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无名烈士崔海治,您好!今天我久久地凝视了您的复原照片

无名烈士,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个“群像”。他们的面容虽然模糊,但在他们与我们之间始终有一种连接。

今天,这种连接变得更加具体,成为一次凝视,一次特殊的“对话”——在复旦大学考古队的探寻下,40余位无名烈士的相貌得以被世人知晓,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其中一位还重获姓名——崔海治。

40余位无名烈士的相貌被复原,被点亮的是崔海治烈士的复原照

9月28日,一场无名烈士墓地分子考古研究成果展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志和堂启幕。

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崔海治以及众多无名烈士。

【寻亲】

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细长的眼睛。通过颅面复原技术,崔海治烈士的相貌以数字化形式被生动呈现,他的侄儿崔玉岐看了大为惊叹:“实在是太像了!”他拿出了大伯的照片,兄弟俩不仅五官轮廓相像,就连眉宇间的神情也颇为相似。

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崔海治烈士

崔海治烈士的大哥

这场科技探寻,缘起一场寻亲之旅。2019年10月,崔玉岐来到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村寻找其三叔崔海治的墓地,他手里只有当年晋绥边区发放的烈士证明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新兵营负责人王公太所写信件。无奈年代久远,难寻踪迹。

巍巍太行,吕梁苍苍。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经“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刘胡兰等仁人志士就出自这里。

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村民,发现南村埋葬着国际和平医院第七分院多名因抢救无效牺牲的烈士,崔海治极有可能就在其中。

今年2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受邀对该墓地发掘和鉴定。7月,经过DNA比对,确认了墓地中一位无名烈士正是崔海治。

【密码】

展览现场,目睹着烈士遗物,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内心很不平静”。他说很自然想起了那首创作于抗战年代的歌曲——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最让人伤感的是,南村烈士墓地出土的49具遗骸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0.5岁,他们中很多都还是孩子。”

塑料牙刷、纽扣,子弹、步枪弹,展出的90余件器物,仿佛在无声诉说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

有的烈士身中数弹,有的做了截肢手术仍不幸离世,还有的年纪轻轻却因营养不良、工作强度过高而患有退行性关节疾病。

箭头所指的是弹孔

根据骸骨的碳、氮值变化,烈士们的个体生活史被还原。“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摄入的很有可能是小米,‘小米加步枪’如此真实。”文少卿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所有烈士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基本相同,“这说明他们生前摄入的食物种类没有区别,这是官兵平等最生动的体现,我想也是人民军队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密码。”

【回家】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为让更多烈士“回家”,文少卿课题组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坚持了8年。

2015年,首批中国远征军(缅甸密支那战役)将士的DNA鉴定失败,委托方想要送到英美权威机构测试。经过沟通,文少卿课题组获取了2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并成功鉴定了其父系遗传类型,推测了其可能的地理来源,为几十年来一直在寻亲的家庭带来希望。

此后至2018年间,课题组与田野考古学者合作收集了8个遗址的572具烈士遗骸,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平遥遭遇战、高台战役、淮海战役等。

如今,课题组已完成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的1期建设。寻亲者上传自己的DNA数据后,系统会自动与英烈DNA进行比对。正是基于这一数据库,课题组确认了平遥遭遇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某团原政委邹开胜的遗骸,了却时年73岁女儿的一生寻亲之愿。

【震撼】

“是几枚纽扣沉默地躺在白骨之上,那里曾经隔着炙热的皮肤与粗糙的布料;是铁勺、碗甚至塑料牙刷,那天或许有人贪吃了一口……它们穿越时空,带着他们的血泪,带着他们的生活,带着他们的信仰,带着他们的荣光,终于,来到了我们面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大四学生田铮,如是记录了他在墓地现场发掘的感受。

考古队员的发掘日记。黄海华 摄

现场考古勘探非一个“苦”字能形容。漫天的风沙和刺目的阳光,是当地常见的天气。墓地附近没有厕所,带去的水壶虽然灌得满满的,但大家没时间喝,也不敢喝。

采访中,考古队员几乎闭口不提这些困难,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触及心灵的震撼。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博士后熊建雪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我在做年龄鉴定时,发现绝大多数烈士都比我以为的要小,很多只有十几岁,我就想到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真的很心痛,更由衷向他们致敬。”

烈士遗物陶瓷碗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大四学生蒋紫溪的工作之一是三维扫描,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烈士的骨骼。有一次,她看见一位烈士左额骨有一处3厘米长1厘米宽的口子,像是被砍伤的,“这该有多疼,他又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去忍受的。”她至今难忘,现场发掘时,一副棺木里有一个陶瓷碗,“这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跟我一样的普通人。以往,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的认识是笼统的,现在我发自内心地对别人说,是烈士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今天。”

时序会更替,但有些人永远不会被遗忘。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参观者在墓地沙盘上敬献的鲜花。黄海华 摄

除署名图片,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黄海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烈士   吕梁   解放日报   平遥   复旦大学   晋绥   遗骸   墓地   课题组   鉴定   您好   照片   崔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