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彩的“留学生”


01

正统十四年,一则消息传到北京,这一则消息就是明英宗御驾亲征全军覆灭,而他本人则被俘虏。

要知道,这一次的战争对于明朝而言可谓是颠覆性的。

因为皇帝御驾亲征陪伴的大臣肯定不在少数,当时六部的重要官员基本上都在战场上,而其他各个部的也不少。

总而言之就是,能在朝廷里排得上号的,基本上全部阵亡,其中也包括武将。

可以说,武将的损失相比于文官更加惨重,因为文官还有一部分的二、三把手残留在北京里,而武将有头有脸的全部阵亡。

在当时,两位武将的声势最为显赫,分别是张辅、朱勇,他们两个的父亲叫作张玉、朱能。

如果要给靖难之役的武将排一个名,他们两个绝对能并列在第一。

整个靖难之役的出场率,除了朱棣就是他们,就连朱高煦都自愧不如。

要知道,后来朱高煦试图推翻朱瞻基的统治,入京找的那一个武将就是张辅,可见他的重要性。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张辅还是朱能,都死在土木堡。

顺便提一下,武将集团的全军覆没,造就了另一股势力的强势崛起,这一股势力就是文官集团。

毕竟和平盛世的武将集团是发展不了的,而文官集团则能蓬勃发展。

原本在发展方面就处于劣势的武将集团经过土木堡之变的清洗,在朝廷里的话语权算是彻底被文官集团湮灭。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不是武将,而是文官。

倘若张辅、朱勇在的话,又岂会轮到他上场?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有的人说是明英宗,但其实纵观全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英宗也算得上是一个受害者。

当时的明英宗年仅二十三岁,对于战事可谓是一无所知。

要知道,他的父亲朱瞻基在他九岁那一年就去世,就算在这之前教导过他战事,到了二十三岁,他也基本上忘了个一干二净。

而关于战事方面的消息来源,那就只剩下文官,又或者武将。

而这两个群体除了夸大明军的强大,还是夸大明军的强大。

毕竟武将作为实际参与者,他要是不夸大明军的强大,那岂不是相当于在贬低他自己吗?

而文官向来都是转忧为喜的角色,就比如当年朱棣都已经跨过长江,有的文官竟然跟建文帝说形势一片大好,你说这是什么话?

再加上他朱家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朱瞻基整整四代人,从未被蒙古打败过一次,一直都是压着蒙古打。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处于明英宗这种环境,会是如何看待蒙古?当然觉得蒙古是个弱鸡。

正是因为明英宗的这种心理,才让王振有了可乘之机,因为他的梦想是当一位如同郑和那样的太监。

而当时的蒙古真的是个弱鸡吗?不是,可以说当时的蒙古仅仅只次于朱元璋面对的北元。

要知道,朱棣面对的是三大部落,分别是鞑靼、瓦剌、兀良哈。

而在这之后的朱高炽、朱瞻基面对的也是这三个部落。

但到了朱祁镇这里,情况已经截然不同,因为瓦剌已经将这三个部落统一。

这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双方就是旗鼓相当,而明朝那一边出现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少年天子,这个不知所谓的少年天子又将指挥权交给一个不知所谓的太监。

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02

有的人或许会好奇一个问题,明英宗他凭什么在乱军之中活下来?要知道,当时的明军是处于溃逃状态,更何况刀剑无眼。

他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作为皇帝从小接受的就是如何当一个皇帝。

他的气质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再加上他的穿着,往那里一站,蒙古的士兵一眼就能知道他的身份不俗。

更何况,他与其他的官员武将不同,当时的官员武将要么是在逃跑,要么是在奋力杀敌。

而他呢?就静静的坐在那里,对于蒙古的士兵而言,没有任何的威胁性。

更何况,他的身份地位明显不低。

倘若在战场上一刀结果了他,也就是图一时的快感,但要是将他抓回去,一定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赏。

“有一胡索衣甲,不与,欲加害,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明史纪事本末》

明英宗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活了下来,但却是耻辱的活着,毕竟蒙古与明朝有仇,他要是能有好日子过,那简直是奇了怪。

在明朝,他是贵不可言的大明天子,住的是宫殿,睡的是龙床,吃的是各种山珍海味。

而在蒙古,住的是帐篷,睡的是地板,吃的是牛羊肉,如果口渴,牛奶、羊奶管够,但要是水的话,自己去取。

在当时,明英宗凿冰取水那是常有的事情。

有的人或许会说,他可是俘虏,这种生活难道还不行吗?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吃一顿牛羊肉,或许觉得好吃,但要是天天吃牛羊肉,可想而知会腻到什么程度。

