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到科创 在成都遇见未来|开栏语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有人说,科幻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

1894年,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造出的现代潜艇,启迪来自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1920年,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一词。

可以说,科幻小说预见了很多科技的发明,或是科学的发展。《星际迷航》中,舰长柯克的黄金翻转通讯机是首款手机的发明灵感源泉;在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Sally》中,可以找到智能汽车的影子。

“嫦娥奔月”的上古神话,寄托了人类对于飞天的渴望,但它走进现实历经了数千年;21世纪初期上映的《黑客帝国》,主人公在虚拟世界里生活、战斗,那段看似无比真实的经历如今已经落入现实,成为了我们十分熟悉的“元宇宙”。

这样的进程还在加速。过去二十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的浪潮向前,未来像一场盛夏的大雨,还不及撑伞时就扑面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度和时代,电子支付、人工智能、机器人、飞行汽车,曾经存在于科幻文学中的产物,已经变成现实,融入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仰望星空,难免不去思考广袤无边的宇宙里还存在着什么。或许,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的意义:科幻对于世界大胆瑰丽的描述,给科学家以灵感,让世界有了更多可能。人类伟大的想象力,也将一如既往地照亮过去、照进未来。

封面新闻《从科幻到科创 在成都遇见未来》特别策划报道,记录科幻与科技共同发展的印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阿西莫夫   科幻   罗素   西蒙   未来   机器人   科幻小说   灵感   现实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