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之子罗新安:两岁丧父,对父亲牺牲耿耿于怀,75岁放下怨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分享,又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谢!


“据说,您对罗炳辉将军一直是有着抱怨的,如今这个心结还有吗?”

镜头前的老人听了这个问题,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小的时候,是曾有过抱怨,但这种心结早就没了,我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只有满满的敬意。”

有人看着这对话,或许会奇怪,难不成这位将军跟这位被提问的老人有什么过节吗?

罗新安

实际上,镜头前这个沉默后,选择摇头的老人就是罗炳辉将军的儿子罗新安。

他手握拐杖,坐在凳子上,每次被提问到父亲的问题,都忍不住抓紧手里这副拐杖,拳头握紧后再松开。

老人早已经白发苍苍,而他的父亲也已经牺牲多年,可每当别人提起他的父亲,他依旧是忍不住的紧张。

作为吴老将军的儿子,为何每次提及父亲的问题,他总会莫名的紧张,早些年又为何对父亲充满怨恨?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英雄人物——罗炳辉

提起这位将军,就不得不提一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就是以他为原型,或许有人会好奇奴隶制社会早已经结束,为何还会有从奴隶到将军这种转变呢?

实际上,奴隶并不是真正的奴隶,而是类似于奴隶的生活状态。

罗炳辉将军出生在云南一个完全依赖于地主生活的佃户人家,他们每年能留下多少吃的,要上供多少吃的,全看地主的态度。

有时候劳作一年,甚至连起码的口粮都留不下,从小便要去地主家里做工,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相差无几。

他们没有田地,没有房屋,居住的地方是地主家的马棚,没有自由,没有个人时间,他们是地主可以随时使唤的“奴隶”。

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无法保证自己的温饱,甚至有时候连自己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都无法保证。

地主可以随时随地的剥夺他们的生命,简简单单几贯钱就买了他们的一生。

罗炳辉深知自己现在的这种处境,他不愿意继续下去,他想要改变这个环境,想要改变这个吃人的时代。

1913年,还不满16岁的他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他要去参军,要带外面的革命军来解放自己的家乡。

他连夜偷偷跑了几百里路,到了当年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他以为只要参军只要打仗,只要实现了全国的解放,自己的家乡也会跟着改变,但没想到赤裸裸的现实让他彻底清醒。

罗炳辉(中)

他想去参军,但是却被人告知,如果参军就必须要有保人,罗炳辉一时愣在了那里,他已经逃了出来,绝对不可能再回去,可是没想到参军还是要靠关系。

走投无路的他,只能留在大城市,通过打零工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计。

那时饥一顿饱一顿,每天在街上风餐露宿,成了他的常态,他见过最多的就是昆明晚间的街道,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想要参军的理想,也没有放弃想要解放家乡的愿望。

1915年,云南军阀唐继尧急于扩招兵员,因为是紧急征兵,所以没了之前的限制,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身体健康。

18岁的罗炳辉终于顺利参军,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加入的是军阀队伍,他对当时的政治情形并不了解,他认为这些带着军队搞革命的人都是要带着中国进步的人。

罗炳辉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入伍机会,他做事认真,同时胆大心细,两年的流浪生活也让他格外的坚毅,优秀的人很快脱颖而出,他顺利进入了唐继尧的视野。

唐继尧将他提拔为自己的贴身随卫,没过多久又提拔他为副官,甚至后来唐继尧被迫下野的时候,他也专门将罗炳辉带在了身边,共同前往香港暂避风头。

唐继尧

罗炳辉很感谢他的重视,心里也依旧抱着解放全中国的幻想,但没想到这次香港之行却让他彻底认清了这位大帅的真正面目。

唐继尧到达香港之后,并没有像罗炳辉之前想象的那样筹划着抢回之前的领土,重新解放之前的土地,反而是拿着掠夺的钱财在香港纸醉金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罗炳辉彻底认清了军阀的真面目,军阀永远不会对穷苦百姓有任何同情心,他们本身就是掠夺者,失望后的罗炳辉并没有选择留在香港,他留下了一封告别的书信,选择离开。

这次的经历让他彻底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够解放中国,都能够为穷苦大众带来希望。

后来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他想要寻找到那支能真正解放中国拯救穷苦大众的军队,在这时,他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这就是他所要追求的。

1922年,罗炳辉正式转投到孙中山先生门下,参与了北伐,他知道如果孙中山先生的理念想要践行,那就必须要先消灭这些军阀。

战争中英勇的表现再次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他,1929年,罗炳辉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江西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掌握着吉安的国民党武装力量。

可是那时再次被重用的罗炳辉却开心不起来,原来,随着他的职务在国民党内部的一次次提升,他接触了越来越多上层的人,突然意识到国民党内部也存在极大的问题。

他们想要创造的那个社会并不是孙中山先生想要的社会,而这个社会,贫民依旧是贫民,只不过上层的领导人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底层人民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他开始犹豫,自己现在追随的人真的正确吗?