而当时的明英宗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了吗?的确没有其他的了。

要知道,你可是俘虏,难不成还想让人家茫茫大漠去给你找鱼吃吗?更何况就算有鱼,也轮不到你。

而这还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蒙古是游牧民族,习水草而居,时不时的就得迁移。

而在这迁移的途中,对于这个明朝皇帝,真可谓是特殊照顾,时不时的就有蒙古士兵过来调戏他。

毕竟以前见明朝皇帝都是在战场上,现如今还是第一次在私下里见,而且这个明朝皇帝还是俘虏,要是不挑衅他,简直就是愧对先人。

而明英宗根本无处可避,因为他不会骑马(马都不会骑,竟然敢打仗,真是个人才),每次坐在马上,都需要有人在下面牵着马,以防将他摔死。

面对调戏他的人,他只能默默的忍受。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明朝使者李实来到蒙古,他问李实有没有衣服的原因。

因为蒙古的士兵可不止挑衅他,就连他身上的衣服都一并抢去,以至于他只能穿普通百姓穿的布衣。

普通百姓从小穿到大,不觉得有什么,但他可是皇帝,哪里穿过这么粗糙的衣服。

“昔陛下锦衣玉食,今服食恶陋不堪。”——《北使录》

不过,幸运的是,蒙古的最高层还拿他当一个皇帝看,基本上每一次的宴会上都有他的存在。

而作为最高领导的也先甚至要将妹妹许配给他,但是他却给予拒绝,要也先先放他回去再商谈此事。

而也先当然不肯先放他回去,毕竟他打的什么算盘谁都清楚,这件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03

按道理来说,明英宗成为俘虏,应当是不能再回到明朝。

因为双方原本就不合,有着旧恨在,现如今又有新仇,这个新仇就是北京保卫战,就连也先的弟弟都死在了明朝境内。

就算将他杀掉祭奠先人,也比放回去要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就看起来是这样,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要知道,杀掉明英宗对于蒙古而言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倘若都将明朝的皇帝干掉,明朝那边是一定会与你绝交的。

而蒙古不事生产,对于手工业的需求完全依赖明朝,要是翻脸的话,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有的人或许会说,不是可以抢吗?要知道,抢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如果一个意外,恐怕就得留在明朝。

为了几个锅碗瓢盆把自己的命丢掉,属实不值。

更何况,当时蒙古的内部不稳,也先虽然是实际的掌控者,但他并不是出自于黄金家族,出自于黄金家族的是名义上的掌控者脱脱不花。

而脱脱不花作为黄金家族,怎么可能会臣服于也先?因此,他在暗地里一直试图颠覆也先,他的盟友就是第三把手阿剌。

也先对此一清二楚,但迫于他的身份一直没有对他动手,而当时的明朝与他来往频繁,明显就是要扶持他与也先对着干。

这也是为什么明英宗一回到明朝,脱脱不花就死在也先的手上。

而蒙古又不是只有一个脱脱不花,就比如还有一个阿剌。

要知道,脱脱不花就是一个个体户,而阿剌有地盘,倘若明朝转过头来扶持阿剌,也先肯定会无可奈何。

因此,与明朝断交是不可能的,也先也需要明朝的资源。

而在当时,也先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内部也有问题。

要知道,他有意将明英宗送回去,但是这个使者整整去了六次都没有任何结果。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新任皇帝明代宗不希望明英宗回来。

毕竟作为弟弟的他,要不是明英宗被俘虏,太子朱见深又处于话都说不全的年纪,他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

要是明英宗回来的话,谁能保证他依旧能坐在这个皇位上。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明英宗返回明朝一事,他是百般阻挠。

既然如此,为什么到后来明英宗还是回到明朝了呢?还不是因为群臣的意见太过于坚决。

明代宗一次又一次的反对,群臣一次又一次的提出来,而这种事情又不好意思摆到台面上来说,只能顺着大臣的意思将他接回来。

大臣为什么那么执着呢?因为明英宗作为明朝的皇帝,被俘虏,丢的是明朝的面子。

而他们这群大臣要是放任不管的话,将来后人肯定会痛批他们。

重要的不是明英宗这个人,是明朝的体面。

04

蒙古的“留学”生活对明英宗有好处吗?肯定是有好处的。要知道,他在蒙古是俘虏,回到明朝则是囚徒,因为明代宗将他囚禁在南宫里面。

而他能在这期间一直蛰伏七年,就足以说明他在蒙古那边可谓是受益匪浅。

知道不是人家的对手就任人宰割,反正又没有威胁到性命,而不是义无反顾的飞蛾扑火。

而事实是,他的蛰伏是对的,到后来竟然还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明代宗推下皇位,又进一步证明他的留学生活对他的确有好处。

正所谓在隐忍中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大明   明朝   蒙古   文官   武将   明代   俘虏   留学生   更何况   皇帝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