,在新世纪的今天,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希望伤害女同胞的悲惨故事不再发生。


请点击“关注”,不仅方便讨论和分享,还能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最后,如果您对本次活动还有其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古人   都会   古代人   皇子   死亡率   婴儿   人口   古代   秘密   战争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