正当他心中摇摆不定的时候,一个新的革命思想走进了他的视线,那就是共产主义。

相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更愿意接受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而且对于共产党正在实行的土地革命,他也是十分赞同的。

因为自己是佃农出身,最知道没有土地的农民是多么的辛劳,土地革命选择将地主阶级的土地平等的分给每一个农民,这才是真正给了穷苦大众一些希望。

他想起1927年时,他曾经滇军时期的偶像朱德总司令关于罢工牺牲者的发言,他蠢蠢欲动,想要追随自己的偶像,刚巧那时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向外拓展红色根据地,而江西吉安恰好是红军想要拓展的范围。

中共中央想尽量减少战争为百姓带来的伤害,所以先派出共产党员赵醒吾前往吉安,说服罗炳辉,但没想到事情进行的竟然如此顺利。

罗炳辉很快便率领吉安靖卫大队的士兵,举行了武装起义,这次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队伍,一个真正能解放中国,改变穷苦大众现状的队伍。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加入了红军队伍的罗炳辉将军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早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就靠自己独创的“梅花战术”打法一举成名。

这个战术我进可攻退可守,相较于之前习惯性将所有战力结合起来正面攻击的战术,罗炳辉将军独创的梅花战术将兵力分散呈花瓣形状,以弱敌强。

红军时期的罗炳辉

敌军无法分辨何处是主力,只能不停的攻打其他“花瓣”,当一片“花瓣”受到攻击时,另外几片“花瓣”将会重新包围,不知不觉中将敌军困在包围圈内,然后再进行反击。

在长征途中的突围战、阻击战中,梅花战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战屡胜,被委以红十二军军长的职务。

1946年4月,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将军又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的副司令,指挥领导枣庄解放。

而这次的战役,最终也让积劳成疾的他耗尽了最后的一丝心力,枣庄解放后不久,罗炳辉因为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后留下妻子和幼儿

罗炳辉将军牺牲的时候,一双儿女尚且还年幼,大儿子不满三岁,小女儿甚至还不到一岁。

罗炳辉将军常年留在部队里,与妻子结婚几年,见面的机会却少之又少,他自己曾开玩笑的对妻子说道:“结婚这么多年,有时我竟都想不起你的样子,更不用说孩子们了。”

妻子张明秀虽然嘴上埋怨着,但心里清楚,丈夫是在进行伟大的解放活动,她从来不觉得丈夫对不起自己和孩子,只觉得自己对孩子们有亏欠。

她一直记得丈夫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我不能只自私地陪着自己的孩子,而是打出一个安定和平的中国,让千千万万的孩子,不用担心战乱,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即使每次丈夫离开孩子总会哇哇大哭,他也并不会埋怨什么,只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轻抚后背,牺牲安慰着“不哭了,爹爹很快就会再回来看我们的”。

罗炳辉将军写给妻子的每一封家书都被妻子珍藏起来,起初书信里的所有内容都是问她最近过得如何?家里是否有困难?孩子最近怎么样?

后来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书信的最后一句话变成了:“新安会说话了吗?他说了什么?”

张明秀写给丈夫的每一封回信上都会认真的回答丈夫的所有疑问,仿佛二人并不是相隔千里,而是面对面一般秉烛夜谈。

在枣庄战役之前,罗炳辉将军难得的回到了家里,看看自己的妻子和一对儿女,他仅仅呆了一两天,部队里的事情急需解决,他又要匆匆离开。

妻子抱着儿女站在门口,并没有多说什么,只希望他能够再多看看自己和一双儿女。

长征时期的罗炳辉(中)

罗炳辉将军笑着说道:“放心吧,很快就会再见到。”

妻子抱着孩子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可是眼眶中却满含泪水,大儿子已经会说话了,小女儿还在牙牙学语,她想象着丈夫再次回来的时候,一双儿女一起喊爹爹的画面。

可没想到,这次的离别却成了永别!

相依为命的母子三人

罗炳辉将军英年早逝留下母子三人,作为大儿子的罗新安在父亲牺牲的时候已经开始懂事。

但那时他唯一清晰记得的是母亲独自带大他和妹妹的苦难,父亲在他的记忆里一直是模糊的,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抛弃自己和妹妹,让母亲独自承受一切。

久而久之,父爱的缺失让他逐渐衍生出怨恨,他开始讨厌自己的父亲,那个并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人。

罗炳辉与妻子

他羡慕周围有父母共同陪伴长大的朋友,偶尔也会对母亲埋怨几句父亲的失职。

可每到这种情况,母亲总是会说父亲是有大爱的人,是是一位非常英勇的战士。

他总觉得母亲从来不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伴随着青春期叛逆的到来,他开始不认真学习,多次留级成了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

陈毅将军得知这个情况,他选择跟这位叛逆小孩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平等交流。

聊天过程中,他得知其实这个孩子并不是一定要闯祸,他只是想让身边的人多看看他,多重视一下他,弥补他从小缺失的这份关注,这份爱。

那次谈话为这个“问题学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后来他到了父亲的墓地前,真正的意识到了父亲当初的牺牲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后来他开始理解父亲,敬仰父亲,而对于自己缺失父爱的这份遗憾,他也将它弥补到了自己儿子身上。

总结

“爸爸,您的言行一直在影响着我,我任何事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给您丢脸,您的精神影响着我进步,我已经不再怨恨您了,相反,我好想你。”

这是多年之后罗新安参加《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留给自己父亲的一段话。

父爱的缺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遗憾,父亲牺牲小家为了大家的精神,永远值得他铭记。

其实不仅仅是罗新安,当时处于革命的重要阶段有很多红色家庭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解放而进行斗争。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蕴藏着无数个家庭的别离,所以今天的团圆,我们要更加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吉安   之子   父亲   穷苦   军阀   耿耿于怀   地主   怨恨   奴隶   将军   牺牲   妻子   丈夫   孩子   罗新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